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读后感

2017-06-18

森下典子,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学习茶道。在第二十六年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读后感1

这是一本让人舍不得放下又舍不得读完的茶书,一次温馨愉悦的阅读享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学习茶道的经历,简单美好,又充满禅意。

茶道的十五种幸福实际是茶道学习中的十五种心灵体验,幸福感总是在不经意间直抵人心,难以描述又实实在在,即便隔着文字,读者也能体会并感同身受。

初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再看,是个体验的过程,细思,是一个抽离的过程,最后恍然,这是一个回归的过程。

学习茶道的过程看似深奥实则只需去做而不必想太多;看似繁复实则结构和目标极其简单;看似仪式化而实则细致入微的关心着环境和内心的变化,看似与生活脱离实则主旨就是最平常实用的生活之道。

借由一个清空—习练—集中—观察—体会—感悟—专注—融入—倾听内心—等待—回归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作者从初始的拘谨迷茫,到最后的忘我投入,全然的享受,终于体味到茶道的真谛,放下自我的知见计执,全然将心投入,清静无为地观察体会,最后融入其中,体会那种浑然一体和谐共振的自由和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追寻的目标,她来自哪里呢?其实人的烦恼源于依赖,人的幸福源于自足。今天的我们的生活却建立在依赖上。依赖科技、知识、外界的信息、自我判断和见解。。无处不在千丝万缕,使我们如同蛛网中人偶,我们的教育和知识往往使我们习惯于与外界自然处于对立,外界自然是我们分析利用的对象,这并不能使我们全然掌控与外界自然的关系,反而常常会因失控而困惑和迷失自我,烦恼丛生又无从摆脱。

茶道正是借由一种途径,让我们抛开依赖、放下自我,解除对立,专注茶事,把外界自然和自身身心一起整体的体会和感受。

我们看到,同样在做“御前点”,一开始即使清空自己,仍然是拘谨茫然的,此时的空是有意识的空、形式上的空,“茶道”也只是学习的对象,心中会有认知矛盾产生的困惑。随着老师的指导,逐渐放下外在的纷扰,也放下自我,专注体验茶事本身,时间、环境与人无不处在体验感受的整体范围,所有的感官都变得细腻和敏锐,直至感受到突如其来的幸福愉悦感觉。那并不依赖自己的意识、判断,无法分析,不可预知,无法言说,是一种完全超脱思维之外的心灵体验。这时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空,是心灵涤荡后的空灵,全然无我的清净,如同清澈宁静的湖水映照着群山。这是我们自由无罣碍的本真内心的真实感受,幸福感也会不期而至。

这个过程实在是充满禅意。

记得看过一个禅宗故事,僧人问道于赵州禅师,他总是回答:“吃茶去。”曾经认为是逃避式的语言,答非所问,茶道的故事是这个回答的实证。

禅一向忽视语言,实际就是为破除依赖,对语言的依赖、对知识的依赖、对外界信息的依赖、对自我判断和见解的依赖。平常、自然、无念、无相,放下取舍、执著、分别心和心外之心,感受眼耳鼻舌身意,觉察念头而不执着追寻,不做分别、不做判断、不做取舍,不制造自我,彻底清静简捷的旁观,如此渐渐找回本真初心,心境澄明,服从顺随心灵感受的自然到来,才能体会到内心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由和快乐。

由此推演,生活中做事,都可以带着这样的心态融入其中,当做面对花开花落四季变幻机缘往来,我们观察、体验、顺随,包容、接纳,让一切如风般来去,云般无驻。将我们身心从尘网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自己的本真初心,真正立足当下享受每一分每一秒,那么生命也可以看做一场盛大的茶道,一边修行,一边享受吧。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读后感2

周六从暄桐教室上完课的下午就要出差,顺手拿起这本《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手不释卷,一口气看完了大半本,还兴奋地划下好多有感触的精彩语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不少阅读心得和感悟,内心久久充盈着一种难言的感动。

