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学术论文

2017-04-06

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系。这些矛盾的形式是共同的、普遍的,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矛盾论学术论文篇一

矛盾与实践

[摘要]一种阅读方法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解至关重要。用毛泽东《矛盾论》和《实践论》中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向“文本”本身,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遵循人类认识规律,主客体交互作用,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入解读原著,不仅要阅读与解读,更要实践。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11-03

马克思主义原著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后人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资料。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教学中,除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外,最关键的环节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合理地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拒斥了三种“自以为是”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阅读方法――“圣经”式阅读,断章取义式阅读,应景式阅读后,阿尔都塞为我们指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征候阅读方法,并通过这种阅读方法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可见,一种阅读方法的建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解至关重要。

笔者在阅读和教学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如果用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思想来指导原著的阅读,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面向“文本”本身:阅读与“文本”

我们用“读书”来指称学习和做学问。读书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根源于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是物质生产的实践,也不是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实践,而是一种科研活动。这种科研活动的对象是“书”,也称“文本”。因此,“文本”是读书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围绕着“文本”而从事读书活动。马克思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重要功夫就是阅读“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读书和科研活动。没有文本的原著解读,除了捕风捉影之外,或许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在读书中,有一种陋习,即不爱读原著,喜欢看二手资料。其原因之一是原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二手资料通俗易懂,获取知识较快。二手资料当然要看,这是前人或同代人解读原著的成果,但仅停留在这点上是不行的,必须自己亲自去看原著,读原著,感受伟大思想家的胸怀,得到自己的想法、论断,不轻信别人。不认真看原著,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阅读原著需要一种情感的动力,即敬畏感,敬畏是一个人接近一个伟大的心灵的伟大的著作的基本条件,只有敬畏感,才能有正确的态度阅读。不仅要阅读,而且要反复地阅读,超越学者式的阅读。正如德里达所言:“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

那么,为什么必须自己去看原著呢?从《实践论》得知,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历,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问接经验,如一切古代的知识和外域的知识,同时代人经验得来的知识等等。马克思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他们的天才条件、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它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但相对于二手资料而言,则显得更直接。与其从二手资料出发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还不如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出发来了解它本身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知道原著究竟说了些什么,如何说的,就必须自己去品味原著。立足原著是阅读原著的基础,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门径。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重经验而轻理论,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的狭隘的经验,认为现实的经验环境变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原著不重要了。对于他们而言,一种原本意义的文本内涵已无法适应当下的历史时代,文本在此或许变得无足轻重,其作用无非是被肢解成碎片并用这些碎片为新的历史装点门面,这无疑是一种应景式阅读。另一种是教条主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死扣词句,执着于原著本身,不顾现实环境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态度在于将经典文本神圣化,具体到文本中每一个字与词都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这是一种“圣经”式阅读。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曾自己多次说过,他们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他们著作中的某些观点是不完善的,即使原来完善,正确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有可能变得不完善、不正确。

反对这两种思想倾向,《实践论》和《矛盾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分别写于1937年7月和8月。从当时共产党内的思想状况来看,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均会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实践论》从认识论上、《矛盾论》从方法论上揭露了这两种思想倾向的错误,教导党员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实事求是的轨道,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就应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论》和《矛盾论》不仅对于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原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们还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法则,这对于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吸收营养,指导实践。

二、主客体交互作用:阅读与实践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客体是阅读的“文本”。主体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与客体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越充分、越深入,阅读便越能成为一次成功的超越性历程。《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通过努力学习,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的总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阅读原著,实际上是需要通读、细读、研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用理性认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在实践的

过程中又会碰到新问题、新情况,而这又要求助于理论的解释,再读原著。阅读、实践、再阅读、再实践,以此方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阅读原著的总过程。

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通过通读得到印象,这是感性认识,但这不够,还要通过研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需要在占有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上升到理性认识。占有大量丰富感性的资料是要细读,理性认识的阶段是要研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最后得到论理的知识,弄清作者本身想要说什么,如何说,对当今现实有怎样的意义等等,必要时用连贯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文字进行理论创新。当然,这两个阶段不是绝然可以分开,理性认识阶段直接就是以感性认识阶段为基础,要不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阶段渗透了理性认识,渗透了一个人的知识、理论背景,这种背景激发得越多,读者与文本之间交互得也越多,读者得到的收获也会越多。

