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的散文3篇

2017-03-20

鼓励孩子的散文 谨献给即将高考的孩子们

像马拉松一般,当你听到枪响的那一分秒,你只有一路狂奔,但最大的对手不是自己,而是时间。于是,朴素生活和十年“寒窗”把你归置到你的起跑线上。

不管以怎样的姿态去跑,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赛道,只要在路上留下痕迹,回忆时总夹杂着一种温情和难言的感慨。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达终点,有的人中途退场,因为在我看来平淡的心情和漫长枯燥的跑道给了所有人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只是很多人相互鼓励着,加油,还有一年、三个月、十天,在倒计时的牵引下,彼此搀扶着走向终点。

六月九号,又有一批孩子摇摇晃晃的到达终点,肯定有许多孩子酒后黄昏,彻夜难眠,雨打风吹的跑道上,有些事忘也忘不掉,于是,你还得带着忘不掉的过去赶海 。

一种生命的喜悦从精神的好转中慢慢回来,以前路上跌倒的疼和绝望的念头才开始消散。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咬牙坚持,相比于后来,这些都不能算作苦和难。但身临其境的人知道它的可怕。

今天,我早已从那条跑道上退场,许多难忘像失色片段,乍现眼前。

从中走出,不想说什么感谢苦难,不管这一切生命的自缚和波折给了我怎样难得的感悟。

鼓励孩子的散文 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前不久,主题为“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南京开幕了。在这次展会上,有400多名中外青少年,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才艺,每一件创新作品,都让观者耳目一新,令人赞叹称奇,拍案叫绝!若不是亲临现场,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孩子们有如此绝妙的创意,有如此丰富的奇思妙想。这次大赛,充分展示出青少年蕴藏着丰厚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未来人才素质必不可少的需要。由此,我就想到,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和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其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也许正是育儿成才的一个黄金法则吧!

有人说:“童真可贵,”我更要说,孩子们那些看似天真的想法尤其可贵。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的无拘无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表面看来,孩子们玩玩乐乐,少不更事,其实,他们的心里,另有一片广阔的天空。这和这也正是成年人所不及的。他们常常喜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对于日常的各种生活现象,成人早已觉得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孩子们见了就爱琢磨,就想寻根究底,这“一寻、一纠”,往往意味着创新,也正是有所发明,有所发现的源头。读读科学史就会发现:世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几乎都是与好奇心相伴: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往地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哥白尼从阳光的影子变化,提出了日心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正如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的:很多人都说我很伟大很有毅力什么的,其实我就是特别好奇,好奇让我上瘾。”由此看来,童真的好奇心是多么珍贵了。

对孩子们的偶发奇想。学校的老师,以及天下的父母们,切莫以“淘气”,“贪玩”,“胡闹”之类的言语斥之。孩子们的小制作包含着创新思维,这和学习成绩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相溶。顶多影响一段时间,但从孩子的成长发展考虑,绝对是大有裨益的。童年的好奇心,就仿佛是春天里鲜嫩的花蕊,一定要格外珍惜,倍加保护,热情鼓励。“少年智则国智”,“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代人尚且有如此认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让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创新,终有一天,你们的理想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关注,保护,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让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蓬勃地开展起来,试看将来,伟大的科学发明也许就出在他们身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发明”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鼓励孩子的散文 让孩子学会自己飞翔

俞敏洪,新东方的创始人,人称“留学教父”,据说行走在全球很多个国家都会遇到自称是他的学生的崇拜者。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后,俞敏洪的头上又加了一项“中国英文教师首富”的桂冠。邂逅他是在央视《对话——2006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节目的录制现场,我的采访被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中午12点。

要求儿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俞敏洪说:“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只有一个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这关乎中国教育价值观系统的改善,不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的。你说有几个人能进北大?你说让所有的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概念要拓宽。这个任务老百姓自己不能完成,一定是教育体系来完成。我自己本身就是搞教育的,我觉得中国教育做不好的话,对未来是一个重大的伤害,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甚至是民族生存问题。”

