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企业家故事 成功企业家的真实故事 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家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家迎接挑战,创造辉煌,走向成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企业家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成功企业家故事篇1:胡成中
1961年出生于温州市柳市镇;14岁时辍学跟父亲学裁缝;1984年与人合伙创办了求精开关厂:1992年创办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浙江德力西集团公司,任董事长;1996年更名为德力西集团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CEO。曾被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改革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十大最受关注企业家、“中华慈善人物”、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等。
众所周知,在中国,温州是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而温州的柳市镇更是聚集了上千家电器制造企业,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这个拥有25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中国名牌产品”的电器生产基地,作为“温州模式”的一个启动点,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
“温州模式”让世人瞩目,20多年来不知全国各地有多少人一拨接一拨地蜂拥而至。“取经”者有之,带着批判的眼神来审视者亦有之。甚至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人多次亲临这块在当初颇有争议的地方。这里一个备受关注的人就是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
20多年来,胡成中不懈追求事业的成功,探索企业经营的真谛,他所创办的德力西集团也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创造出经济腾飞的奇迹,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被经济界、理论界誉为“德力西现象”,而他本人也被外界誉为“创新少帅”、“电器大鳄”。
钱塘潮涌,雁荡春早,柳市人勤,温州风暖。今年春节刚过,记者一行就带着崇拜和敬仰之情专程造访了心仪已久的德力西集团,和胡成巾先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穷苦出身
当下,正值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的国际金融危机弥漫垒球,美国、日本、欧元区,甚至整个世界都寒风凛冽,而柳市却依旧是车水马龙,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高达21层的德力西集团总部大厦就坐落在柳市城区中心。
集团高级顾问、董事局主席助理卢友中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赠送了胡成中主席的专著《财富与责任》及《今日德力西》、《助神舟飞天,扬华夏国威》等书刊。随后,我们去了德力西工业园,参观了德力西的形象展示中心和产品展示中心。同时,我们还畅谈在金融危机风靡全球的形势下,德力西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精美的展览,厚重的书刊,给人留下的印象颇深。它们既展示了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等40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德力西的精彩瞬间,也生动记录了德力西人,特别是胡成中先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创业品质和20多年来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1961年出生于柳市古镇一个裁缝之家的胡成中回忆说,他的童年完全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没饭吃,他便在收完了庄稼的地里挖番薯充饥;没有菜,母亲就捡些菜梗腌起来吃;做饭没有柴,他就与哥哥、弟弟捡树叶、刮树皮。因为那场百般狂热的大跃进运动,不但未能使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反而使国民的生活一下子退到了旧社会,再加上连续几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低指标、瓜菜代”就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语。
14岁那年的一天,胡成中刚从学校回到家,就被父亲郑重地叫到跟前,“家里无力再供养你继续上学了,你还是跟着我学裁缝吧!”做裁缝不是胡成中的志向,但是深知父母不易的他还是顺从地成了父亲的一个小徒弟。
辍学后,看到伙伴们背着书包兴致勃勃地去上学,胡成中心里很难过,但这飞扬的思绪很快就被拉回到缝纫机前。因为视技术为生命、做活精益求精的父亲不会放过他任何一点疏漏。
那时候,有些人家会要求裁缝去家里做活,做一天的工钱是两块钱。个子不高的胡成中经常天不亮就起床,饿着肚子,挑着沉重的缝纫机去别人家干活了。
小裁缝跑供销
不久之后,柳市忽然掀起了一股到全国各地跑供销,推销电器的热潮。胡成中一边裁剪着布料,一边开始暗暗僮憬自己走南闯北跑供销的场景。后来,他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然而,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胡成中提出要出去跑供销,家里人怎么都不放心,死活不答应。不过,执著的胡成中最终还是说服了父亲。就这样,胡成中放下为他人作嫁衣的剪刀、皮尺,肩背电器样品上路了。那年,他才16岁。
作为百万供销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胡成中早出晚归,饱尝了人间冷暖。奔波十几天后,他跑遍长沙郊区85个村的抽水站,终于谈成了2000元的业务。“这第一桶金,可相当于父亲做裁缝两年所挣的工钱呀!”当时,胡成中手捏着自己赚来的钱高兴极了。
在外面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已经跟着供销大军跑了好几年电器生意的胡成中,渐渐有了想创业的念头。
创办开关厂