至此,读原著的过程还没有完,我们得到了理论知识,把握了客观规律性知识,这只是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理论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行”就是用理论来改造世界,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检验和发展我们所得到的理论。如果理论应用于实践能达到理想的目标,那么这种理论是可靠的;反之,则不可靠。不可靠的原因可能是理论有误读,或实践的复杂多样性造成理想目标不能实现,这又要求我们再返回到原著,再阅读,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读出来的原著,就不是平面化的,而是立体化的;不是僵死的,而是鲜活的。

三、矛盾分析法:阅读与解读

阅读离不开解读。如何更贴近原著,解读原著,获取真知灼见?矛盾分析法或许是可行的方法之一。《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的分析法就是要树立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我们在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树立矛盾的观点就是要树立差异与同一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的差异:一是研究对象的差异。即要注意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后继者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解释体系之间的差异。要注意“前苏联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者的差异。要注意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也要注意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思想的重大差异,如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的差异。二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主要有恩格斯的研究视角、卢卡奇的研究视角、马克思本人的研究视角这三者的差异。三是研究文本的差异。马克思德文版著作的不同版本的差异与中文版马克思著作的不同版本的差异。阿尔都塞提出的解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征候阅读法运用的是同一的方法。按照他本人的解释,“所谓征候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矛盾分析法的典范。

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这里有三层含义:

一是矛盾性质特殊。矛盾的性质特殊,要求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有手稿性质的著作,也有成文发表的著作;有言简意赅的提纲性的著作,也有大量的笔记性的著作。这些不同性质的著作都要具体分析。

二是矛盾所处地位特殊。矛盾所处地位特殊,要求把握“重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用“两点论”。既要看到好的一方面,也要看到过时的一方面;既要坚持,也要发展,边坚持,边发展。

三是矛盾解决的方式特殊。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要求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原著。采取扬弃的方式,既保留其精华,克服其时代的局限性,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但重要的是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蓝江,在原著阅读中重构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方法笔谈[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J],哲学动态,2004,(12)

[5]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矛盾论学术论文篇二

矛盾中的不矛盾

摘 要: 作为英语修辞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矛盾修饰法(oxymoron)是将一对意义完全相悖或是有巨大反差的词语组合起来,达到特殊修辞效果的手法。其矛盾的结构所带来的不调和性往往给读者带来疑惑和惊奇。但一旦理解其意义后,会彻底为其精辟洗练、新颖离奇的语言表现力所折服。本文将对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法作一介绍,将其在英语语言世界中所创造的语言奇迹作一展示。

关键词: 矛盾修饰法 组合方式 修辞功能 表现力

一、前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矛盾修饰法(oxymoron)将一对表面上意义完全相悖或有巨大反差的概念或判断组合在一起,表达特殊的意境和思想。查阅英语词oxymoron,我们会发现这个词的特殊性,其本身就是由希腊词根oxys(sharp,精明)和moros(stupid,愚蠢)组合而成的,oxymoron意义可以理解为“sharp foolish”或是“pointedly foolish”(聪明的愚蠢)。因此,矛盾修饰法术语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不同的词典对于这一修辞手法所下的定义略有不同,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n epigrammatic effect”。而在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矛盾修饰法被定义为“a combination of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words”。尽管措辞有所区别,但其本质是统一的,那就是在其结构里结合成分间的对立和矛盾。

英语中出现的“a wise fool”、“living death”都是矛盾修饰法的典型实例。这些表达读者初看会迷惑之极,难以理解,但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理解,会发现简短的矛盾结合体现出的是深刻的意义张力。“a wise fool”的准确理解应为“大智若愚的人”,而“living death”的正确理解应为“虽生犹死”。正是基于矛盾修饰法在表达中新颖离奇的语言表现力,矛盾修饰法从古至今都是大量文学作品中广泛采用的修辞手段,也被广泛运用于众多其他领域,展示出了其巨大的创造性和感染力。

二、矛盾修饰法结构的组合方式

要理解矛盾修饰法这一特殊修辞手法的巨大创造力,首先对于这种修辞手法惯用的结构必须有初步的认识,大量的实例证明,矛盾修饰法结构内部对立的成分组合方式非常多样化,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

(一)adj.+n.