在看这本小书之前的一段日子,由于开始在暄桐学习,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忙于写字画画,从一横一竖一转弯起笔,从写生线描开始,加上此前就在学习的太极拳和古琴亦是在基本功训练阶段,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而不觉辛苦,重复而不觉乏味。正是在这样通过不断重复一些简单动作和细节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自己悟到了一些人生中无比重要的东西,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原本愚钝的心慢慢变得敏锐起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看到这本关于茶道的书,茶道虽然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却与其他我所正在接触和了解的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契合。难以形容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和快乐,甚至像书中所说是那种“因兴奋而颤抖”的奇妙感受。

在这里,我也记录下这本小书带给我的若干种幸福。

一、关于学习的种种

1、学习的阶段——从无法立即理解到豁然开朗

作者森下典子小姐从20岁开始学习茶道,书中详细记录下她25年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体会。学习任何学问大抵所经过的阶段都差不多,也都需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对于我这样久已离开学校没有系统学习过什么的“新同学”,看到书里的种种,收获良多。

关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典子小姐认为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无法立即理解的,往往须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

尤其喜欢这句“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醍醐”,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真正的好东西,大抵都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能得到的。就像看一本好书,也许不能立即理解,但如果能坚持看完,甚至看第二遍第三遍,一定能有更深刻的体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典子小姐说,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一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这给我们以重要提示,学习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能不断有所领悟和成长。某种意义上,“不求甚解”的状态很正常,无需苛求从最开始就完全理解,坚持下去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2、学习的心态——归零和用心

书中关于学习的心态,我总结一为归零,一为用心。归零的心态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有难度。拿书法来说,由于小时候曾经跟老师学过一点皮毛,自己本身也喜欢,近几年没事就自己练习、摹贴抄经,对笔墨纸砚可能比一般人更熟悉些。因此,可以说,一开始进入暄桐课堂的心态并不是“归零”的,觉得凭自己的书法基础,写字并没有那么难,落下几个月的作业并没有那么难补,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写得和别的同学一样好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练习,我为这种自视过高的想法深感羞愧,因为我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巨大差距,除了在书画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严重缺失外,书写水平也与大家相距甚远;看到同学们做的古代书画家对比PPT简直具有书画专业研究水准;看到已经非常棒的学习委员每天坚持大量的线描临摹,精益求精地追求每一个细节;看到老师在各方面的学识涵养以及对教学的用心。

典子小姐在书中说,真正的学习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将自己归零,敞开心胸从头学起。无聊的自傲,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一定要舍弃这些包袱,让心净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的容纳任何事物。谨记谨记。

学习除了要有归零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记得上课时,糊糊老师点评大家的《水浒叶子》线描作业,曾经说过质量比数量重要,不要赶作业,每一笔都要稳定、肯定。这说的其实就是每一笔都要用心。只有用心做每一个动作,茶道才能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写字画画也是一样。

3、学习的方法——不断重复

典子小姐在一开始学习茶道时,觉得茶道的动作太复杂、细节太繁缛,完全不能记住,有一次带了笔记本想要记下来,结果却被老师制止,老师告诉她“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养成习惯!”不可以死记。上课时多练习几次,手脚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经过经年累月的重复练习,作者终于可以不经老师提示不经大脑思考,自然而然地将不断重复的一个一个的小动作,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不知不觉间串成一条线。

这让我想起古琴老师曾经告诉我的,不要去记谱背谱,一首曲子当你弹奏足够多次后,自然而然你的手会弹完一个音接着弹下一个音。太极拳也是一样,那么多招式记不住怎么办,没关系,持续练习,直到有一天,身体自然知道下一个动作该怎么做,听身体的感觉行事。书画也是一样,糊糊老师要求每天都要摸摸笔,不断重复之后,不管写字还是画画,笔画线条才会有质量。

