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文章,关于诸葛亮的文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的文章一: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历史典故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触,流下了眼泪。刘表发现了,就问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刘备说:“没什么!以前我经常打仗,每天不离开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现在在这儿过着清闲生活,大腿的肉又长肥了。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表安慰了他一阵。但是刘备心里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诚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央求他指点说:“往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同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他少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叔父诸葛玄跟刘表是朋友,就带着他到荆州来。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定居下来,搭个茅屋,一面耕地种庄稼,一面读书。那时,他年纪只有二十七岁,但是学问渊博,见识丰富,朋友们都很钦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时候的管仲、乐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乱纷纷,当地的刘表也不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宁愿隐居在隆中,过着他恬淡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
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耐烦。但是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耐着性子去请,一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两次不见,第三次又去请他。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子。趁屋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着听着,不禁打心眼里钦佩眼前这个青年人,说:“先生的话真是开了我的窍。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干。现在就请您一起下山吧。”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热情诚恳,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打那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作自己的主人。两人越来越亲密。
诸葛亮的文章二: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的文章三:诸葛亮性格特点及事迹
毛泽东曾经在赠给叶剑英的一句话中对诸葛亮做了准确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确,可以说谨慎是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诸葛亮考虑事情的详致周到、细心缜密。就连出山助刘备,他也是慎而又慎,在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之后,才给予了回复。在小说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他更是时时谨慎,事事谨慎,谨小慎微,思精虑远,全面周到。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譬如甚至在他星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他还谨慎细致地做好了死后让蜀军安全撤退的全程筹划,几乎每一步他都考虑周全,蜀军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以安全班师回蜀,而且他连死后魏延必反也考虑到了。再如草船借箭,他把天气、时刻等各方面因素全部考虑备至,因而才有了他在草船上饮酒等待箭支收足的怡然自若。的确,正是他的谨慎缜密的性格特点,才使蜀军在许多战斗中如顺水行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可以说,他的谨慎同时也是和他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他曾巧妙利用了敌方知道他生性谨慎的漏子,反过来大冒了一把险,给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上演了一场空城计,这也是诸葛亮知己知彼、睿智变通的表现。
但是过分的谨慎也的确限制了诸葛亮,导致了他冒险精神的不足,也因此丧失了许多成事良机。如在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章中,就是因为他考虑的太周到长远,而没有下决心冒一次险派一个与曹操无关的人去拦截曹操,致使曹操就此逃过了一劫。又,在失街亭一案中,他误用了马谡,让马谡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另外还派平素谨慎行事的王平作辅助,并反复嘱咐“必当要道之处下寨”,后来又派出了高翔、魏延到列柳城和街亭右方守护以备不时之需,但最后还是任由马谡失去了街亭,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际上,诸葛亮的一系列增加护卫砝码的行动,看似谨慎,实则不慎,不慎还是在于首先的误用上。人选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即使增添更多砝码以作弥补,其意义也已经微乎其微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见,智者的“一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在小说中,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刘氏王朝正统的,他把刘备一方塑造为正义之师,把诸葛亮塑造为德才兼备,完美无缺,智慧超常且神通广大的具有众多优点的人物形象,这可以说都是罗贯中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化。相反,他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则是加入了丑化的成分。但罗贯中的美化似乎过了一些,他把诸葛亮塑造得太超乎常情了,小说中的诸葛亮能占卜吉凶,测知未来之事,甚至可以呼风唤雨,摆八阵图而显神异之能,等等。因此,鲁迅就曾无情地给出评价,说罗贯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对于汉室,诸葛亮更是尽忠尽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昭彰后世。在白帝城托孤的章节中,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是国主之才,就让他取而代之。这也充分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厚望。但诸葛亮自始至终都谨遵先主遗命,忠心耿耿,辅佐刘禅,从未有过僭位思想。
另外,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颇高的,杜甫曾多次评价诸葛亮,最著名的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以及《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这三首诗,涵咏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事迹,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深切透露着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遗恨”的痛惜以及对英雄气短的切切哀叹。而且诸葛亮自古以来就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对诸葛亮的印象大多是偏爱于他的智慧,因而有时候夸奖一个人聪明,会说他是“赛诸葛”等等。在《三国演义》电视剧问世之后,这一简洁而迅速的传播方式更是令他在当代社会“红得发紫”。
无论怎么说,诸葛亮的形象及性格都不失伟大。在此同时,他更是追求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虚境界,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但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他性格上的一些不能兼得的特征,造成了他的弱点,也可能导致了他“匡扶汉室”之大志的最终失败。然而瑕不掩瑜,诸葛亮总的品质特征是值得肯定的,后世对他的景仰和高度评价也是相当公允的。
诸葛亮简介及其事迹
中文名:诸葛亮
外文名:Zhuge Liang
别 名:孔明,卧龙
国 籍:蜀汉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职 业: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提出隆中对战略规划、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等
封 爵:武乡侯
谥 号:忠武侯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祠 庙:武侯祠
人物功绩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化身。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于《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敛财,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 (蜀汉)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2]
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马谡兵败,连坐,被髡(髡刑:剃发),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个人生平
躬耕南阳
参见:卧龙岗、南阳武侯祠及隆中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军阀混战,士大夫大批来到荆州避战。诸葛亮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闻你选择妻子;我有一丑女儿,黄头发、黑皮肤,而才华堪相配于你。)”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后,立即迎娶黄氏。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乡间有谚语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主条目: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乃见识浅俗之士,岂会认识时势事务?认识时势事务者才能成为英俊豪杰。此时间自然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此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使他屈就致于此。将军宜枉屈尊驾以顾望。)”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于208年时,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因妻家所影响,对长子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敬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孙权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投降,诸葛亮便抬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也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驻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并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在成都替前线屡败屡战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魏王曹丕称帝。221年,群臣听闻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刘备称汉中王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张飞被部下暗杀,再领司隶校尉。
临终托孤
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孙吴,意图夺回荆州,失败,撤退至永安(详见夷陵之战)。诸葛亮反对东征计划,主张与孙吴结盟对抗曹魏,大叹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颓丧。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尚书令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12],开设相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君甫逝,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北伐
参见: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北伐及五丈原之战
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 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13] 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打败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充实国库,同时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227年三月,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心迹,发兵沔阳,准备北伐。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数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返。
234年春,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大都督司马懿对渭南对峙。诸葛亮每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南河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诸葛亮自至,数次挑战。司马懿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使人至司马懿处,司马懿问诸葛亮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诸葛亮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亮将死矣。”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重,于军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出。姜维命令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司马懿者,司马懿乃退,不敢追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司马懿之退,百姓为之谚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司马懿,司马懿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诸葛亮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