这是矛盾修饰法最常见的组合方式,由修饰成分和中心成分组成,英语中大量矛盾修饰法是以这种组合方式出现的。

(1)“I have a last request to make of you,my friendly enemy.(友好的敌人)”Said Talaniekov(R.Ludlum:The Matarese Circle)

(二)adj.+adj.

也有大量的矛盾修饰法是以两个形容词叠加的方式出现的,用来概括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的特质诸如:

(1)I think the host was behaving in a cold pleasant manner toward us today.(既冷酷又愉悦的方式)

(三)adv.+adj.

副词和形容词的组合,表达的是笔者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如:dully bright sky(明亮的让人乏味的天空),mercifully fatal blow(温柔的致命的打击)。

(四)v.+adv.

英语中也会出现动词与副词组合的结构,用来表达特定情况下对一状况的特定描述。

如:so changeless changing(既是始终如一,又是变化多端),hasten slowly(缓慢地急行),shine darkly(黑暗地发光)。

(五)n.+n.

两个名词组合的结构在矛盾修饰法中也不乏少见,主要用来描述一种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及思想状况。

(1)wild spirit,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er and preserver;hear,O,hear!――Shelly(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

以上五种是在英语中最常用常见的矛盾修饰法的组合方式,当然,这并没有完全概括其所有的结构组合方式,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其他一些特殊的结构,比如:

-ed+n.(a vanquished victor,long-lived death)

of structure(the feather of lead,mis-shapen of well-seeming forms)

这些结构在大量文体中也达到了不同的修辞效果,这样的一些特殊结构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矛盾修饰法多样的修辞功能

矛盾修饰法在修辞功能方面体现出其巨大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修辞功能:1.利用其表面特有的矛盾特征,吸引读者眼球,造成深刻印象,引人深思。2.用以描述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矛盾。3.强化用语的感染力,起到强调作用。4.用简短的表达实现很大意义上其他修辞手法不能达到的概括作用。5.制造诙谐幽默的效果,使语言更富讽刺感染力。

四、矛盾修饰法在英语语言世界中的广泛运用

矛盾修饰法因为其特殊的结构组合及多样而巨大的修辞功能,在古今文学作品里受到了大量文学巨匠的追捧。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则是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一大代表人物,在他的大多数作品里,都可以看到矛盾修饰法的运用,也可以领略到这种修辞手法所带来的神奇的表现力和创造性。

(1)O noble weakness!(Shakespeare:Anthone and Cleaopatra)

(啊!崇高的柔弱)(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朱生豪译,方重校)

这是一种矛盾修饰法最常见的组合方式,形容词noble和名词weakness把在这一特定情境下对埃及女王的描述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美丽的埃及女王克莉奥佩拉在罗马人入侵后,身陷绝境,但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不甘沦为凯撒手中的玩物,而是用毒蛇咬死自己,在这里,weakness(弱者)概括了女王惨遭国破家亡的一面,这方面确实是弱者,而她的民族气节和珍视女性尊严,不能说不是崇高的。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矛盾修饰法的例子随处可见,充分体现出了莎翁对于这一修饰法的青睐,从他的作品中,矛盾的力量也被充分呈现出来。

(2)Poor living corpse,clos’d in a dead man’s tomb!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可怜的没有死的尸体,幽闭在一座死人的坟墓里!)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方重校)

劳伦斯神父给朱丽叶服了安眠药,因此朱丽叶像死一样昏沉过去,这样的一个需要更多句式来表达的状况,莎翁直接用了living和corpse的矛盾组合给简短的概括起来。“corpse”(尸体)是假象,“living”(仍然活着)是真实。

(3)Beautiful tyrant!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d raven!Wolfish-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to what thou justly seem’st;

A damned saint,an honourable villain!(ibid)

(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恶魔!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的外表包覆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同上)

