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是养生之根

2017-03-20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德行是养生之根。

德行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美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的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长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的养生精要便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与希迁同时代的孙思邈也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延寿。”

清代养生家石在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富贵名利不强求,财情意气不强争,坚持正道,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这就是爱国家、爱集体、爱人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为人民的生活富有、幸福美满,无私奉献,奋斗终生,鞠躬尽瘁,完全彻底地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官有官德,商有商德,医有医德,文有文德,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著名医学家陈实功在论修德养生时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如果一个人私字挂帅,利欲熏心,时时处处为自己打算,在社会上,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在同行中,勾心斗角,相互轻贬;在公共场所,欺老侮幼,以强凌弱,这样的人不仅没有道德,而且心胸不够磊落、光明、坦荡,于养生也自然是不利的。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常念慈不念恶,常念生不念杀,常念信不念欺,心地善良,广行善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邻里,知足常乐,自然积德行善,福寿延年。如果为官不廉,贪脏枉法,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敛聚钱财;如果为商不仁,欺行霸市,巧取豪夺,目无法纪,心无商德,作恶多端,霸道一方;如果为医不德,乘人之危,暗刮钱财,误诊延治,草菅人命;如果为人不正,横行乡里,只有缺德可指,这些无道德可言的人,难有善果。所以元代曾世荣的《修德诗》说得好:“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德显济世心,跳于方书间。百姓感其恩,忘死救圣贤。正心修身论,从此万古传。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损寿。”

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数十年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德高望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