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3篇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密切的将数学理论连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在学生眼中更加具体化。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你有何看法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渗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要得到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作为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上层建筑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对知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与把握,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的来源,使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题不对路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解题的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能够一个很好的承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断地扩散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纵向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1.在数学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数学的相关定理、概念、公式等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猜测、分析、探究、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在这一时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问题时,让学生直接去进行计算会显得很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可以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一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这种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解题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题目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数学方法的渗透,也可以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在反复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要想使他们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就需要教师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记忆。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选取明确的数学思想,指出它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良好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断地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在以前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化归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地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改变运算的顺序进行化归,可以使问题更加简便,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海明 工作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镜湖小学
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衔接
一、数学思维的构成
基于不同的理念和分类方法,数学思维的构成也就千差万别。其中,基于思维本身特点所做出的数学思维的划分就包括三种构成: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形象思维和数学直觉思维。
(一)数学逻辑思维
所谓数学逻辑思维,也称为数学抽象思维,指的是借助数学当中存在的一些概念、推断等思维表现方式,通过一定的数学语言来反映数学当中存在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的思维表现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还有四种基本的思维规律:同一规律、矛盾定律、排中规律以及充足理由定律。
(二)数学形象思维
数学形象思维指的是以数学的生动形象或表象去反应数学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在数学中,数学形象思维是个人通过对数学本质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再构数学本质规律的物化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数学现象所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包括很多种,例如,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实践等。
(三)数学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个人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个人的观察、领悟、感受等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顿悟到对对象的感受,从而借此对某一现象迅速作出评估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概括,尤其是在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这一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往往就是从顿悟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数学教学的衔接
通过对数学思维组成的认识,我们对加强学生对数学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就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小学数学不在“难”,而在于“启”,将数学思维的启发融入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数学探索的天空,进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广度
联系生活是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小学设置数学学科的应有之义。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从面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数学问题。这种联系生活的举措不仅存在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案例、每一次作业当中,还存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习惯、教学情境的营造当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正是在与生活的交集之中不断延展。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我们不需要将这一关系强加给“学生”的认知,而是需要将生活中的交易引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去链接数学思维。如“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于是就把存钱罐里的零花钱取了出来,一共30个一角钱。小明觉得拿了这么多零钱去买东西很麻烦,于是就找自己的爷爷想办法,爷爷将小明的钱接过来又给了小明三张一元钱。结果小明却有些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是不是吃亏了。你觉得小明吃亏了吗?”这时学生就会开始主动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其中需要经过“提取关键数字与信息”“整合信息”和“寻找解决办法”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元、角、分的单位转换,同时也将数学当中单位转换的步骤与思想融入到了学习当中。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正是过渡性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具有持久性的。
(二)数形结合强化思维的深度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数和形式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所谓数形结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借用数字的紧密型去阐述形状的特性;二是借用形状的形象性去阐述数字的隐秘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相连的关系。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维度的去思考单一的数学问题,并借此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而强化思维的深度与内涵。数形结合的训练在小学数学阶段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常见的如“鸡兔同笼”“简单统计图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数形结合为引线,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高效的强化自身的思维深度。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让圆圈代表头部,圆圈下加上两条线代表鸡的腿部,再将多出的“腿”加在圆圈上,使得原来的鸡变成了兔子。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既生动形象,也能够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单一性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营造,而是要让学生在一个数学思维的空间里用数学的思想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数理逻辑能力在熏陶中不断提升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例如,用生活问题去引入数学问题,还有利用头脑风暴法、一题多解法等方法为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渗透的情境。例如,某班要举行春游,春游需要租一辆汽车出行,大巴车最多容纳42人,每辆每天1200元,中巴车最多容纳24人,每辆每天500元。现有40人需要租车,请问你想怎样租车呢?这道题是将生活情景、头脑风暴和一题多解等方法相融合的典型范例。在这道题中,学生从生活案例入手,并借助提供的条件进行多角度考虑和比较,在众多学生给出的方案当中择优选择。这种主动思考和锻炼思维的方式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
作者:胡玉花 赵月翠 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思想
(一)培养学生分类意识,不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书籍的分类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认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分类常识,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在五年级方程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是通过将式子进行二次分类构建含有未知数的相等关系,把方程的意义弄明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式子,可以分为带等号和不带等号的,然后再将带等号的式子分为有未知数和没有未知数的。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满足方程的两个要素是什么了。再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整数时,会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如看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如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将自然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将分类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当中,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分类的意识,并能基本掌握一些分类的原则,比如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分类的对象确定。在确定分类标准以后还要按级次进行分类,一级一级讨论,不能越级讨论等。
(二)增强学生思维缜密性,教授学生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分类讨论就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满足无遗漏、互斥、最简便的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只要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帮助他们理清数学知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可以根据数学概念将对象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可以给出一些数学概念。比如说复名数和单名数,就是以所带计量单位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就可以了解这些知识的特点了[1]。2.可以以图形的特征或是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分类标准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如果根据边的长短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3.也可以根据探索方向将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在学环行行程问题和直线行程问题时,可以找出解决问题时相似的方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高年级,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只有让学生形成分类意识,通过分类,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这些数学知识。如果不进行分类,就会出现知识的混淆。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讨论帮助学生概括知识点,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可以理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很多关键字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教师可以以题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动画的形式或是模拟的形式演示四种典型的行程问题:两地相背而行、两地相向而行、追及问题、同地点相背而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然后让他们做答。最后通过对比,将这些行程问题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找出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出发地点的不同,出发方向的不同等。学生之间对这些分类标准相互交流,他们就会意识到只有选择了合理的分类标准,确定了分类对象,他们所做的分类才是恰当的。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分类可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参与到分类讨论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意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同时与其他的数学思想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认识的层次,取到事半功倍的成效[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以促进每个小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海峰 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