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一)

2017-03-20

从1976年“四五”摄影开启中国纪实摄影新浪潮起,中国纪实摄影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80年代的滥觞时期,走过90年代不断探索阶段,20世纪末以来的纪实摄影的丰富实践使之逐渐步入成熟阶段。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外来文艺理论和作品被大量介绍到国内,紧密依托社会历史环境的纪实摄影呈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分享给你们!

喜好纪实摄影的朋友一定知道《活着》专栏,在光影间摄影师竭尽全力为观者展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

图片说明

摄影师是如何拍出如此震撼影像的呢?都说要抓住瞬间,可为什么最后拍出来的照片还是毫无亮点?哪怕是相似的题材和场景为什么还是和高手们不一样?已经有很多文章来讨论该如何选择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以及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体会纪实摄影的乐趣。那么在本篇中,我们以《活着》为蓝本,从技术性上总结该运用何种拍摄手法可以更好的突出主题,营造故事性,从而让作品更打动人心。

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什么是纪实摄影?

首先,纪实为“纪录现实”的摄影手法,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作文件式的纪录,感觉真实不造作是其重点。一般人会联想到战争、落后贫穷地方的照片,那是新闻摄影,不是纪实摄影的全部。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比较常见的有历史性的,街头的和新闻的。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纪录时间,纪录当时的社会,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形容时间人物地点。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仿如一篇文章一样。

过去纪实摄影多应用在历史角度上,现代的进一步演变为纪录现实社会情况,视乎拍摄者的角度。

在《活着》中学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有几种?

划分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是按篇幅和信息量和按摄影主题内容划分。

1.按篇幅和信息量

“小品”型的纪实摄影:小品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类社会现象,因此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带给人们直接的冲击力。

罗伯特·卡帕的《共和军战士之死》

“电视剧”型纪实摄影:电视剧会以较长的篇幅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娓娓道来,演员的表演也不用像小品那样夸张,更为接近日常生活。摄影师不必:“被迫”用单独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他们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更全面、更详细地表现被摄对象,用数量较多的、风格和形式统一的、成组的照片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述清楚。

“电影型”的纪实摄影:电影的篇幅长短介于小品和电视剧之间,它并不要求对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主观性、观念化,更具有导演的个人色彩。在纪实摄影中同样有这样一类的作品,他们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

上面的定义看起来很严肃,其实题材可以很生活化,举几个例子:

2.按摄影主题内容

重大事件:这是一类对所发生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的摄影,例如战争、政治事件、重大仪式、灾害等等。

百姓生活:人类的社会不光有领袖伟人,同时还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同时也有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这一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向最广泛的人类生活。

卖艺的孩子

社会风景: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动必然有其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

再更具体的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你可以纪录你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区;你可以拍摄心中不平的社会现象;你可以跟随你的朋友一整天,纪录他的生活;你更可以给自已拍纪录,拍什么都可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