二、关于茶道的种种

典子小姐在书中详尽地描写了学习茶道中所见到和感受到的关于茶道的种种,在这里略写一二。

1、形与心

老师告诉典子:茶道,最讲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后,再在其中放入“心”。

书中讲述茶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有讲究,从帛纱折叠的形状,到用帛纱在装抹茶粉的“枣”盖子上写特定的平假名;从捧“水指”(装水的器具)时手肘和手指的动作,到榻榻米一叠走六步,第七步要跨过榻榻米的缝边;从“茶筅”转圈搅动三次,每次搅完要拿到鼻前看看,到用白色的茶巾擦拭茶碗口三圈,每擦完一圈要将茶巾放在碗底下转动,写另一个特定的平假名……等等,诸如此类。书里有一段关于老师茶道动作的描写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老师的每个步骤都没有添加特殊动作,也没有任何故意引人注意的花招,更无省略或不正确慌乱之处,一切均依照平日对我们的指导那样自然往下进行。或许就像是从未经污染的山间涌出而被称为“名水”的水吧!未经添加也不必过滤的好水,如玻璃般无色透明,也无味无臭,畅饮时绝对不会哽咽在喉咙,而是一路沁凉畅快到底、通透全身。我们眼睛追逐着老师手边的动作,头脑却意外觉得清新愉悦,就好像是用眼听音乐一样。

“用眼听音乐”的比喻很有意思,的确,我看太极拳老师打太极拳或者古琴老师弹奏古琴时,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流动感、畅快感,动作的放松舒展,真是赏心悦目。茶道也是一样,书里说,顺畅、不出差错的过程中自有深意。即便是中规中矩的动作、单纯的敬礼,自然表达的动作展现出人体内的“气”,身体的语言是无可比拟的。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和国画,也是从“形”的训练开始,不管是摹贴还是线描,首先要摹得像、描得对,有了“形”,在其中放入“心”,最后才能有“神”,才能“气韵生动”。

2、不一样的鞠躬

书里让人印象颇深的有一段,是序章写典子的母亲描述武田老师的鞠躬,说“虽然是很普通的鞠躬,可是就是不一样”,“没见过那么漂亮的鞠躬方式”。读到这里,我猜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好奇这个武田老师的鞠躬到底是怎么样的“不一样”和“漂亮”。作者并没有马上揭晓谜底,而是在后面的章节中的一段顺其自然地描绘了这个不一样的漂亮的鞠躬:“光是这样一个动作,就让我感动不已。老师鞠躬的时候,就像是鸟儿瞬间展翅抖动身躯,再轻松回复原貌般优雅自然。她优雅表达敬意,富谨慎含意,却毫无卑躬屈膝之感。”

我想到我的太极拳老师,李毅多老师,他的鞠躬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好几年前,我们还是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李老师那时忙于传播传统文化,已经很少来律所。正值律所调整分配办公室,我和李老师夫妇被分配到一个办公室,但还没有机会见到他。有一天临近中午,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门一开,李老师对着我近九十度鞠了一躬,说“吕律师,中午好!”我当时怔了一下,然后见他很自然地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又对着我轻轻一鞠躬,“很抱歉!请问我在这里用餐您介意么?”这时我才注意到他进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一盒饭。征得我的同意后,李老师才坐下,开始用餐。而我,坐在电脑前,为李老师的举动感动不已。就像书里的武田老师,他“优雅表达敬意,富谨慎含意,却毫无卑躬屈膝之感。”

能做出这样“不一样”的鞠躬的人,一定是心无杂念、恭敬谦卑、和敬清寂之人。

3、礼法与自由

作者一开始认为茶道的约束太多,几乎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有规矩,有礼法。然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作者却意识到:茶道只有“礼法”,礼法本身又要求严格,几乎毫无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制约。在强调自我的学校教育中,人人为竞争而感到不自由;严格要求礼法、受约束的茶道,反而容许个人的样貌,享有莫大的自由……。

的确,礼法与自由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却不然。有句话说,没有堤岸,哪来江河?自由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束缚当中,或者说要先经历一个约束阶段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自在。

