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方面的论文
当前我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等。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规范教学方式和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基础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基础方面的论文篇一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
作者:张见
201204014233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等。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规范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完成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自主学习;教育改革
一、中国的教育体制
(一)中国教育的问题
1、教育者素质低和教育模式不正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症结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在制度性地用这个体系所制造出来的失败者,来承担这个体系的教育任务,来培养这个体系的未来人才。从逻辑上来看,这是注定失败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家自己想想,作为重庆大学的学生,你们考大学的时候,有没有人的理想是将来大学毕业后,要去当中小学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没有!重大学生只能算是第二流的优胜者,第一流的学生应该是清华、北大,没意见吧?咱们第一流的上清华、北大,二流的上重大,第三流的人考上那个什么重庆工商学院,三峡学院等,这样大学的学生的入学目的是将来要去做小学教师吗?别说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他都不做。然后的话,这些大学生不做,咱们把第四流的大学,优先录取,免费入学的师范大学生去不去呢?在中国,凡是政策鼓励的,国家免费的事情,好像都是吃亏的事情,最优等的学生肯定不会去的。所以“无奈”上了师范大学的同学,有志气的人还是坚决不做教师。他说俺要考研究生,考了研究生干嘛?第一,肯定不想去做教师,就算做教师也要做大学教师,第二就是考上研究生后就有机会去大公司,做大事,赚大钱,也不做中小学教师。至于那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只要有机会也要去做公务员、做记者,做编辑,文员等,最不济也要到企业去做营销,凡有点志向,有点闯劲的学生,没有要做教师的。最后剩下研究生也考不上,证明学习能力不佳,公务员也做不了,记者当不成,证明活动能力不够,下海创业又没有胆子的学生,就只好委屈曲曲,心不甘,情不愿去做教师了。但是去做小学教师吗?不是。华师毕业,起码作高中教师吧,对不对?最后剩下来,连正规大学都考不上,本科分数线都没有上,连我国最差的本科大学都读不成的学生,只能上专科学校,如师专的毕业生,也不会去教小学,有些人去教高中,有些教初中,但肯定没有去教小学,是吗?好了,最后我们发现,读书人里面最不成气,读书读不好,做事不说做不来,
但肯定缺乏闯劲的人,连专科都考不上的学生,只好去读一个中师幼师,好歹混个文化人的出身,拿一份活不好也死不了的工资,做一份再不济也算铁饭碗的职业,去教小学生去也!我们终于发现:在中国,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0-12岁,居然是由这个教育制度层层选拔,层层淘汰后剩下来的失败者来实施教育的。有人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认为我国的小学和幼儿园根本就没有资格称为教育机构,他们所做的事非关教育,反而是对儿童的残害。中国的初中和高中,也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只是一台台筛选和淘汰的应试机器,负责选出符合标准答案规定的“合格者”,老师只是驱使学生冲向中考和高考的监工。。中学根本没有人在做教育,也没有人敢做教育,一切为了分数和升学,这个体制只能叫做应试机器。大学也不管教育,只是一个发文凭的官僚机构。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老师靠点名来留住学生。所以,我们所谓的教育体系,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精神,也没有人真正的关心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并不完善,有很多严重的缺陷。但是如果使用这个教育体制的优胜者来执行该教育制度,起码还有希望让这个有缺陷的教育体制自我发展和完善。可是,如果使用这个教育制度的失败者来承担教育的任务,别说改善,连起码的自我复制和循环都做不到,只会越来越退化,越来越怪异和变态。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现状和事实,你认为这种教育能搞好吗?这种教育能有希望吗?肯定好不了。
2、教育方式老化和教育内容死板
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我中心,以教师为权威。学生只有服从。否则就被视为不合格的坏学生而被这种教育体制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内容死板,我教育意义。就拿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吧。
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并不错,理应倡导;但关键问题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崇高”?那些课文也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如此唯一的解读?必须强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
最令人气愤的就是作文课了„„所谓练习议论文是怎么个练法呢?第1段必须在四行以内,并且提出论点;第2、3段都必须先设立分论点,然后行文;第4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四行以内。纯粹一个‘四股文’!且慢,论点还有要求,必须是靠近理想、奉献、爱国等重大主题。有一次老师要求评述《祥林嫂》一文,我评论的是她的几个希望的首先产生与幻灭,自以为文采等都还可以,没想到被判为零分,并被勒令重写。原因是评述本文最佳角度是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
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真实体验过话,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再者,教师们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面命耳提,一节课一节课地训导熏染,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
作为一个教师,在课上不敢跟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心里话,不敢抒展自己的胸臆与怀抱,只能把真实的个性的自我隐藏起来,包裹起来:只为考试、迎合流行的公共话语,背一串教参上抄来的话,说一通不得不说的话。
师生的表达,都大体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党的温暖、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写长城,必想解放军。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是这种语文课“培养”、“训练”出来的。我们可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这语文课的“循循善诱”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中国、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新社会等等。在说话、写作中,只有如此这般相联,方才合格,主题才积极,才是有意义。否则,语文老师那里就通不过。比方,你不能写一个教师的懒惰、不敬业;不能写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文明与友爱,也不能写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丝愚昧与丑恶;甚至不能写见了落叶之后所引发的一些愁思,不能写你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你总是被面命耳提地告知,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正面,写光明,写本质,写积极的一面;必须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不能写消极,不能写阴暗面,等等。当学生时,是老师面命耳提告诫你;走上社会后,提笔写作或张口说话时,是你自己下意识地告诫自己——这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漫慢地,学生们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再也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所见、真实所想。本来我们的孩子们是能够写出个性来的,我们的孩子们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思维的。总之有自己的个性语言的。可是,日久天长,被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们给磨灭了,给扼杀了。我们的孩子们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套子之中。孩子们的精神、孩子们的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
二、解决措施