这段朱丽叶的独白是一段矛盾修饰法运用的典型代表,一直为莎翁追捧者广为传唱的佳句。连续的几个矛盾组合体充分生动地向读者展示出了朱丽叶当时心中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她是爱罗密欧的,在她心中,罗密欧就是beautiful(美丽的),是angel(天使),也像dove(白鸽),lamb(羊羔)一样纯洁,在她心中,罗密欧就是honourable(庄严的)saint(圣人)。但是这样的一份深深的爱情却因她的表哥被罗密欧杀死这一消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连用六个矛盾修饰法“辱骂”罗密欧,展示给我们的是她心中爱恨交织的情绪,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无奈和焦虑。实在是妙不可言,令人拍手称奇。

(4)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tomorrow.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离别是这样甜蜜的凄苦,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这里矛盾组合“甜蜜的凄苦”充分体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情人间对于分离的痛苦的感受,也没有忽略强调两人间的甜蜜的爱情。他们的感觉是既甜蜜又苦涩的。“sweet sorrow”正好描述了这种悲喜交集的心理状况。

除了莎士比亚,文坛中其他众多文学大师也青睐于这种修辞手法。

例如:

I despite its very vastness and power.It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the littlest great mart,the haughtiest beggars,the plainest beauties,the lowest skyscrapers,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O.Henry:The Duel)

(我嗤之以鼻的正是其宏大与权势。这座城市拥有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丑陋的美女,最低矮的摩天大楼,最悲哀的娱乐,比我所见到的任何城市都有过之而不及)。

这段文字是欧・亨利留给世人的超乎想象的汇集六个矛盾修饰法结构的经典之作。六个矛盾的组合充分地表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本质。将其表面风光繁华,实际上却丑陋无比的实质特征表露无遗。

矛盾修饰法在现代英语中也不乏其例。

比如美国专栏作家拉塞尔・贝壳(Russel Baker)对美国政府对于登月努力的描述是这样的。

So there he is at last,Man on the moon.The poor magnificent bungler.

(最终人类到了那里,登上了月球,这一可悲而壮丽的蠢事)

这样的一个矛盾修饰法将作者对于美国对登月努力这一举动讽刺的态度表现出来。美国登月成功是一大成就,但在这一行动巨额的花费以及对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忽视和冷漠又让人对之只能嗤之以鼻。

英语谚语也会运用矛盾修饰法来达到一定的渲染效果。

例如:Love is a sweet torment.(爱情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Love is a sweet tyranny,because the lover endures his torment willingly.(爱情是可爱的虐政,情人们甘受其痛苦的折磨)

两个矛盾修饰法的结构将爱情的特定的特征生动而简短地概括起来,传神之至。

不仅如此,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会遇到矛盾修饰法的大量例子。例如:

John Major offered few clues as to what kind of Prime Minister he would make.“His main feature,”observed the Economist,“is his featurelessness.”(约翰・梅杰并未提供什么线索,籍以表明他会是怎样一个首相)。《经济学家》这样评论:“他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没有特点”)

这样的综合两个互相排斥的语义的组合无疑是对于约翰・梅杰的执政能力的否定。而这种否定读起来是相当委婉的,在这一点上,矛盾修饰法的力量再次得到了充分证明。

矛盾修饰法也曾用来描绘科技领域里的新现象,让人们获得新奇的印象,以激起人们的研究欲望,如埃里克・德・莫尼(Eric De Mauny)曾在“听众”(the listener)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标题为“Seeing Hands”的科技报导文章,读者初看会将其理解为“有视觉能力的手”,不知所云;阅读全文后才知道是讲某人有特异功能,能用手指头认字和辨别颜色。

五、结语

矛盾修饰法在英语语言世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大量的例子可以从文学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中找到。这些矛盾修饰法结构特殊的组合方式初看总会让读者瞠目结舌,难以领会,但假若结合背景和上下文理解,就会体会到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感染力,被其折服。了解矛盾修饰法多样的修辞功能以及在英语各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可以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领悟到这一修辞奇葩精辟洗练、新颖离奇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及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G&C,Merriam Company.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Massachusettes:Springfield,1973.

[2]Morris,William.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

[3]冯翠华.英语修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李成生.关于矛盾修辞法[M].大学英语,1999,(10).

[5]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沈少华.英语趣味修辞格[M].北京:语文出版,1999.

[7]文旭.矛盾修饰法纵横谈[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74).

[8]冯绪,李玉红.英语矛盾修饰法[J].甘肃高师学报(社科版),1998,VOL3,(2).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