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过年吃汤圆

2016-12-02

吃汤圆是国人的过年习俗,同样吃汤圆,南北各地也不尽同。那么,上海人为什么过年吃汤圆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上海人过年吃汤圆习俗介绍:

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北方人习惯正月十五吃汤圆,并把汤圆叫元宵,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也算过年的收官。可见着力点一个在开头,一个在收尾,习俗不一样。

过去上海人过年最忙的是磨水磨粉,糯米是配给的只有过年才会有,然后拥有石磨的人家成了香饽饽,周围邻居、亲戚好友都排队登记租借,像本人当时居住的大杂院,近二十多户人家,没有一个石磨,都是托人到隔壁弄堂宁波阿婆家里借的。磨糯米粉也有讲究,必须水磨,这样质地柔和,口感好。磨糯米前先要用水泡上一个晚上,让米涨涨透,磨出来可以更细腻。然后就是连水带粉放在米袋里滴干。滴干也有讲究,要放在阴干处,尤其不能晒太阳,否则容易变味,水磨粉甚至泛红。

汤圆的馅子也有多种,黑洋酥,豆沙、猪肉糜,最受欢迎的是黑洋酥,其实就是黑芝麻打成粉状,然后加猪油相拌,这大概和上海人受小苏州影响大、口味欢喜甜咪咪的缘故。本地农村人生活条件差,胃口好,通常都是拿山芋囊做馅,用当地话说,很实力。而且经常作为餐前菜上来,满满一大碗,把我们这些城里人都镇住了。

肉汤圆其实也是很好吃的,可惜太贵,一般人家不太享用,就本人回忆,从小家里从来没有包过肉汤圆。

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技能也日益萎缩,特别是超市有了速冻汤圆后,自己动手包汤圆已经绝迹。上次同一个办公室的阿珠说,前几年搬家,婆婆留下的十寸石磨她还是舍不得扔掉,随车装到了新居,但是当要把那个大家伙搬到楼上去时终于迟疑了,又没有实用价值,当作古董好像有点夸张,最终舍弃在小区地上……

如果说起速冻汤圆的口感,那是无法和自己水磨的一比,这倒不是敝帚自珍。这几年为了解馋,偶尔去过几家饭馆,也有水磨粉的黑洋酥汤圆,味道显然比速冻的好吃多了,但是还是赶不上小时候自家做的,因为水磨粉毕竟费时费力,一个汤圆能开出多大的价钱?信价比显然不对店家的胃口。惟一比较认可的就是老城隍庙的宁波汤团店,它是主业,几十年如一日打着这块金字招牌。那里还是保持着水磨工艺,选料讲究,工艺严谨,而且是现包现煮,不经过速冻,口感细腻糯滑,如食管顺溜。

不过对汤圆的念想也可退而求之,比如那些实心没有馅子的酒酿园子,再加上一些白糖桂花,也非常好吃,通常我们这些老吃客在酒足菜饱后会叫上一大碗,大家你争我夺的,像北方人所说的,感觉包圆了。

过年必备的东西有什么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 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汉族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