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家的味道的散文佳作

2017-06-18

家是酸甜,家是苦辣。酸甜苦辣,诠释了家的味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述家的味道的散文佳作,供大家欣赏。

描述家的味道的散文佳作:家的味道

由于住在小城,时常还能遇上以前少年时期在我们家吃过饭的朋友,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官员,还有的已经跻身老板行列,进入了众多人羡慕的人群。相遇时,总是说着那时吃饭的场景,很是快乐,一生难忘,并相约再次到家里吃饭。

那时家贫人多,吃的多为粗粮。较多的是包谷和米,金黄的包谷面裹着少之又少的米粒,别人吃得很香,我却吃得流泪。因为朋友远离家乡,他们吃的是家的味道,是温馨的,是香甜的,是亲人间的记忆;而我吃的是饥饿,吃的是饭,是生活,粗粮难以下咽。记得一次吃面汤,由于长期吃粗粮,不喜欢吃粗粮的我,总是半天也无法下咽一块面汤。父亲总是面带微笑,调侃地说:以前,有个人吃饭吃得很慢,在相亲时因为吃米线吃得很慢,一次又一次的相亲都没有成功。父亲担心说你要赶紧吃啊,要不以后你说到媳妇。父亲的话说完,我已经是满眼泪水,是一个孩童对穷困生活的痛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不是担心只说到媳妇,而是担心吃面汤的生活还很长。

一次一群朋友在家吃饭,那时粮食很少,恰值洋芋成熟,奶奶就做一大锅洋芋焖饭,那次的饭真的很香,虽然是杂粮,当我们都吃得很香。奶奶的手艺的确超群,将杂粮做得若此的美味、可口,一大盆饭被大家即刻消灭,并留在大家的记忆,也赢得了我一贯讨厌吃杂粮的挑剔的小嘴的认可和垂涎三尺。每次在饭店吃到洋芋焖饭时,我觉得和奶奶做的相比,的确还须不断学习。

那时粮食紧缺,菜也紧缺,种点萝卜个小叶茂,奶奶就将萝卜杆和叶做成腌菜,放上辣椒,虽然也美味可口,但是那时也不是很爱吃,并错误的认为那是贫穷的象征。到县城后,看到城里人也有吃萝卜菜和腌萝卜杆叶的习惯,我才知道因为贫穷的心态,让我们错过了奶奶的美食,否定了奶奶的美食。等到工作后,再央求奶奶再做一次给我们吃,奶奶说:“生活好了,吃肉都吃不完,还吃那东西。”如今,奶奶离开了我们,奶奶的手艺和美食只留在我们曾经不愿回忆的生活里。

因为长期贫穷的生活让我们错过了生活中的美食,因为贫穷心态让我们愧对奶奶的美食,奶奶的美食就是家的味道,也是贫穷生活乐观的味道。家的味道是心灵的味道,没有心安的味道,难觅家的味道。

描述家的味道的散文佳作:家的味道

近日,我总是在夜半三更的时候从床上爬起来找些事儿做。就好比现在,夜已深人已静,我却在坐于电脑前,写下这篇文章。

黑夜,是个很好的天然屏障,所以人们总是喜欢将脆弱的、感伤的、思念的情感交给它。这些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埋藏在忙碌的生活琐事中的情感,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破竹而出,来势汹汹的冲破那道人们为自己所设下的心底防线。

最近,手机相册里有张照片儿总让我百看不厌。它不是美女帅哥,亦不是自己心仪之人,它只是一张腊肉的照片。

腊肉,对于我、甚至是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家、家的味道、家的温暖。

今年,因为实习的原因,我过了人生当中第一个没回家、没家人在身边的年,也是最辛酸的一个年,那几天我过着不是吃泡面就是啃面包的生活。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放假回家,都能吃到爷爷特意为我们留下的自家过年腌制的腊肉。蒸的、炒的、煮的,酸的、甜的、辣的,能做上十几道菜,每一道都能让人垂涎三尺。

腌制腊肉是我们家那边过年的传统习俗。除夕前,每家每户都会屠杀家中的一头猪,日期多在农历二十五,屠杀的猪越重不仅代表着主人家这一年的丰收,更寓意着来年的收成会越好。

腊肉的制作过程,也是有一定讲究的。烟熏前需要将猪肉用盐、花椒面和辣椒等香料腌制24小时,在除夕夜前挂到火盆上用小火烟熏、直至将猪肉熏干为止。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0天左右,没有完全风干的腊肉储存时间不长,所以要确保这20多天的腌制过程小火不断。

从小到大,关于腊肉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我这二十余栽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到腊肉的。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腊肉都会是餐中必备,再斟上一杯自家酿的香醇白酒,这便是主人对客人最热情最真挚的欢迎……

关于腊肉的记忆太多太多,不知不觉,它早已成了融入骨血之中的味蕾。不管我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我都会记住它的味道。它已渗到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中,就算时间隔得再久、路走得再远,当我再次吃到时,还是一口就能尝得出来是不是记忆中的味道。

我不知道,像我一样飘荡在陌生城市当中的千千万万个游子们,在你们吃过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之后,是否还记得那份让你味蕾依然挂念的味道?那份有着妈妈、有着家的味道?就算是粗茶淡饭也依旧怀念的味道?

