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

2017-03-09

《肖邦故园》是一篇散文,大家都学习过了吗?公开课的教案要怎么设计才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 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序曲

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

2.人的五官中听觉是被动的,噪音袭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听,是一种污浊。但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那么今天我们听一支曲子,只为这只曲子保留耳朵。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那是“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一个肖邦对世界已经足够!今天我们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板书课题

二、新课分析

第一篇章 美丽的故园

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理想的序曲”, 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简陋、朴素,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所以四季如歌,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弹奏或聆听都需要用心,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寓意: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

像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第二篇章 故园情几许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

明确:文中第9段――11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的时候,曾有有这样一段描述: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

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国就是一切,永远怀着无限的依恋和眷念之情,可以参看课文第10段及第12段,他生命始终都是心怀故土,所以最后将自己的心葬在了这片土地上。肖邦走出了故园,却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乐不仅是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它对每个人的心诉说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举例:“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

这也就是杜甫的笔下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所以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 (欣赏玛祖卡曲)

第三篇章 尾声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怀念肖邦的形式也应该是用心去体会。

三、作业布置

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肖邦故园》的教案设计的分析

本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雅-伊瓦舍凯维奇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本文的设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心中涌动着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熏陶下涵咏如诗如画如歌的华美语句,与作者产生共鸣,与肖邦产生共鸣。

根据“祖国土”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本文的难点是:① 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②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

如何实现教学难点和重点呢?学生没有远离祖国,远离故土,怎样才能使他们理解故园情呢?而我们不是音乐教师,又怎么通过音乐鉴赏来实现文学鉴赏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情境,层层铺设,再步步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文的导入以《菊花台》为背景音乐,同时幻灯片上出现:“只听一支曲子。只为这只曲子保留耳朵。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的语句,这里是一个序曲。音乐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而通过周杰伦对肖邦的仰慕,让我们走进肖邦,看看他的故居。这里说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肖邦音乐的不朽,他的魅力长存。

二.课文篇名是涉及“故园”,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有何关系呢?那便是课件的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四季的美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三.要理解肖邦音乐还需要知人论世,肖邦与波兰的关系。第二篇章便是故园情几许。结合本专题,一个人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这种情节都不会变的。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研习文本。从文本中学生能找到答案,同时我作了相应的补充,比如在他离别时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在他异乡漂泊是是怎样的,这些为的就是让不曾离开过家园的学生理解肖邦当时的心情,当时的痛苦,从而在他的音乐中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至此,学生已经能够慢慢理解音乐的伟大之处,那正是通过那一缕乡音来唤起波兰人民的斗争,也就理解了舒曼对他的评价了。在这个过程中就适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听听《玛祖卡曲》,理解其中的那缕乡音。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让学生共鸣,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肖邦,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情感。

《肖邦故园》的原文阅读

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经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肖邦是在这儿出生的。虽然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

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因此,可以说,不仅肖邦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中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猜你感兴趣:

1.《蒹葭》公开课教案

2.《塞翁失马》公开课优秀教案

3.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4.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

5.必修四《雷雨》公开课优秀教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