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制作方法 泥塑的文化价值 泥塑的基本技法

2017-06-06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你了解泥塑的文化价值吗?你知道泥塑有哪些基本的技法吗?现在,小编来告诉你泥塑的制作方法和文化价值。

泥塑的制作方法

泥塑的基本用料

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

泥塑的模制

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脱胎

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的文化价值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

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

泥塑的基本技法:雕制法、塑制法(捏制法)、脱胎法(翻模法)

(一)大泥,也就是泥胚,山西用的泥大都是红土,红土的特性是黏度大,虽然不如我们现在用的好造型,但不易裂。和泥时在里面加上头天泡好的稻草,草要剁成15、20、25cm不等长度,这样可以增加泥的韧性,也利于泥的整体收缩。这层泥只用把大型确定出就可以,不用具体塑造。上完大泥后钉上胳膊的架子,在缠草绳上泥

(二)在第二层泥在第一层泥快干但还没太硬时上,这层是加稻壳的泥,这时开始造型,头、面部特征、服饰衣纹等,可以具体塑造。

(三)用加了沙、棉花的细泥深入塑造,把前一层上泥时没能做完整的形体做的饱满起来,泥、沙和棉花的比例是1:1:1,这样可以减少表面的裂纹,还便于最后完成时的压光。传统雕塑最终要上色,所以表面要非常光。但由于时间的原因的关系,我们把第二、三步合并成一步,直接用细泥造型了。这样一件泥塑就基本完成了。听师傅讲等泥完全干了后,用细泥把塑像上的缝补好,再刮胶上腻子,一层一层,直到表面完全光了为止,再在上面贴一层高丽纸,以便上色。古代用矿物质颜料,而现今用的是油漆,效果鲜艳但我却实在不敢恭维。做塑像时要做的“狠”一些,比如眼角嘴角等地方要刻意做深,因为刮腻子、贴纸上色都会使原先的形体减弱模糊,如果泥塑形体做的正好,那上完色后整个形体的力度就比以前弱。而且在特定光线下,形体做深后会产生光影,增加整体效果。

猜你喜欢:

1.创意手工泥塑图片欣赏

2.创意泥塑图片大全

3.创意简单泥塑图片大全

4.幼儿园主题泥塑图片欣赏

5.中国民间泥塑图片欣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