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有关读书的散文

2017-06-16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初中生有关读书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生有关读书的散文篇一:我的读书时光

我爱书,书是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在今生,我感到唯一幸运的就是,我能读书看报。这个兴趣与习惯,不仅伴随我度过了许多寂寞孤独的时光,而且使我增长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使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为战胜生活中的挫折,不幸,绝望,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我记得在我幼小的时候,三奶奶给我买了一本小人书,书名叫《奇石杏石岭》,是写抗日战争时候的事。它使我爱不释手。但到现在我不知丢到哪儿去了。

后来,我在党与祖国的培养下,我读上了书,开始学习知识,开始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是一位在土地上,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他不识字。我的母亲是弱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父亲也立下了誓言,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读上书,多学些文化,因为他已受够了没文化的苦头。

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为了我们的读书,辛勤的劳作,省吃俭用。看到父亲这么艰辛,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学习呢?因此,我从来没有荒废过我小时后的学业时光。

有的时候,中午放了学,回到家里吃饭,可是父亲还在地里锄地,我于是就饿着肚子到学校,学习去了。晚上回来后,才吃中午留剩的饭。“穷人的孩子早挡家”。大一点的时候,我便开始学会了做饭,下面有两个小弟弟。他们也早早的便学会了做饭。

就这样,我努力的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想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亲的艰辛努力。

我小时后,就患了营养不良症,思维也反映迟钝。再加上先天不足,尽管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最终也没能踏上,我向往已久的大学的校门。

我念完初中后,便托一个亲戚的关系,找上了一份工作,挣了一点钱,自己也便能买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我有一个本家的兄弟,在县邮电局上班,与城里图书馆的人熟悉,看到我爱读书。便给我在图书馆里,办了一个借书证。

从此以后,图书馆便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在那里读完了巴金的著作,鲁迅的著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杨沫的《青春之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一些文学名著和哲学书籍。

我知道,尽管我读了不少书,但到现在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是我看书的方法不正确的原因。虽是这样,那些书籍里面的高尚的伟大的思想,总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记得,在我读初中时,我结识了一位,我生命中最要好的朋友,赵爱义,他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一位朋友赵喆,他长的很帅气,一表人才,性格开朗,善良勤恳,而且乐于助人。他的条件比我好一些。常常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帮助我,使我十分感动。后来,在我们毕业时,他送了我一本书--《理想之光》。那里面都是一些名人名言,我基本上都能背下来。“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逆境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通路”。“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幸”。“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曾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些光辉的思想,与激励人心的格言警句,在我的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即使在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后,每当我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时,我总是给爱义写信,他也常在信中给我鼓励,给我力量。使我感到了无限的温暖。他的书信,到现在我一直珍藏着。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他是我生命中的挚友。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灵魂的太阳。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书的,而我们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尤其离不开书。

我记得,在我病好以后,我高兴的是,我不是能吃饭了,不是能走路了,而我高兴的是,我又能够读书了。我在日记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能吃,能喝,能睡,还能够读书,我还愁什么?有情,有爱,有义,还拥有真理,你定会成功!

书海泛舟,其乐无穷。鲁迅在临终时说过一句话;“倘若能够生存,我仍要读书”。我也是。

初中生有关读书的散文篇二: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读书有没有用,

这其实不是个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

在读书的你有没有用。

又到毕业季。数百万学生将要走向职场,为人生拼杀。

可是,看着他们在岗位上笨手笨脚,在职场前辈跟前唯唯诺诺,往日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统统排不上用场,不免又会有人跳出来感慨一番:

读书无用,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在社会中学习来得实在。

钱钟书满腹经纶,可是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穿衣服内外不分、穿鞋子左右不分,要不是娶了女汉子杨绛,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你看,读书有什么用?就连易中天都曾说:读书无用,读书就是为了读书。

为了读书而读书,知识是涨了,学位证是拿了,却还是领一份微薄的薪水,操心房价油价,还是过不好生活。

可是,李嘉诚却说:“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读书本身有没有用,要看读书的人有没有用。

就像生命本身也好像是无用的,因为人总得一死。但在生命中体会到的喜怒哀乐,是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同样,在读书中体验到的智慧与品位,才是读书的奥妙。

有人看书看得风生水起,有人看书看成了书呆子。

因此,宣扬读书无用的人,其实不敢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金庸除了是一个小说大师,还是时评高手。而他写时评的功底,来自读《资治通鉴》。

读历史、读哲学,跟今天的事有什么关系?可是金庸说:“《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来的。”

对于得过且过的人而言,知道中国的发展规律当然没什么用。可是对于成大业者如金庸、李嘉诚,由读书而来的高远眼光十分有用。

李嘉诚读书的特点,是灵活应用。比如当年收购九龙仓,他得知对手有船王包玉刚,立马“引友杀敌”,并没有收购明面公司,自己却暗中收购对方债权,“暗度陈仓”,结果大赚5900万。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精神世界的事,可是发乎其外,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超越岁月的碾压。

只要看看林青霞就知道了。息影之后潜心看书,一复出就带着自己创作的散文集。她飘飘洒洒出现在新书发布会的芳姿,那种骨子里的美,由于读书的加持,淋漓尽致。

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方。有人说:朋友圈里没朋友。现代人的生活表面上是热闹的,实际上也有孤独的时候。在身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打开一本书,里面有万里之外、千年以前的朋友等着和你交心。

