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怎么提升

2017-06-26

导语:管理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更有效的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 行政管理不承担界定使命的工作,它旨在让已有的业务更有效率,所以它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但不等同于全部管理。

大学生创新能力怎么提升

3.1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有创新思维首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好的基础知识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打牢基础知识,像数学、英语、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的知识都是大学生应该要努力学习好并牢牢掌握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因为一味埋头苦钻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放弃了对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一项新发明的出现往往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把自己的兴趣传递给他人。科学的态度很重要,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灵感也会瞬间溜走的。要学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考虑问题,还应该培养一下自己的直觉,因为很多时候一项新的发现就是靠直觉和灵感激发出来的。试着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及时反馈,取得有用的成果。

3.2 勤于观察和实验,营造创新氛围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表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是训练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建议高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增加实验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对理工科的学生要求做与专业课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实验;文科的就安排各种调查研究;对学艺术类的学生就要求完成设计制作。创新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学里创新氛围的营造不可能只凭借某个组织或个人的一己之力,需要国家和政府制定出规范的创新鼓励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入,关键是大学生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大学生们应该主动在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中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可以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和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里面的活动,还要主动走向社会。

3.3 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大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更多的只是一些验证性的活动,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国外的经验证明,让学生能选择课题研究,并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在科研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所学,采取相应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国家、社会以及学校,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总之,每年都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们能够逐步掌握从选题立项、收集查阅资料到构思拟定方案、撰写学术文章、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基本方法。此外,还可以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老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到老师们的在研课题中去。加入老师的课题项目组,辅助老师做些工作,如果力所能及的话,承担某些子课题研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学过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以便未来向专业的纵深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将为以后大学生们自己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怎么提升

2.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高校要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强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价值观方向转变,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察、学生评价这些最需要改变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3]。要改变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向师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转变;从原来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教学观念转变;要改革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个性的人才,教学上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因材施教的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开设选修课是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墨尔本大学为代表,建立了六大新本科课程,学生至少主修一门学科,并选择25%比例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我们国家的大学教学也应该学习墨尔本大学的教学经验,要求学生选择除本专业以外一定比例的其他专业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充不同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创新的主动性。

2.3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制度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要使制度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从内部、外部和激励政策三个角度,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内部激励主要是针对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首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通过网络或媒体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成功的创新典范,讲解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然后学校要搭建好创新平台,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创新、创业规划,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修改;外部激励起到的是一种鼓励的作用,是激发创新的前提条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设计科学公平的学生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激励。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发挥作用的基础,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这样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自然而然的激发创新的兴趣。

2.4从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途径带领着他们进行创新尝试。

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实时关注各种创新论坛,了解专业前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其次,通过设立社团活动基金或活动奖励基金,把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和相关评优措施挂钩,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最后,积极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创业市场,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使学生有场地、有平台、有经费进行大胆地创新,真正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产、学、研、创相结合。

2.5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自古以来,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来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为学生讲解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的创新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怎么提升

一、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负荆请罪》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置悬念的: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课文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其童心,投其所好”,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发现事物的奥妙。

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