4、一期一会

所谓“一期一会”,就是“一生一次机会”的意思。即使聚集相同的人进行多次茶事,任何一次都不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抱持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的心情。

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抱持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法的四法印之一就是“诸行无常”,即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无常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变化。认可无常,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

5、细节体现尊重

书里有一段讲作者参加茶会,看到一位茶道老师给弟子钱的细节,对于这个老师的举动真是非常叹服,当然,也很佩服作者的细微观察和生动描述。那位年约七十的老师要还弟子替她垫付的钱,她并不是直接把钱拿出来当众塞给弟子,而是“先从手提包中取出钱包,再从和服腰包中抽出怀纸(装盛果子的纸——注:是那种非常精美雅致的纸),像是不想让弟子直接看到似的,侧身将钱包入怀纸中。我被她手指灵巧的动作吸引。这位老师又从手提袋中拿出一根唇笔,以为她要涂嘴唇,没想到她拔去唇笔盖,很快在怀纸包上写了一些什么。然后,她将唇笔放回手提袋,两手捧着怀纸包,对弟子说非常感谢。”怀纸上写了两个字,根据译注,是表示附加在礼物上的礼箴。这一段细节,体现出对他人的体贴与尊重,反思自己的很多类似举动,真是倍感惭愧。

三、品味季节,活在当下

中国人自古是非常重视季节和节气的,除了春夏秋冬四季,一年还有24个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每个季节随着太阳位置变化,气温寒暑差异,从农耕生产、饮食劳作到作息养生都要对应季节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节气相应会有不同的农事和节气活动。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却很少能熟知每一个节气,更别提知道不同节气应该注意什么做些什么了,甚至,随着空调暖气和农业大棚的使用,春夏秋冬四季都变得不再那么分明。

而日本传承至今的茶道,却总是围绕着季节进行。不同的季节所使用的茶具不同,茶室的布置不同,茶道的动作流程和细节不同,就连墙上挂的字画、吃的和果子等等都全然不同。“立冬”时,要移去茶室中间的榻榻米,开启炉,也开始茶人的“正月”。“立夏”时,要在炉上盖上榻榻米,开始夏季的茶道。春夏秋冬,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

事实上,除了季节还有一个更大的循环不断重复,那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干支。在“初釜”(每年新年的第一个茶会),必定有符合该年干支的道具登场。也就意味着,某样在初釜用过的符合该年干支的茶具,这次用过之后,下一次拿出来使用就是12年以后了。茶道环绕着季节,也永远环绕着干支的循环演出。相较之下,人的一生再长寿也只有六七次的干支循环而已。

因此,作者说,二十四年来,渐渐由茶道中体悟日本季节的况味。以前老是抱怨“为何不一直进行同样的御点前”,如今却认为享受其中的变化正是茶道的乐趣。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将身心都放在这里,好好运用五官,专心品味当下,这样便能有所领悟。自由之道,其实一直存于当下、这里。一味考虑过去与未来,当然无法安心过当下的日子。其实,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何不好好体验当下。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无所罣碍、自由自在地活着……。

书里还说,在真正入冬的“冬至”用柚子皮泡澡暖身,一年之中都不会感染风寒。我打算在今年冬至的那天(12月22日)试一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那一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哦。

四、茶禅一味

书中最精彩、让我印象最深的的章节之一,是“雨天听雨”,讲作者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周六,经过到底去不去上课的纠结最终决定冒着大雨去上茶课,在茶事进行过程中倾听雨声的体验。无法概括描述出书中的内容,只能原句进行节录如下:

从未如此专心听过雨声,觉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奥秘,心中怦然不已。心里虽然恐惧如此真切的感觉,却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锐。感觉听力忽然扩展,而且一口气想要突破什么……。

莫大的空间里,突然只剩下我一个人。这里究竟是哪里?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着我。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一切的喜悦、快乐,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欢欣鼓舞,即使视线因雨过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生平初尝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完全满足于当下。