读书是成就快乐的契机。龙应台要求儿子读书,并非要跟别人比成绩、比学位,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读书让人知道什么叫有意义,当你知道做什么才对你有意义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快乐。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像动物一样,尽想着吃饱了睡,睡饱了玩。因此,很容易堕入读书无用的论调之中。

如果追求的仅仅是动物式快感,读书当然没有用处。

什么时候觉得读书有用,人才能活得真正像个人。什么时候觉得读书有用,人才不会25岁就死了,等到90岁才被埋葬。

初中生有关读书的散文篇三:读书,使人变聪明的途径

前久看了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就说自己一辈子大好时光就毁在书的手里。以致书中带有各种各样的批判、抱怨与忏悔。这本书我才看了序言,刚开始带着一种怜悯心去试着关怀作者,对于作者这样的遭遇深感同情。后来却是带着好奇心把序言看完,想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至理名言时不由自主地将好奇心收好,我怕其中万一有着令人发指的魔力,主要不是因为我抗诱惑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始终还认为读书是好的,我得出这个结论自然经过深思熟虑,我向来不喜欢不太确定的事物。再加之就是始终如一地认为是因为我加了一个前提——

不仅要读好书,更要读好书,有用的书。这里是不带功利性的读书,不过话又说回来,读书不带功利,那也又回到读书无用之上了,无论做何事都是借知识这个刀子当个幌子。读书哪有不功利的,只是我们都喜欢把它潜在化,挂个号,以待就诊,至于诊断出什么病那是自己的事了,因为生什么病或者怎么生的病都是在自己身体上。

如果你想得多些,我想也会从无病想到有病,因为这种病会传染,甚至有的人别演化成了绝症。所以定期检查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结果更不要妄自徒增烦恼,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读书有没有用?如果“读书无用论”早已侵入人心的话,我想读书也真没用了,好在人世自有聪明人,以致没有将情况发现得更糟糕些,不过现状已经够惨了,大多已面目全非。俨然放在古时就不同了,读书不仅成了成功必走的路径,而且成了一种必有的潮流,想来想去也不明白,如果当时的人有现在的某部分人聪明的话,也大可不必纠结于仕途之路,想想那位姓范的也怪不划算的,最后榜上有名却落得自己来个疯疯癫癫的下场,是自己害了自己还是其它,倒是也无从考证。而且是真疯还是假疯更不得而知,但他肯定在向我们传达着令人深思的信息是确切的,值得肯定的,这点真是如假包换。于是我有了两种假设:一是真疯;二是装疯。真疯说明确实开心过度,或者说是大脑已经完全被摧残得只剩下最后看榜上有名的清醒。装疯是我最希望的,至少这点显得他还很聪明,不仅没有被完全摧残,而且还学会了变换,他之所以要装得半痴半癫无非就想告诫后来者,想到这里顿时觉得他善良多了,更有的是无尽的同情,至于他会变得聪明,我想有可能是听到了“行行出状元”或者是在某本书中得道然后觉悟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不仅会从为他同情变为为他感到幸运,而且必将另眼看待。

人变聪明有很多途径,有人走长途,亦有人走“捷径”。有捷径走固然省时省力,可又有几人能明白捷径多半会让自己越来越无路可走。我只明白朝圣路会越走越窄,因为他要在关口挡住一些人,其它就不得而知。转言之,排除特例外,人天生不是傻子,最后也变得不太傻但十足愚昧也主要是被那些让自己走“捷径”的东西蛊惑并毒害了,前几日于偶然之时看到了一本书,名为《受益一生的心计学》,我本以为是一位国内作者,没想到竟然是一个日本人。因为我觉得我们根本没必要这类书,因为每天职场、商业等等上演的一定比这精彩绝伦!其实最不解的是心计在冥冥之中成了一门学问!这类书我想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放在图书馆的话还真觉得有点不当,左思右想给了自己一个理由,就是这或许是人类所说的进步吧,再有就是总有需要的客户。我始终认为这二者只是一种纯商业的关系。我之所以总是怀着庆幸的心情,因为我保存好了一颗相对单纯的心;我之所以感到悲哀是因为看到很多人失去了单纯的本性。

如果这些是现实导致的,那你会讨厌现实吗?似乎这是可能又不可能的事实。或许我们只是所有的欲望都是现实的所迫,从舒适的生活想要更舒适的生活。不停地、无休止地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却很少慰问自己别搁置已久的心灵。所有这些慰问可以来自读书,亦可来自经常与自己独处,和自己说说话。因为我始终相信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读书对于摆脱俗气倒是大有裨益,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不断成长。这是有据可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如是说。更有甚者是刘向一针见血地指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有个最公平的特点就是与有没有漂亮面孔没有关系,因为书籍不是胭脂,读了会让你增加容辉,有人虽面目平常,但是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装饰得甚好之人,但一旦交谈,风韵全无,自然觉得索然无味。

前几天,看到一副漫画: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躺在床上吸食鸦片,旁边是一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躺在床上,不过是在玩手机和电脑。何其沉重,这不仅是时代生活的缩影,而且可能还是时代的病根。如果我们青年人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中国再次成为“东亚病夫”也是不无可能!绝非耸人听闻。一位印度作家当时满脸不解地问了旁边的人:“现在的中国到底怎么了?”看到他极其费思的样子我想似乎有了答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