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故事
工商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它的企业文化,下面小编通过几个故事告诉你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
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故事一
“整座城只有工行在开门”
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一次对银行应急服务能力的严峻考验。当心灵与家园都满布疮痍之时,是工行人忠实践行着“源于社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承诺,忘我地投入到抗震救灾金融服务中去,不仅架起了资金融通的桥梁,更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距震中仅21公里的都江堰市受灾尤为严重。工商银行四川分行都江堰支行办公大楼和蒲阳路、青城桥两个分理处办公场所变为危房,不得不暂停营业。其他银行的网点也严重受损。整座城市的金融秩序被完全打乱了。
5月14日,灾后第三天,都江堰支行员工冒着余震危险,在东门分理处门前空地上搭起帐篷,设置了应急业务处理点,成为灾后第一家恢复营业的银行网点,办理了第一笔20万元的现金支票赈灾款业务,开立了当地灾后第一个对公账户——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用账户。许多受灾群众面带凄惶而来,怀揣满意而去,他们将这里亲切地称为“帐篷银行”。一位老大爷在“帐篷银行”取到钱后,激动地说:“整座城里只有工行在开门,你们的服务真是太重要了!”
5月29日,灾后第17天,第一家活动板房银行正式服务灾区。其业务分区比照正常网点划分,各项设备功能均按照标准网点建设。板房银行从选址、申请到开业的全部工作仅用了三天时间,创下了银行营业网点筹备时间最短的纪录,有力地推动了灾区金融服务的升级。
6月2日,灾后第21天,第一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附近投入运营。
“受灾群众在哪里,工商银行的服务就跟到哪里。”工商银行的“帐篷银行”、“板房银行”、全功能自助银行成为了灾区金融的稳定器,有力维护了灾区的金融运行秩序,为确保灾区社会的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灾区群众的一致赞誉。
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故事二
防范电信诈骗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诚实守信,尽职尽责”是工行文化的本色。在新的历史时期,注重客户体验,提供延伸服务,努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成为工商银行“诚信”金融服务的亮点。
一天,工商银行重庆沙坪坝支行某网点大堂经理小安,迎来了一位神色匆匆的中年男士。他来办理汇款业务。小安帮助他取了号,递上了汇款单,并简要介绍了填写的格式要求。过了一会儿,当叫到男士的序号时,小安发现他还在填汇款单,小安纳闷:填个汇款单怎么这么长时间呢?“本来都已经填好了,突然收到朋友短信说临时变了卡号,这不,又得重新填呢。”汇款男士憨厚地笑道。小安看了看他正在填写的汇款单,习惯性地又扫了眼作废单,发现两张单子上的户名和卡号竟然完全不同,顿时警觉起来。
“先生,您刚才收到的短信真是您朋友发的吗?”“那可不!他早上打电话说让我借两万块钱给他,说是救急。我刚填好单子,又收到短信说叫改打到另外一张卡上。您来得正巧,帮我看看,卡号填对没?”小安接过手机,发现收件箱里这两条短信的发件人不是同一个人。一定是诈骗!小安让汇款男士立即打电话给朋友再次确认卡号。他犹豫了一下,拨通了朋友的电话。不出所料,朋友对后一条短信的内容一无所知。汇款男士紧握着小安的手,连连道谢:“今天真是多亏了你!”一个星期后,在该网点的宣传资料中,多出了一摞小册子,内容是各类银行诈骗小案例。在客户填写汇款单的地方,也多了一个温馨提示:请您再次确认收款人,谨防短信诈骗。
多看一眼,挽回了客户两万元损失;多一句提示,赢得了客户的由衷感激;多一份责任感和警觉性,就能使经营管理多一分安全。其实,文化并不玄奥,它就蕴藏于每个员工的一言一行中。正是这无数个“一”汇聚起来,铸就了工商银行的卓越品牌。
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故事三
15厘米的故事
小改变,大收效。15厘米不长,在距离上只是一小截;15厘米却又很高,代表着工商银行对员工的体贴和对客户的关怀。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工行文化的精髓就这样浓缩在15厘米之中。
在工商银行浙江羊坝头支行流传着一个关于“15厘米”的故事。
所谓“15厘米”,就是现金区工作台地面要比其他地面高出15厘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出于安全考虑,杭州市规定银行柜台不能低于110厘米。但由于柜台较高,员工们办业务时只能欠着身子、伸长胳膊,既容易累,又不雅观。客户也常反映跟柜员说话太麻烦,老是听不清楚。
既然柜台不能降低,何不把柜台内的地面抬高呢?抬高15厘米,柜员的工作台与客户的签字台在同一水平线上,业务操作就在客户的视线之内,柜员们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一开始,常来支行的老客户都会疑惑地问:“咦,你们怎么都长高啦?”得知是“15厘米”的功劳时,客户们都称赞道:“你们支行想得还真周到啊!现在这么面对面的,讲话可就方便多啦!”
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故事四
“从千到三”的华丽转身
“智者善思,能者常虑”,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不会止步于任务的完成。善于发现工作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带领团队改进创新,使“完成”蝶变为“完美”,工商银行的“卓越金融服务”,就源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在2005年前,每逢人民银行调整本外币利率的紧急通知下来,工商银行参数管理中心的办公大厅必定是一夜灯火通明。下班后,接到通知的全体员工又匆匆赶回行里,迅速展开全行利率参数的调整工作。办公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与此同时,37家一级(直属)分行和370多家二级分行,近千名参数管理人员都在紧张地对利率参数进行维护……
当最后一家分行上报参数维护完毕的时候,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零点。灯光渐渐熄灭,喧嚣也归于寂静。参数维护处处长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应对机制既原始,又滞后,效率太低。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第二天处务会上,思索了整整一夜的处长,向大家讲了改变现有利率参数管理模式的想法,得到了全处一致响应。原本半天的处务会变成了研讨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一项彻底改变利率参数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就此诞生,并当即成立了“利率参数统一管理”项目工作小组。
项目组通过整合、规范利率记录近80万条,消灭各类差错300多万条,实现了提升利率参数管理层次、完善账户利率浮动和系统每日自动跟踪国际市场利率功能。该项目于2005年10月正式投产,很快就得以“牛刀小试”且锋芒初露。一天下班后,参数管理中心又一次接到了央行关于调整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紧急通知。这一次,中心的办公大厅里只有三名员工,仅仅十几分钟,就顺利完成了原本全行近千人数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而且实现了零差错。
就这样,利率参数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千到三”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