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哲学论文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这是对社会发展观作出的新的本质规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人为本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哲学论文篇一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这是对社会发展观作出的新的本质规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刻的分析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的指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才能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
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是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离开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对“人民”的理解就可能陷于抽象化。讲“以人为本”一定要尊重具体的每个个体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个个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权利。“人民群众”是一个“具体的抽象”,它是由无数具体的个人组成的。这两方面的含义应当是统一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它其中的人本观是对传统哲学观点的批判和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成果,以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从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科学地建立了唯物史观的人本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这是对社会发展观作出的新的本质规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
一、“以人为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恩格斯在说明社会活动与自然活动本质区别时指出:“社会发展史确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1]可见,自然运动是没有人参与的,而社会活动则是人自觉参与的活动。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源是:人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离开了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自觉参与,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实践活动还是精神活动,甚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创造,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人是历史的主体,所以“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本”的历史,离开“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就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创造和社会进步的真正根源。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也就是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人的内在本质在外部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活动而成为外部的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进一步指出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4]既然社会关系是由人所生产、所创造的,那么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由此创造出新的历史。因此,人类历史是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历史的发展都要依靠人,历史的发展都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5] 简而言之,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或劳动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6]也就是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7]即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但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8]马克思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他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9]
以人为本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个人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强调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归宿。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性发展,尊重个人利益,因而更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进步。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形态”说,即前资本主义“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共产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态是人的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规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关系、能力、素质和个性等方面
的提高和发展。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层:作为劳动的个人,在人与自然的交换中,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全面占有;作为具有完整个性的人,在精神上、审美上和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历史的目的,一切活动的归宿都是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人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所以,历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理想社会时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价值追求的新发展与真正实践。
四、“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但人又不是无条件的受制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对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多方面的规律在起作用,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要遵循社会规律。在社会中,社会规律由人参与的,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虽然有了人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但社会规律仍然是客观规律,这是因为人的创造活动要受到人们生活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到经济条件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的活动还要受到政治条件与政治制度及体制的制约,还要受到主观思想条件的限制,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必须要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关系,要学会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的话,人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以人为本是整个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不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发展由于失去它的发展的动力和价值目标,不可能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可是离开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多种规律的作用和多种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会失去依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可能使以人为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目标,只有真正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义发展达到规律性的理解,才能使这种决策的可行性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