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梓的创业故事

2017-03-11

每个人在自己创业成功之后,都不要忘了自己家乡,那才是生你育你的地方,就好像曾宪梓的创业故事一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曾宪梓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曾宪梓的创业故事

今年80岁的曾宪梓,1934年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丧父,少年辍学,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自幼砍柴、放牛、种地,帮补家计。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不怕苦的意志和一双勤劳的双手。

曾宪梓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土改工作队队员住在我家,了解到我家穷,又见我爱看书,就送我进了梅县名校东山中学,并给予每月3元助学金。1957年,我又接受全免式的国家资助入读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1961年,曾宪梓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做研究工作。

曾宪梓1963年赴泰国定居,学会了制作领带的技术;1968年,移居香港。为了谋生,靠6000元起家,办起家庭手工作坊式的领带厂,进料、设计、剪裁、缝制、推销全靠自己,靠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打天下。创业之初,曾宪梓每天早上六点钟便起床,深夜一两点才休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直到今日,谈起创业的艰辛,曾宪梓还感叹:“真是辛苦啊!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睡眠,一切靠自己,每天卖不出五打领带,就不能回家,否则就不能维持一家人第二天的生活。”

但是,没有牌子的货品,市场始终有限。曾宪梓创业之初以“金狮”作为商标,但销路不甚理想。后来发现,在粤语中“狮”与“输”谐音,顾客觉得不吉利,于是改名为“金利来”,并于1971年注册了商标,且一直坚守“勤俭诚信”,在商界创出了一片天!

1971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结束了世界锦标赛之后,途经香港返国,应邀在港举行乒乓球表演赛,曾宪梓以其独到的商业眼光和胆识,赞助香港电视台转播。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金利来”来说,无疑是一次高风险投入。当时,3万元的电视广告费,曾宪梓无法一次付清,不得不分期付款。这一大胆的决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业效果,令“金利来”品牌伴随中国乒乓球队的精彩表演走进香港千家万户,带动领带销量迅即大增。

1973年,“金利来”于中环永安百货设立领带售卖专柜,首创拆帐方式与百货公司合作,令业务逆市而上。“金利来”品牌,由街头走进高档百货公司,由香港走向海内外,成为享誉世界国际名牌;而曾宪梓个人和家庭,历尽艰辛,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谈到对故乡梅县的回忆,曾宪梓一句“穷怕了”,道不尽年少磨难。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吃尽苦、捱尽穷,甚至受尽的欺凌,事业成功之后的曾宪梓忘了吗?没忘!但他却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时刻怀念着尚未摆脱穷困的山区故乡,希望有一天为家乡做些实事,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曾宪梓急切地踏上返乡之路,心情万分激动;而看到许多学校,经过十年动乱弄得破旧不堪,心里十分难过。他当即为母校广东省东山中学捐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这在当时的广东还是首例。不久,他又为东山中学捐建图书馆、大礼堂、运动场等。

“20多年前捐资办学校,也受到不少非议,有人说,你看曾宪梓回去沽名钓誉啦,捐了一座大楼就吹牛啦,等等。因此,我要用事实证明,我每年捐赠,越捐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不单在梅州,在广东,在全国范围之内,只要自己做得对。”从曾宪梓的出生地梅州市梅县扶大乡所里村,到梅州市属的梅县、兴宁、平远、蕉岭、五华、大埔等县,到处都留下了曾宪梓捐资助学的身影。当时,正值“金利来”的拓展期,也急需资金的支持,但曾宪梓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1979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在广州亲自接见了这位梅县同乡和东山中学的校友,陪同接见的还有当时广东省领导人杨尚昆、习仲勋等。叶剑英握着曾宪梓的手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个人力量有限,要发动鼓励更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来支持家乡建设。”

曾宪梓当即表示:“这正是我多年的愿望,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年年、月月、终生回报祖国!”

