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
《皇帝内经》中养生的内容主要称为“法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劳作,起居有常”。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的基础理论有哪些呢?想要知道吗?下面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的基础理论
传统体育的养生功效 扶正祛邪。传统医学对健康的认识贯穿以“正气”为本的观点,认为“正气在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抵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传统体育运动就是锻炼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以达到增进健康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生之,气血通则百病自愈。”传统体育根据这个观点,通过体育锻炼扶正祛邪,使人体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调节精神,改善机能。传统体育通过“松”和“静”调节精神,提高机体的调整功能和抗病能力。体育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这不仅使肌肉放松,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使人体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达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例如,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认为:紧张状态可影响一些生理指标,环境的压力使肌肉在行为上不得不连续调整而导致所谓“应急反应”,使骨骼肌血流增加,血压升高,心率与呼吸加快。而“松弛反应”刚好相反,它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动脉血乳酸含量降低,代谢速度下降,肾激素活动性下降,有利于身体康复。同样传统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平衡阴阳。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传统体育运动锻炼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从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锻炼者入静后,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机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到纠正,亢强的功能得到调整,这都是抑阳扶阴作用的表现,这种作用可以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传统体育运动治病、保健的机制所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祖国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认为经络阻滞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据观察,经络不通,气血不调者,其肢体两侧的体温不等或高低悬殊。锻炼后其值趋向相等或差数明显变小,同时观测到,当锻炼进展到一定程度,体内气血运行发生调节性改变。由于血液呈现再分配状态,出现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促使血流量增加,局部温度升高等现象,从而证明,传统体育运动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延年益寿,减缓衰老。传统体育运动锻炼能使人体中枢介质和内分泌发生变化。据测定,锻炼后血浆中微乳激素浓度增加,这意味着作为中枢介质的多把胺活性降低。因此锻炼者会感到轻松、安宁。此外血浆皮质素的减少意味着人体衰老过程变慢,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所以传统体育运动有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传统养生的中医养身方法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