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

2016-12-02

一穿过历史的硝烟,我们站在百年的门槛上回望,一面鲜艳的共和革命的旗帜在辽阔而富饶的中国大地上空猎猎飘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红色革命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彪、彭德怀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坦荡的革命胸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极其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之本色,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尊敬、爱戴和怀念。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革命与口诀

王君学文师范毕业后,走马灯似的转悠了好几所小学好象都不合自己的意,这不干脆向他父亲摊了牌,要改行。他搜索了好多好多理由,反正对教师这个行当,他表示了特别的不屑甚至是嗤之以鼻。

学文的父亲是本市某银行的主任,他劝导儿子说,当初选定教师这个职业,还不是因为你姐夫在教育部门能说上话,图个方便,盼以后有个照应吗?谁知道你竟不识好歹。没有办法,王主任就给在老家村里当支部书记的弟弟打了个电话,说明了原委,打算让学文到老家的小学再试试。王主任主要考虑到孩子刚出校门,一时怕孩子在生活上受委屈,回老家任教,可以让老母亲照顾学文的起居作息,老人的身体还硬朗,这样可能让学文暂时能安下心来开始工作。

学文拗不过父亲的希望,来老家小学报了到,担任一年级老师。村子小,学生也少,轻轻松松就把工作干了,王主任这样安慰学文。

第一堂课是语文课朗读拼写。讲了一段课文,王老师将一联串的词组写在了黑板上,第一个词组是“革命”两个字。只听他开始领读:“革——革,革命的命;革——革,革命的命……”他的声音阴阳顿挫很动听,学生们都跟着朗读。等读到第五遍时,坐在前排的一个又瘦又小的小女孩儿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话了:“老师,你读错了,把革命念反了。”学文愕然了。接着,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领读:“命——命,革命的革,命——命,革命的革……”下面孩子们的读声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渐渐没了声音,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了。显然,王老师生气了。他把教鞭狠狠地摔在讲桌上,嘟哝了一声:“一群笨蛋!下课。”

第二堂课数学课背诵乘法口诀。王老师把乘法口诀清楚地写在了黑板上,要求同学们默写十遍然后单独提问。教室里鸦雀无声,听到了孩子们沙沙的写字声。王老师又清了清嗓子,表示他要提问了,他的目光在孩子们的脸上兜了几圈,最后停在了那个瘦小的小女孩脸上,示意她站了起来,问道:“三三得几?”像审问。“三三得九!”小女孩回答很响亮。王老师瞪圆了眼睛盯着小女孩提高了嗓门,接连追问。小女孩有点傻眼了,眼睛四顾茫然,难道我错了?“啪”的一声,教鞭落在了小女孩的额头。王老师面对课堂的全体学生,再次清了清嗓子:“同学们,三三得几?”“三三得九!”同学们的回声,将墙壁上的尘土震得沸沸扬扬。蓦地,王老师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脸色刹时红成了一片火烧云。顿了顿,他似笑非笑地说:“都怪我这脑筋,把乘法口诀和加法口诀混淆了。”

王老师勉强在这个小学呆了一个学期,小学负责人将王老师的情况反映给了王老师的叔叔,王老师的叔叔又将他的情况照实告诉了王老师的爸爸。王主任就想了个两全的办法,从村子里物色了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女学生代了王老师的课,每月工资200圆,从王老师的基本工资中支付。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辛亥革命百年祭

谁也无法否认,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革命。就在这一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轰然倒塌,一种新型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尽管这一制度当时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粗糙,又那么的名实不符,但毕竟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了人心,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碾过岁月沧桑整整一百载。举国上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党中央到各级政府到各企事业单位,从学术界到演艺界,无不以各自的形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重视辛亥革命就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更重要的就是它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与此同时,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历史早已过往。我们尊重历史,不忘历史,纪念历史,是因为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经验,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管是50周年,100周年,甚至时间更长,是要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不想对这段历史作过多的理论性的评价的赘述,我只想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现场”感受下这段沧桑,也许体会更深。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格外的平静,安逸,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殊不知千疮百孔的清政府大殿下,却存有随时火山喷发的“隐患”。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巨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的表面的下面,涌动着一段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那便是革命!这种腾腾不息的、蠢蠢欲动的、隐含杀气的巨大历史转折,并非在一天之内忽然形成,而是一个沉默的、渐进的、越来越快的过程,是一种由不起眼的量变到耀眼引爆的质变的过程。

龙旗之下,社会各个阶层,虽然贫富有别,阶层各异,但几乎所有人对清政权都丧失了微笑的期待。对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国人充满了失望,愤怒,恐惧,痛苦,憎恨。清朝,这个垂垂老矣的政权,腐朽已经发展到它的骨子里。它的躯体遍布危机,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置它于死地的痼疾和菌群。内忧外患交剧的情势下,倘若清政府陡然一变,上下同心,或许能使这艘老旧的巨轮安全靠岸。然而,帝国的运气太坏。牝鸡司晨掌国纲,阴毒老迈的慈禧太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符号,她还是真正的决策人物。因此,纵然“满大人”们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固然谭嗣同临死一呼“我自横刀向天笑”,热血汨汨声中,更多的是英雄末路的无奈和凄惶。

随之而来《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中国亿万国人要为清政府和慈禧太后的轻率唐突买单。国势日蹙之下,有志之士,纷纷思起,革命风潮,至此蔓延各地。如此社会背景下,革命自然如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不可止息。没等政治裱糊匠们和油漆工们在大清国旧机器上涂抹粉饰新的油彩,就在满大人们磨磨蹭蹭之际,武昌的枪声脆然一响,260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下……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革命,远远逊于原本可以不流血的深刻的宪政改革。

短跑的革命,换来的是马拉松式的内战和长期的混乱。

这是一种劣根性的毒药在作祟,中华帝国经历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的两千多年的烙印,在我们人民的内心深处,依旧怀有浓厚,统一的帝国意识——一种稳定、成就、在世界能起巨大作用的意识。

最后,我想说,百年岁月恍如云烟,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客观的“现场感”纵观历史的细节,不免让人无限叹惋:历史没有给中国机会,激进的革命也无视这种机会。政治革命很容易去“开创”,但难以对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加以模仿,正因为如此,翘首企盼的苦涩,将会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相关文章:

1.白落梅经典散文系列散文精选3篇

2.名家经典散文阅读

3.经典励志散文精选阅读两篇

4.白落梅经典散文3篇

5.白落梅经典散文集散文精选3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