当敏锐听力消失,发现自己依然坐着。

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亲切自然,情感自然流露,这一章节极为准确而透彻地描述了“当下”的那种状态。当然,这样的精彩描述离不开译者夏淑怡同样精彩而准确的中文翻译。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有一种兴奋和感动。这让我想起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关于心性的一段描写:

他(我的上师)做了心性的传示。突然瞪着我,抛过来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是什么?」我整个人顿时被摄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

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在那一个纯然惊吓之中,打开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那是一种毫无执著的觉醒,一种单纯、赤裸裸而基本的觉醒。即使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作者典子小姐在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描述:“为了避免再出错,我们只有专注眼前。这么一来,脑海里不再胡思乱想,甚至有数秒处于真空状态。那一瞬间才能完全抽离现况。”“就这样静默了数秒。我的脑海也呈现真空状态,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考虑,获得数秒比睡眠还深沉的静歇。我屏息感受这一刻,心情却很愉快。”“在数秒的空白中,只感到无限深邃的空间。”

虽然一个是茶道中的体验,一个是佛法修行中关于心性的开示和领悟,但你会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内在本质。其实,日本的茶道一直以来都和佛教、和“禅”联系在一起。日本流传至今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浙江的天台山取种,带回日本栽种,京都附近的高山寺茶叶就此存活,并被宇治茶农移栽。宋代的点茶,由荣西禅师带回日本后,经过千利休时代,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日本的茶道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事就像是一场净心清魂的佛事。茶道从其根源上可以说是禅的化身。佛法修行就是在食住行卧中修炼身心,了悟心性,茶道亦是如此。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读后感3

搁置过两次的《日日是好日》终于在昨天看完。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源于回国后开始喝功夫茶,对功夫茶产生兴趣源于曾在日本这个茶道大国生活多年。只可惜曾经离它这么近时却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看来,一本书,一个新鲜事物,你何时掀开它的面纱想要一探究竟,都需要机缘来促成,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似乎一个爱好有了理论支撑,走起来才会感到更坚定。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所有的制茶法也都是中国人发明的。确认过此,是否便可以安心地在这片土地上喝茶,把那些赶超、比较、向往抛之脑后了呢。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以及宋代的点茶法早在公元1191年便传入日本,又由千利休将其规范,将茶道传承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800多年之后的今日,上百万的中国游客去到京都,去到最著名的宇治抹茶店,品上一杯抹茶,感叹生活之美好,茶之美味。当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得一干二净之后,别人却早已用这800多年的时间,将其深入骨髓。这样的一个轮回,不必过于忧也不必过于喜。

作者森下典子,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学习茶道。在第二十六年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此书。这样的持之以恒总能令人心生敬佩、汲取力量。全书描写也是平淡恬静,宛如品一杯清茶,淡淡地沁人心脾。仿佛让人真的以为人的一生就可以这样平静地,度过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四季总有更迭人生总有起伏,有力量的文字总是一层一层推向你,在森下经历就业冰河期,失恋,丧父这样的人生寒冬时,这看似平静的文字却又令你感同身受。

在习茶的二十五年光阴里,森下也总认为自己既无天赋又无悟性,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好,其实在无数次的积累和重复中,你的一无所有便是什么都有了。

二十五年的光阴,春季有樱花雨,夏季有梅雨季,秋季有落叶枫,冬季有雪花飘。森下的顿悟隐藏在随四季变换的茶室字画上,隐藏在茶具、和果子中,隐藏在吹过发梢的清风中,隐藏在蹲踞滴答落下的水滴里...一丝一毫,一点一滴,成就了她的水滴石穿。

“过去无数的自己存于现在的自我中合而为一地活着。”那些点滴的变化,那些缓慢的体悟,终于,慢慢浮出水面。

时间的累积可以证明一切,四季的交替可以感知一切。只是你可知这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每日,其实都是好天气,都是好日子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