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意义有哪些,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

2017-03-01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的意义都有哪些呢?不急,下面有准备精心为你准备的心理健康的意义,就让小编带你一一讲解吧!

心理健康的意义第一篇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D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5.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6.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7.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心理健康的意义第二篇

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又称为精神卫生或精神卫生保健,它是维护个体正常心理状态,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措施及活动的总称。心理健康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一、健康、安全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关研究证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某种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心理状况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研究,在生活节奏高、压力大的城市例如北京,高血压比例远大于其他城市。在医院有个科神经科,专治非身体原因而是由于心理原因形成的疾病,例如神经性胃炎、偏头痛、神经衰弱等,其实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和一定的暗示作用,大多数人是“心病需要心药治”。

2.对家庭、社会安全有着极大影响。

专家认为:我国目前人群中有86.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病人象患有感冒的病人一样普遍。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再看,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学生厌学、离家出走、偷窃、抢劫,还有亲手杀死父母等极其严重的骇人听闻的事情常有发生,例如前几年马加爵事件,这与他们的不健康心理都有着密切关系。

二、提高效率、开发情商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大量都是心理活动的,每个活动中还包括更细的分支,例如感觉里还包括注意等,这些都有科学研究成果,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这些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的实践活动。认识这些规律不仅可以避免日常的误区,而且,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更大程度开发学习效能。另外,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身心特点,比如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情绪产生的频率和幅度都较大,如果不认识到这点,部分会极端的想是不是自己突然不正常了 ,还有部分可能会转为言行,引起冲突,造成人际困难,最终由于很大程度影响学习心境而影响学习效率。

2.开发情商更易成功

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过智力水平。情商包括: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在团队合作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当今,企业领导者要的是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才能的人才,而非阳春白雪式的才子、才女。因此,开发情商不仅是成功需要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无论从数量方面看,从结果方面看,从性质方面看,足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意义第三篇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健康的个性有七个特征,即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一般来说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但由于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在客观上往往表现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的现象,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的发展,由此造成了一种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显然是由于环境、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和个体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薄弱方面造成的,从不同层面作出正确诊断,以便从中找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关键。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小学生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本应得到协调发展。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往往出现不协调的局面。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上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的偏离;要么是情感过程的发展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这种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随时注意发现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

个性心理结构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当中,又各自含有自己独特的构成成分。由于个性心理结构的复杂多样,更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对个性塑造的不同作用,小学生在个性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很难保持平衡状态,往往会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解决学生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

进入小学后,学生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同家庭、学校的外部要求相吻合,可以更好地加快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高;如果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要求和能力,同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外部要求不一致,则会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研究表明,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0%~1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

(2)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童总数的10%~15%。

(3)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10%左右。

(4)行为方面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童多于女童,小学三年级是行为问题表现最高峰。

具体表现有以下问题: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社交退缩等。了解这些问题,预防及矫治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都有影响。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其身心两个方面)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却十分密切,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有些病菌、病毒感染可以阻抑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是造成儿童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一些大脑的外伤都可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有害的有机化学物与无机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可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还有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家庭的影响又是起主要作用的,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其潜能的发展会受到抑制。很多在成人期表现为能力不足的个体,往往是来自这样的早期环境。而那些接受丰富的刺激、受到良好照顾的个体,在许许多多的测验中将渐渐成为佼佼者。

另外,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入学、升学、结婚、亲人亡故等。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可以累加,因而也是很严重的。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除生活事件的影响外,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三)个体心理因素

(1)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生活和工作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这种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个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在各种心理冲突中,有一种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是最大的,这就是“趋-避式冲突”。这种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

(2)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特征,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原因中的内在因素之一。培养和锻炼健全人格,对预防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非常重要。

5.保持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何意义?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

(1)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发展、剧烈地变化。他们的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需要重视心理健康。

(2)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层次的标准,其实质即是健全人格的标准。注意心理卫生,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

6.如何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

为使小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智能发展和个性完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事事处之“自我感觉良好”;另一种倾向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 ,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要从多角度、多途径进行,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与过去的自我比较,以及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加深自我了解,避免主观误差。除了要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学生还需要接纳自己,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要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更好地适应身体的变化。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尤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新生入学适应;二是智力发展问题;三是儿童学习疲劳的预防和辅导。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包括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心理疲劳是指由心理因素如缺少兴趣、厌烦、懈怠等所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教师应注意做到: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等。

(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

儿童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研究表明,小学生中学业不良或称学习上的“差生”,约占13%。定期研讨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问题,共同制定学校和家庭的帮助措施,并且相互督促执行。

(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按照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可将问题行为分成攻击型和退缩型。

退缩性问题行为是由挫折造成的焦虑情绪所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矫正儿童退缩型问题行为应当做到:

第一,要把增强退缩型问题行为儿童的自信心作为矫正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要帮助儿童分析他们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陶冶性格、增强对于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引导该类儿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情绪和重视友谊、互相帮助的意识,以逐步改变孤独、郁闷的消极性格。

第四,培养良好的兴趣,改变退缩型儿童的消极的自我心态和个性倾向。

7.增进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己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他的学生和他所从事的工作。

心理的长期严重的不健康状态,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师心因性疾病的防治和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师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教师在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适应性、品德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不健康心理很可能以各种方式损害人智力活动的效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