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对于培养现代人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人文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人文教育论文篇一
《不容忽视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新思想理念,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系,引进校园-企业互通文化,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
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全社会、全人类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挑战和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根本来源于人才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强盛在于其综合国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态势取决于全民素质的高低。观其未来发展之前景,青年一代的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特别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适应经济时代要求,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这一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将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升华到衡量教育水准的评价尺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扩展。教育部于2005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就如同天平两边的对等砝码,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失的两个必要条件,也更加凸显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的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思想精神层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而“人文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素养。在以技能教育作为衡量高职教育主导因素之一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同样不容忽视。
一、把握素质教育内涵,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树立与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并驾齐驱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思想理念。
不可否认,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以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往往会因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评价而忽略对素质本位的评价观念。试想,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全无素质本位之理念,经培养的学生多数会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缺失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素质等等,即所谓“高分低能儿”。“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他在答记者问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实质上就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人文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培养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职业创新为人文素质本位理念的新一代高职人才。由单方面以传授知识、专业技能的科学本位教育思想转化为与人文素质本位教育并存共进的双重教育思想。从思想理论根源的角度来看,这种融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一体的双重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
二、注重复合人才培养,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从单纯突出以技能型的教育模式拓展为创新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点在于:普通高教是以培养学科尖端精英人才为目标,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科为基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同时也制定一些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挂钩的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努力为高职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这是我们需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关系,同时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
在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正逐步由单纯突出以技能型的教育模式拓展为创新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为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科学等很多领域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到:“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培养复合型职教人才的素质教育方面,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和进行知识转化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科设置方面,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设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从而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建立校企合作体系,引进校企互通文化
契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校企合作体系,引进校园-企业互通文化。
教育部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时,也要将与学科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形成校园-企业的互通文化。这样可以创立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高职院校崭新的文化内涵,在建设高职校园人文环境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等多方面提供有利的条件。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也是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的重大举措。
校园-企业互通文化内容包括有企业精神文化、管理文化、业务文化、特色文化等多方面的引进。这种互通文化会在实践教育中缩短学生对于社会和企业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综合素质,以促进校园-企业的合作契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从性质上大致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两部分。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灵活掌控课程的设置,并且可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学生多层面、多才能、多技能的素质发展。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如果说高职教育以培养具备职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宗旨,那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且具备较高业务水平、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的职业教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业务素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业务水准,教师面对当代知识结构的日益发展更新,应不断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增加教学信息量,拓宽专业视野,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发展中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教育部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高职教育以培养有职业特点的复合型的人才模式为主旨的同时,倡导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高职教师发展为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教师,也应是当代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多层次、多学科、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整体推进高职教育的稳步前进就需要“一个支点、两个平衡点”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作为高职教育的支点,以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同步进行作为两个平衡点,而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体系才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高职教育的办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2003,10,30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30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7,2,14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