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稻草人后的感悟_稻草人的阅读感悟

2017-03-31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读稻草人后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稻草人》的书,封面是一副稻草人的画,一个稻草人直直地站在田地里,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它的整个身体都是稻草做的。我一打开书,一副叶圣陶爷爷的照片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叶圣陶爷爷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喜欢《稻草人》里面的课文是《一粒种子》,文章说:“世界上有一粒种子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凡是看见它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的。听说,如果把它种在土里就会钻出碧玉一般的芽儿来,既美丽又有香气,美丽得都比过玫瑰花、牡丹花、菊花,并且香得赛过芝兰、桂花、玉兰,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了。国王知道了这件事情,他非常喜欢这种子,于是,国王叫人把种子取来了,亲自动手来种这一粒神奇的种子。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到了第三年,草都长出来了,国王想那粒种子应该发芽了,可没有想到的是那粒种子竟然还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那粒种子扔到了河里。后来,种子落在了渔夫、富翁、兵士手里,最后,那粒种子在渔夫手里发芽了。

我合上这本书,慢慢地回味着书中的人物,国王、富翁、商人、士兵,他们精心的照顾这粒种子,为什么不发芽呢?而农夫就行呢?我觉得农夫拾到这粒种子的时候是平静的,是面带微笑的,没有一点想炫耀的意思,就觉得种子应该种到地里,一步一步的做,这让我总结一个道理,不管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事情,做到认真、仔细,不要骄傲,做一件事情时,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步的来,做好了就行。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2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

文中主人公稻草人的由来是一位渔民在鱼时捞到的,那位渔民欣喜若狂。之后,稻草人给渔民家带来了好运,同时它也在村子里流传开来。这仅仅是个开头,而开头其实与三国有关。三国时是草船借箭,而这个草人好像也是借箭的。文中主要写稻草人在一位老妈妈家,帮老妈妈看稻子,并看破红尘,最后结束生命。

稻草人是一位贫困的老妈妈用干草编造的。稻草人结构很简单,但它以为这老妈妈和他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粮食问题。身担重任的稻草人心地善良,它从不图求什么,一心只为他人。世间像稻草人一般的人,真是少有啊!第一次,稻草人就碰到了难题。一只飞蛾停在了一棵秧苗的叶尖上,别看一只飞蛾微不足道,但它产下的卵却是祸“国”殃“民”呀!善良的稻草人便使劲煽动用破扇子做的手,但总是煽不掉,因为那棵秧苗离它太远了。没过多久,飞蛾就自动飞走了。稻草人无精打采的看了看那可秧苗。唉,上面已布满了蛾的卵,它很想告诉那位老妈妈,可老妈妈听不懂他的语言。一切都已经晚了。到秋季时,秧田被蛾的幼虫啃噬的只剩下根。老妈妈哭了,她伤心欲绝,那稻草人更是伤心。

夜晚,本万籁俱寂,但被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原来呀,这小孩在发高烧,喉咙干的冒烟。而母亲在打鱼。恰巧,捕到了一条鱼。那条鱼挣扎着,并向稻草人发出哀求。临近黎明,一位年轻女子慢悠悠的向河边走去。到了岸边,她停住脚步准备跳下去。稻草人想拦住她,但无能为力。女子自杀了,它伤心万分。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保护好秧田;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小孩送去清凉的水;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鱼以生的机会;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阻止女子跳河……最终,稻草人结束了生命,带着恨离开了。

我们不像稻草人不会动,但我们缺少它善良的心和舍己为人的品格。愿世间多些善人。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3

在阅读《稻草人》的过程中,感觉有些怪怪的,读得实在有些慢。大概是这书实在是比较适合儿童的文学。前半部分还好一些,感觉有些孩子的影子,但你能感觉到作者很努力地想用儿童的口吻用笔写文字,而越往后读,越觉得不对劲,一种对时代的、对人生的感悟随处流露于文字中,很多还是比较消极的,而这些感悟还时不时地想用儿童的眼光来述说,或者说是作者说着说着就完全洒脱地回到自己了,这到让我这个大人在读时候反而痛快了一些,但为什么说是儿童文学?又觉得怪怪的。

先来看看什么是儿童文学?我不专业,随便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很多概念都说“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定义范围很广泛,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但既然有“文学”二字,就偏于文学,又说“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查阅了儿童文学的一些概念,我有些失望。难道叶老的《稻草人》也是这么多文学中的其中之一?到是在作家简介一栏中找到一句范围更小的话语:

“鲁迅曾于1935年在《表.译者的话》里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