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巧设条件法可避免直接驳斥
生活中,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常常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果直接驳斥,则会伤了彼此的感情。此时,我们不妨用用巧设条件法,在对方的观点上加个条件,既不完全否定对方,又能赢得了辩论,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辩论中巧设条件法可避免直接驳斥,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辩论中巧设条件法可避免直接驳斥
抗战期间,一名东北军连长要求手下的一名排长,将部队里的一头猪送到家里给父亲作寿。排长对连长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十分反感,便婉言拒绝。谁想到连长听后大为恼火,煞有介事地训道:“你应该明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接受命令者对发出命令的人有权争议,但对命令本身,却没有半句争议权、缓期权。”
排长见连长用命令来压人,怔了一下,然后笑问道:“连长,你说得有道理,不过我可以提个问题吗?”“讲吧!”“假如在战场上,有人命令我们向敌人缴枪投降,你看我们能不能执行这个命令?”“当然不能执行。”“是的,由此可见,军人执行命令,绝对服从命令,首先是这命令必须代表国家利益,是和军事行为有关的事情。对于上级那些错误的命令,下属还是有争议权,甚至否定权的。您刚才命令我们向您家里送公家的东西,既违背国家利益,又和军事行为无关,我不但不能盲目执行,还要表示坚决反对。”那位连长听罢,顿时傻了眼,只得挥手作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军人必须遵循的准则。这名东北军连长以此为由,强压排长执行损公肥私的“任务”,“听”似无可辩驳,实则强词夺理。但作为下属的排长,如果直接拒绝,会招惹到不必要的麻烦。聪明的排长于是使用了巧设条件的论辩方法,通过向连长发问,借连长之口,为这一准则设置了使用条件——“代表国家利益,是和军事行为有关的事情”,将连长损公肥私的行为排除在外,最终驳回了连长的不合理要求。
一位国王想要刁难一位大臣,问他:“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要看是怎样的杯子?”大臣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就是三杯,如果……”
国王听后,挑不出毛病,只得承认大臣的话是正确的。
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大臣猜测偌大的水池中有几杯水,实在是荒唐透顶。面对这一难题,大臣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先设定条件——杯子与水池的大小关系,再由此得出答案。这一回答,推理严密,让国王只得承认他的话是正确的。
上例中,大臣的回答就使用了巧设条件法。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在论辩中——当对方提出一些难以用“是”或者“否”直接回答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巧设条件法,通过设定某种条件,对对方的观点作出限定,最终化害为利,取得论辩胜利。
周日,几位在同一城市工作的同学搞了个小型聚会。酒过三巡后,张森提议:“咱们老同学,虽在一个城市工作,但难得聚在一起,下午找个地方喝喝茶,晚上我请客,大家好好热闹一下,尽兴而归。”
在民政局上班的杨昆听后,为难地说:“我恐怕不行,我们局长让我下午陪他下乡慰问受灾百姓。”
张森撇撇嘴说:“做人可不能太唯唯诺诺。你呀,才能不凡,胆量不足。领导叫你干啥,你就干啥?今天可是星期天,就这么害怕领导呀!”
杨昆听了,慢条斯理地反驳道:“你说的不错。但是如果领导叫我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果慰问受灾百姓不是我分内的工作,如果失信别人还能获得理解的话,我完全没必要唯唯诺诺。领导安排我慰问灾区百姓是件好事;下乡扶贫济困是我的职责;我们和老百姓约好了今天去,不去就是失信。老同学你说说,假如为了原则、责任、诚信,我唯唯诺诺点有什么不好?”
张森听后,笑着说道:“你啊,就是受累的命,还这么多理由!好了,去吧!”
张森批评杨昆“唯唯诺诺”,是基于杨昆周日还要听从领导安排这一事实。这一观点看似正确,却忽略了杨昆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可张森与杨昆是同学,并且此话的也是为了杨昆好,如果杨昆直接反驳,就会伤了同学间的情意。于是,杨昆在为自己辩护时,选择了巧设条件法,为张森的观点设置了三个条件——“为了原则、责任、诚信”,让自己的“唯唯诺诺”在这些条件下变得合理起来,如此一来,既没有全盘否定张森的话,又为自己的行为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