返港后,曾宪梓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要按自己的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从100万、300万,到1000万、3000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

上世纪90年代,正当不少香港商人为香港“97”前途问题而担扰,急着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国外的时候,曾宪梓却放弃了在海外开拓分公司的计划,投资100万美元,引进先进的领带工业技术设备,与梅州市对外经济发展公司合办,在家乡兴建年产一千万条领带的中国银利来公司。“银利来”于1986年建成投产,曾宪梓要为家乡养一只下蛋的母鸡,“银利来”的一切收益,他个人分文不取,全部用于家乡建设。

如今,金利来大桥、银利来公司、宪梓大道、曾宪梓中学、宪梓中学、宪梓学校、曾宪梓楼、丽群小学......遍布梅江两岸。建筑不语,桃李成蹊,都在诉说着曾宪梓数十年如一日,情系桑梓,捐助家乡的感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今,曾宪梓在家乡梅州的各项捐款总额已超过一亿元。

曾宪梓常说:“我必须无条件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我最快乐。”昔日在家乡所受的“苦”,酿成今日助人的“乐”,“苦”与“乐”,就这样将曾宪梓与梅州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曾宪梓的少年、青年时期是在内地完成教育,和那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一样,他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说:“尽管我身在香港,但少年时期建立的人生信仰并没有改变,很多基本原则还是[NextPage]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现在很多资本家、民营企业家有钱就开始摆阔显富,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而我没有那样,我还是五十年代的我。”

曾智明代表曾宪梓博士向香港理工大学捐资1000万元设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持及研究中心

“金利来”从创业之初的6000港元,到1992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发展成为当时市值60亿的大集团。环境变了,身家涨了,但曾宪梓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客家人的勤劳简朴。平时吃饭,饭碗里一粒饭也不剩,去酒楼饮茶,吃不完的食物总会打包。

在香港灯红酒绿的商场打拚超过半个世纪,曾宪梓从不到夜总会、舞厅,不赌马、不赌博,平日家里吃的最多的是青菜豆腐,而他常年最钟情的食物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再普通不过的香港街边数元一碟的肠粉。曾宪梓对客家菜情有独锺,盐焗鸡、客家豆腐和梅菜扣肉都是曾府宴客的招牌菜。

“除了一些必须出席的应酬之外,我自己现在已经很少应酬了,一般来讲,我一天50块钱就够了。半碗饭,一点汤,两碟菜,一壶茶,就够我的营养了。我是这样想,一个人吃得太多,第一对身体不好,第二能节省一点就积累多一点,就能够多帮助一些穷苦孩子。”曾宪梓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事业有成后,曾宪梓热切地期望回报祖国,“报国就是要在思想上、言论上、财力上、行动上,都向着这一目标努力去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做点好事。也许,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如果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更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众人拾柴火焰高,力量是巨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也就指日可待。”曾宪梓一直以自己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回报祖国,不断地为国家、为家乡捐款。

曾宪梓名下有三大基金。1992年,曾宪梓捐赠1亿港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成立“曾宪梓教育基金”。在头7年里,共奖励内地7000多名优秀教师;从2000年开始,每年资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5所内地高校175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至今已超过15000名大学生因此受惠而完成学业。2004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曾宪梓兴奋得一夜无眠。他说:“作为中国人,我当然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于2004年10月出资1亿港元设立“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每年拿出500万人民币,奖励对祖国航天事业有贡献的科学家和航天员。设立载人航天基金,表达的是曾宪梓对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神舟六号”顺利升空,曾宪梓委托航天员将两面印着“金利来”标志的旗帜带上了太空。如今,这两面从太空归来的旗帜,一直珍藏在曾宪梓的办公室。2008年,在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迎来15周年校庆之际,曾宪梓特别邀请“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来到家乡出席校庆活动。梅县是中国的“足球之乡”。出于从小对足球的热爱,曾宪梓对内地和香港的体育活动一直情有独锺,出钱出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宪梓宣布成立1亿港元的“曾宪梓体育基金”,用以奖励第29、30、31和32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中国健儿。在此之前,曾宪梓在内地和香港体育事业方面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和1000万港元。

曾宪梓自奉甚俭,对国家、对民族却如此慷慨,他个人一直过着近乎“清贫”的生活,但他却将自己的“富裕”给社会大众分享。“贫”与“富”之间,是一颗不变的中国心。在曾宪梓的心中,“如果把自己的产业只留给后代,那就只富了我一家,我要用我的产业来培养祖国的后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