俞敏洪对于自己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双小儿女实行的是开放式的教育——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无为而治”。孩子们每周都要学习6个小时的中文,由他们毕业于北大德语系的母亲和移居温哥华、曾在国内教授语文的老师讲授。“我女儿现在的汉语水平,和国内六年级的学生同步。每年的寒暑假,他们都会回国来度假,更好地熟悉我们的母语。”

“没出息时,我给老婆做饭;有出息后,我给孩子们做饭。”谈到在海外定居的妻子和儿女时,俞敏洪棱角分明的脸上有了温润柔和的色彩。“尊重他人,要与人为善”,是俞敏洪要求12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必须做到的。他是一个很讲原则的家长,孩子们能够准确地知道什么是爸爸允许他们做的,什么是爸爸肯定不准许他们做的。每次他去温哥华探亲时,孩子们都会表现得很“完美”,以此“讨好”爸爸。对此,妻子不无妒意地说:“平时都是我带他们,你一来了,他们就不要我了!”“那是因为我讲原则,而且我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我的原则。比如说我要求儿子在跌倒时,不能哭,爬起来,告诉我们怎么摔倒了,哪里疼,我们自然会帮助他的。”

学会分享

“分享的道理很简单,”俞敏洪这样举例:“你有6个苹果,你留下1个,把另外5个给别人吃。当你给别人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别人能还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因为别人吃了你的那个苹果以后,当他有了橘子时,一定也会给你一个,因为他记得你曾经给过他一个苹果。最后,你得到的水果总量可能不会增加,还是6个水果,但是你的生命的丰富性会成倍地增加。你看到了6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吃到了6种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在6个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能力一旦确立,你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不断地得到别人的帮助。”

俞敏洪说:“孩子们渐渐长大,就会发现:你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一定要跟别人分享。因为如果你把痛苦压在心里,就像一座还没有爆发的活火山一样,迟早会爆发。一旦爆发,那种力量就是毁灭性的,它可能会把你自己摧毁,也可能把别人摧毁。所以,当你心中有压抑和痛苦的时候,你需要朋友和你一起分享。当你和别人分享时,你就会发现你的心灵是平静的,而人的心灵的平静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根本保证。”

让孩子更加独立

俞敏洪认为,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yixie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畸形的爱。孩子走路摔一跤就会心疼得跺脚,磕破点皮就难过得流泪。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父母就像母鸡看护小鸡一样护着,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打扫卫生、叠被子、帮忙做家务,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分不清什么是糖什么是盐,到了二十几岁还不知道怎么煮面条。父母就这样地“爱护”孩子,直到把孩子变成一个除了会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乖”孩子。当然,所谓的乖就是父母和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

“父母把一颗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始终没弄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门,去经风雨见世面。就像小鸟一定要学会飞翔,小鹿一定要学会奔跑一样。因为小鸟不学会飞,秋天到了就没法和鸟群一起迁徙;小鹿不学会奔跑,就会被别的动物吃掉。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关老鹰的纪录片,片子里讲老鹰通常孵出两只小鹰,但由于食物不够,所以老鹰就专门喂养那只最能抢食物的小鹰,另一只则只能被活活饿死。这听上去有些残忍,但是由于活下来的永远是强者,所以老鹰一直占据着空中霸主的地位。当然,我并不是要父母都像老鹰那样做,而是我们应该从动物对待后代的方式中得到一点儿启示——一定要让孩子更加独立、健康地成长。现在的父母不但不让孩子学习飞翔,反而是孩子走到哪里,鸟巢就搬到哪里,分明是在对孩子说:‘我们已经会飞了,我们给你寻找食物,你就不用再学习飞翔了。’这样的父母是多么的可悲啊!他们正在剥夺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吃苦,但是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可能会吃一辈子苦。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热爱劳动,能判断是非,知道与人合作,不怕失败和挫折,一句话,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需要父母太操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成熟的头脑。”俞敏洪总结:“所以,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真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好好学一学。很多西方的父母教导子女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在十八岁以后可以独立、自由地生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