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化学中的应用

2016-11-12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的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型不同,思维导图的制作策略敢有所不同,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各种课型中的应用作些分析。

一新授课

化学教材章节性较强,一节课所讲内容纲清析,因此在新授课中,上课前,可以画出一节课的主图,然后学生就每一分枝进行预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就某一分枝进行展示,学生的展示过程中,意见经过互相碰撞,新的观点不断产生,从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点拨指导,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教材内容,更深地理解教材深层结构,。当学生内容一枝一枝的都清晰后,可以开展共画一幅图来让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进一步掌握本节内容,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可以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又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当学生基础知识晰后,通过适量的习题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正知识结构。

二习题课

目前习题课存在的问题:不同教学阶段习题讲练无序、重复、杂乱,这是当前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把新课、阶段性复习、中考复习等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理解知识、熟练各种试题类型”这单一目的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层次性。把新课、阶段性复习、中考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中考水平”这个层次上,新课教学的练习题“一步到位”,各个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任务实际上在循环重复,依靠多次重复达到“会”的目的。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习题课。要实现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建构的工作,其练习题必须按照知识结构的线索进行设计和编排,而不能东一枪西一炮,以题型为主线。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复习。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通过课堂交流、专题讨论和结构性练习弥补、掌握知识细节,完善系统。建立“专题——整合”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写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导图为主线,让学生在协作交流中完成研究性课题构思的全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评价者和学生的求助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首先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性课题题目,说明本次研究性课题课的活动安排情况,研究性课题题目要开放灵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环节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分钟。

其次,小组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小组协作学习。3—4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交流讨论,共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不限,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及时地解决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环节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生绘图情况,灵活掌握。

第三,学生展示利用思维导图作品介绍本组的研究性思路。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明确地说明研究性课题的整体结构如何,学生介绍得越详细越好。学生介绍完毕后,其他同学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介绍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是补充性的、可以是修正性的、也可以是提示性的,形式不限。在本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讨论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更重要的是要对上台学生的介绍和其他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和归纳,强化优点,指出缺点,让学生在课堂辩论中理清研究性课题思路,找到恰当素材,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在本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可以采用教师点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愿的方式。研究性课题选择几组学生上台汇报,每组学生汇报的时间、其他学生提意见的时间教师要灵活把握。教师要对每组上台的学生的汇报进行适时地指导和评价,汇报结束后要做一个总体的评价。汇报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根据课堂情况,教师灵活掌握。

最后,学生要根据思维导图写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协作绘图;上台汇报,课堂辩论已经完成了研究性课题的构思和选材,会轻松自如地完成研究性课题写作。

这种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的备课由以前的“备知识”改为“备学生”,教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制造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从学习计划、预习、课堂笔记、小组讨论都利用 “思维导图”的形式,当绘制的“思维导图”完成后,每个小组都把自己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挂在墙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并由本小组选出的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如有不清楚和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让其给予解释说明。这样的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拥有了本课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思维导图”和分图。“思维导图”在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创造了较高效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