(一)转变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1、转变教育者就是权威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责任化,学习者个性化,行政人员服务化。老清华,民国时期的老大学里面有三种人,分别叫神仙,老虎,狗。老虎是谁?老虎是学生,年轻气盛,敢做敢为,谁都怕!老师也怕学生,为什么呢?学生如果说这个老师没有水平,不够资格教学生,这教授的饭碗立马砸了,所以当然怕学生。比如你们是我的学生,上我的课后说,张三柏你的课很臭,老师很没有水平,没有资格站大学讲台,告到校长哪里去,OK,我就丢饭碗了。老师怕不怕你们?当然怕,所以只好尽量提高水平,提高学识!老师都怕学生,其他人就更怕了,所以的话学校里面最厉害的人就是学生。另外一种人呢?是神仙,这种人就是大教授,教授是神仙。为什么是神仙呢?他挺潇洒,挺悠闲的,然后在课堂上哗啦啦一讲,讲完之后,万事不管,很舒服。这是教授,有水平的真教授。而且。学生欢迎他,校长也巴结他,如果心情不好,马上走人,换一个学校去。好老师如果跑了,校长等学校官员一定会被学生和家长骂,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老师只要有水平,日子非常舒服,像神仙一样!在老清华地位最低,最没有权威,见了老虎要怕,见了神仙也怕,看到任何人都很客气,都要摇尾巴的人,大学三等人中称为“狗”的,是什么人呢?行政人员。他们的职业就是服务于老师和学生,因此可以说他们的饭碗就是依赖于学生和老师的,当然谈不上地位。老清华就是这个样子,真正的大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2、提高全体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等活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走“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二)改革教学模式
1、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纯粹的应试教育,只能是机器化的敷衍教育,是教不出真正的人才,而纯粹的素质教育有太宽泛难以把握。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重要的地位。
3、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教程,圣才教育网
2、《中国当前教育考察》,人民日报
3、《吾意独怜才》,张五常
4、《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王洪才
5、《教育学心理学调查与实验方法简述》,陈会昌
教育学基础方面的论文篇二
《论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摘要: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关键字: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作用
正文: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及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因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当然,遗传素质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就是对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以在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的。教育也是要遵循人的遗传素质的这个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因材施教。
3.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4.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按成分和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均有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影响到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的直接影响作用在相对地减弱,而社会环境的作用则越来越大。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具体表现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的思想、品行、才能与习性无不打上了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和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烙印。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其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再次,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首先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能按照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需要等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具有能动性。
200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这个事例就充分地说明,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因素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家长对其得引导作用就极其重要。
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他的"学生"时期都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妈妈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就特地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引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2.学校教育
当学生遭遇心理困扰,很难走出阴影的时候,学校及时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关怀,就像是给孩子“打了心灵疫苗”,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带来的恶果。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学校可以通过放专题片,开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3.社会教育
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在使青少年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的社会环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或绝望。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易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而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使其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教育学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就比如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厌恶学习,懒于思考,那么,外在的学习内容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加爵的悲剧就充分地体现了上述四大因素综合起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由于家境不好,马加爵的生活压力很大。他的心里承受能力受环境的影响,变得胆小怕事,因此对社会现象一般采取忍受,或深藏在心里的态度,没有可发泄的平台。社会上根本没人愿意听取他的只言片字。与此同时,父母对他只是不断加压,没有及时与他沟通。再者,学校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和开朗、帅气的孩子在一起,而他完全不属于这一类,于是,他又处于一个独处的环境当中,心中的压力不断上升,面对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加上班主任冷漠的关心,最终他在沉默中爆发了,所有的压力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放,悲剧也在那一刻酿成。
从马加爵的案子中,我们应得到警醒,重视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避免悲剧的产生。
参考书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刘次林.试析影响人发展的内因和外因[J].上海教育科研,1997(5)
[4]胡士襄.试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问题[J].心理科学通讯,1983(4)
[5]邓银城.人的发展问题之浅见[J].教育研究与实践,1986(1)
[6]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叶澜.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8]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9]汪幼芳,朱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因素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83(7)[10]盛群力.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新论[J].教育评论,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