我是游子,我在天空中飞翔,可不管我飞得有多么高有多远,总会时不时的回头看看自划过的天看过的风景。彼时才发现,不管一路上的风景再怎么姹紫嫣红,都不比那故乡里的绿水青山来得温暖。即便它没有花团锦簇的风景,也没有华灯璀璨的繁华,但我依然牵挂它,记住关于它的一切,它是我在彷徨中找到归属的灯塔。

我希望,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种让自己牵挂的味道,因为那将会在你走向远方的路上最好的动力。记住它,便可记住一种温暖、一种幸福。

描述家的味道的散文佳作:家园的味道

北方夏天葱郁的绿色里,瓢泼大雨都不能兴风作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雨滴滋溜溜渗下去,顷刻间没了踪影,广袤大地喧腾起来,能听见此起彼伏地咔咔哗哗声儿,植物根茎伸开蜷缩的关节,喝足了天上洒下来的汁液,涌动出浓浓的情绪。手指拍拍,嘴巴亲亲,细腻柔和,却冒出一股豪爽、热烈的气息,咂一咂,嗅惯了。当脑袋伸进一簇簇叶片里,水珠纷飞,抽鼻子挤眼儿的时候,汗毛孔正在一张一合地呼吸,父老乡亲是这个味,脾气秉性是这个味,家园也是这个味道。

此时,雨大风更大,刮得柳树和杨树倾斜四十五度角,繁茂的枝叶抖擞着,张牙舞爪着。风鼓动得窗隙间发出警车嘶鸣一样的叫,偶尔雷声大作,雨点子小巴掌一样拍下来,打得老榆树叶片翻卷,一阵白亮,不过,没事,看看它们的根吧,牢牢地扎进泥土里,纹丝不动。树们在季节分明里变得焦虑了,一丝丝品格脉络活得曲径通幽处,捕捉起来,是坚强的味道。去年这时,我正在广州,那里下大雨引发洪水,一夜之间,许多树木纷纷跌倒,折断根子,还有的连根拔起,颓废地跌在路旁,看了很惋惜。近前摸摸它们,不禁惊讶,每棵树的根须都少得可怜,一圈圈装饰性地长在干上,它们不需要自己用劲的,湿度温度气候太安逸了,沙砾堆上、岩窝边、马路沟槽中浅浅的一层土,日夜得以成长,高大健壮,就是不能抵挡住任何摧折,否则,轰然倒塌,环卫工人吃力地拉走它们,身影弯在路上,像一棵棵树在默默地移动,成长的含义变得寡淡了。

乡村如一个个熟透了的南瓜,藏在流淌色彩的田野里,顺了水泥小道,它们会不经意间冒出来,水塘清亮,鸭子一群,牛儿在棚子里慢悠悠地嚼着草料,三五个孩子脑袋紧凑着嬉戏。果实累累的枝条挡住窗子,栅栏几片围住酱菜园子,矮墩墩大酱缸,白布盖儿上飘一绺红布条,黄豆瓣的酱香味道熏醉了屋檐下的小燕子窝,浅口边的雏燕儿张嘴巴等吃的,一口一口吞咽着大酱奶奶的味道。自古传下来,四月十八奶奶庙会,是下黄酱的日子,奶奶在太阳出来前,把酱块子掰碎,下到缸里,以红布条为标记,酱缸安在果树下,日日捣搅,烟火熏陶,经天地灵气之浸染,过百天方可熟香。一家一个味道,一村一个味道,团团笼笼在麦香里。走出这块土地的丫头小子各个醇厚朴实,老人家的褶皱里透着豆味,狗儿的吠声里都含着腌盐的味道。

一阵鞭炮爆响后,青烟在树梢上缭绕。老张家娶儿媳妇,这可是件大事,送亲和迎亲的人群在村外水塘边会合,迅速排成一大队,敲锣打鼓,红缎绿锦的被子一摞摞在敞篷车上直颤悠,摩托车、电脑、电视机们披红挂彩。突然,新郎背起新娘就跑,大队人马呼叫着追赶,惊得树上鸟儿纷飞,蒲公英的绒球球瞬间飘散。踩着碎碎的喜纸屑,新娘怀里抱着斧头和大葱,迈火盆,拜天地,叩长辈,蒙头红上五谷杂粮倾泻而来,吹吹打打入洞房。前街后巷酒席摆开,猪肘大鹅,粉条酸菜,酱扒茄子苦瓜煎蛋,肉丸大虾红焖肉,再配上高粱酒、二锅头和自酿的米酒,猜拳行令,吆五喝六,老公公大伯子弟媳妇,闹在一起,叽里咕噜,喝得天昏地暗,月儿高照,在忙着听听房。喜庆的味道,几天不散,直到庄稼好了。

夏天就像新娘子,先做媳妇,再生娃娃,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经历了世间情爱,一天天让自己熟了,结了果,腰板厚了,妩媚了,透着芳香,挽起的发髻上插了爽快和泼辣,男人们变得越发贴顺了。他们守护着老婆孩子,脚步不停歇地丈量着这块土地,依着这块土地生活,才有味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