1982年5月20日,有关部门进驻柳市开展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螺丝大王”刘大源、“五金大王”胡金林、“目录大王”叶建华、“矿灯大王”程步清、“翻砂大王”吴师濂、“胶木大王”陈银松、“线圈大王”郑祥青、“旧货大王”王迈仟,是当时柳市的冒尖户,也是温州最早的个体户,他们被认为是在搞投机诈骗,结果其中7个人被关起来判了刑。“八大王事件”使刚刚走上务工务商道路的温州人遭受重创,一时间,工厂关门,商铺收摊,人人自危,柳市当年工业产值下降了7000万元,电器业更是一落千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84年,温州市委召开电话会议,公开为“八大王”平反。自此,温州的民营经济又迅猛发展起来,柳市低压电器的生产和销售又呈现了勃勃生机。也就在这时,胡成中借机与弟弟及友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家庭工厂——求精开关厂。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商品短缺,产品需求量大,许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质量,有的人见有利可图,干脆进行假冒生产。当时,柳市电器市场更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事故频发。胡成中恰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电器行业的。深知好手艺才能做出好衣服,也才能赚到钱的他,之所以把企业命名为“求精”,就是决心在柳市“逆风飞扬”。
质量就是生命,而技术是控制质量的关键。于是,胡成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请专家。
经过多方打听,胡成中最终找到了上海人民电器厂即将退休的工程师王中江。可是由于柳市电器名声太臭,国家政策又不明朗,王中江不愿来。最后,不死心的胡成中得知王中江一家都是上班族,孩子在家没人带,于是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他家带孩子、擦地板,晚上就睡在王中江家的地板上。一连好几天,他的真诚终于感动了老工程师。
就这样,王中江悄悄来到了柳市,成为求精开关厂的“高参”。在王中江的提议下,求精开关厂办起了当时国内民营企业第一家热继电器检测室。之后不久,他们在温州地区率先领取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全国工业品生产许可证”。
1990年6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机电部、工商局等部门数百人进驻柳市,打假治劣。当大部分电器厂家成为整治对象时,而求精开关厂却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借助这个大好机会,求精开关厂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超过了全国最大的上海人民电器厂。
德力西由来
“姓社姓资的大讨论让我们因祸得福。”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温州股份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很多人,一时,温州的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大讨论见诸报端。
1991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到温州视察。当他来到求精开关厂,看到该企业规范有效的管理后,深有感触。他做了非常生动幽默的比喻:好比给小孩起名字,总不能未等生下来,还不知是男是女,就急急忙忙给孩子起名字。民营企业也不要急于给自己戴帽子,光着头不是更凉快?
据说,那年夏天,剃光头的温州人比往年增加了若干。
此说有多少传奇色彩有待考证,但李瑞环的一席话确实让很多温州人卸下了心头的包袱。也就在那一年,胡成中与合作伙伴友好协商,将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
随后,胡成中在同行中率先开展了股份制改造,先后吸纳了7位股东入股,创办了新的企业。
“给新厂取个名,头一个字就用‘德’字吧。”胡成中说,万事德为先,百行德为首,修业先修身,修身先修德。这个‘德’字不论干哪一行,都要遵循啊!
“好,‘德’字好!”王中江点头肯定。
“再取个‘西’字,就是要赶超西门子。”胡成中一直认为,世界电器制造业中,应以德国的西门子最强。
“不过,光这‘德’和‘西’还不够,中间得再加个字。”胡成中说,办企业要赚钱,要讲效益,放个“利”字吧!
“那太俗气了。”王中江接着说。
“力,力量的力!”胡成中与王中江几乎同时叫了起来。
1992年春,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公司成立后就得到了迅猛发展,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这时,胡成中又采取“竞合与双赢”的战略,吸引一批与德力西产品不同的企业来合作。“就像龟兔赛跑一样,在陆地上兔子背着龟跑,过河时,乌龟驮兔子,优势互补,竞合双赢。”1996年到1998年。先后有80多家企业加盟德力西,德力西的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翠不断提高。
助神舟飞天
2002年3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公布了一批电器产品采购计划,并多次派人到德力西考察。经过严格评审与筛选,最终德力西在国内20多家电器企业中脱颖而出,以最高分中标。当年4月,德力西集团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签订了购销协议。
谁都知道,火箭发射、卫星升空不是开玩笑的事。接下这单业务意味着勇气与责任,更意味着产品必须经受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调动一切力量,系统攻关、精心组织生产,为酒泉奉献精品……”在专题会议上,胡成中郑重部署。
2003年6月,由11名电器专家组成的调试组,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产品的全性能测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专家们一时难以适应当地干燥、多风沙、高海拔的环境,他们嘴唇干裂,经常流鼻血,走几步楼梯就会气喘吁吁。但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对每个元件逐一进行测试后,还要再系统测试。德力西的专家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了20多天,直到圆满完成所有调试测试任务。
2003年10月15日,胡成中作为低压电器独家供应商、唯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应邀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神舟五号”发射盛况。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中国人圆了千年飞天梦,德力西电气经受了一次最严格、最权威的考验。
之后,德力西又成功助“神六”、“神七”飞天,助“嫦娥一号”绕月。目前,德力西的多类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发射系统、雷达系统、导弹系统、试验系统、跟踪系统。
“民外合璧”登上国际舞台
只有等衣服穿在身上了,客人才会觉得满意不满意。对于国际化,裁缝出身的胡成中自然有自己的量体裁衣之道:
在国内,1999年挺进上海,把产业升级到中高压电气继而兼并杭州西子公司,把产品线延伸到电度表;2003年进军大西北,控股新疆旅客运输公司等国有公司;2004年与北京美、安徽南翔、河北新奥联合组建了德美奥翔投资有限公司,在10多个城市兴建光彩市场,进军商贸物流业。随后,又涉足再生资源、环保工程、私募基金、IT业等领域。
在国际上,从2001年起,先后与日本公司合资建立了上海河村电器有限公司,在美国成立了世纪德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建立德兰电器有限公司。此外,还成立了进出口司开辟国际市场,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总代理,在垒球16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成为商务部的重点出口名牌和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
但是德力西与施耐德电气的合资事件,让胡成中和德力西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
“狼来了!”——这是柳市企业界对施耐德联姻德力西的反应,而内敛的胡成中却选择了沉默。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他一直顶住压力,埋头干着他想干的事,直到2007年11月,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这次成功合作将为“中国电器之都”的升级开创全新的局面,为德力西的再次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更将为德力西“德报人类,力创未来”的企业理念在更大程度上的实现奠定基石。
据2008年年末资料显示,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运行一年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多,利润率增长超过I倍,上缴税收也明显增长。通过合资合作,德力西的电气产品借助施耐德的全球网络,直接销往国际市场,业务订单成倍增长,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德力西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事实证明,胡成中的决定是明智的。
“德力西的原意是力争超过德国的西门子,但是企业理念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属性,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一个西门子,我们要征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电器企业。”胡成中笑着对记者说。
共克时艰绝不裁员
针对眼下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人大十一届二次全会上,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等向全社会发出了《关于“抱团过冬”的倡议书》,倡议各级政府、广大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政企抱团、银企抱团、强弱抱团、行业抱团、企业内部抱团,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迎接发展的新春天。
在德力西内部,胡成中也不断鼓舞大家要化压力为动力,共渡难关。他郑重承诺,只要企业保本经营,就要稳定员工队伍,绝不裁员。
历经25年的风雨洗礼,胡成中与德力西的名字一起成长并成熟。如今德力西已发展成拥有1.4万多名员工,固定资产达80多亿元的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冬天之后,迎来的必是春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胡成中的带领下,德力西一定会化危机为机遇,创造出更加骄人的业绩,为广大员工撑起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成功企业家故事篇2:和田一夫
和田一夫曾经风光过,他出入坐的是配有专职司机的“劳斯莱斯”,住的是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可是,今天的和田一夫却只能搭乘地铁出行,住处也变成了局促简陋的两室公寓房。不过,这位前八佰伴国际集团的总裁,至今仍是日本商界的传奇,因为他曾把自家的蔬菜铺子一举办成了年销售额5000亿日元的跨国零售集团。
初出茅庐第一功
1929年,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热海市郊野的一个贫寒家庭。和田一夫的母亲和田加津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的原型。像《阿信》中展现的那样,和田一夫的父母开办了一间名叫“八佰伴”的蔬果杂货店。作为家中的长子,和田一夫从18岁开始,便帮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热海以温泉闻名,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常年处在10倍于本地人口的高水平。当时的热海商界,盛行赊账制,只要是固定客户,零售商可到批发行赊账,消费者也可在零售商那里赊账。
为烹饪提供服务的八佰伴一般做不了游客的生意,游客的饮食依靠旅馆。做蔬菜水果杂货生意的店铺,若能拉到一两家旅馆做自己固定的客户,就不会亏损。因为是买方市场,杂货店是不敢得罪旅馆的。给旅馆定期配货,就得遵循老祖宗的规矩——先送货、记账,到时候旅馆再付款。由于当时日币贬值很快,相当部分旅馆拖欠赊账不结,于是,杂货商就采取一致行动,以超出预期物价上升指数的幅度,提高配货的价格,以热海市的物价水平居全日本之最。
和田一夫认为,赊账制与标高价,这一对孪生怪胎就像两条绳索,束缚着热海的商业发展。于是,他极力劝说父母改革赊账制和标高价,率先在八佰伴试行现款交易,并逐步降低售价。
1955年11月1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就在这天,八佰伴正式实行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新举措。由于事先已作宣传,还没开门,八佰伴门前就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一开门,顾客蜂拥而进,一边啧啧惊叹售价便宜,一边抢购商品。店员们忙得满头大汗,应接不暇,两部收银机叮当作响,没有一刻停歇。第二天,八佰伴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消息就在热海一带广为流传。顾客更是纷至沓来,有的人甚至从几十公里外乘车赶到八佰伴购货。
远涉重洋偷师学艺
1961年,32岁的和田一夫参加了一个名为“美国西部百货业考察团”的商业组织,赴美国洛杉矶考察。考察的项目主要是当时在美国零售业十分流行的超级市场,向他们学习管理技术和经营策略。在考察中,和田一夫发现,超级市场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对顾客来说,自由挑选商品,一次性付款,能获得很大的便利;对店主来说,可节省大笔人事开支。
当时,日本产业工人的工资是美国的1/5。美国职业妇女与男士的工资相差不多,而日本则普遍要低4——5成。零售业是女工占有比例最大的行业之一,超级市场在日本无疑是最具潜力的零售形式。因此,和田一夫决定把超级市场作为八佰伴今后的主营方向。
考察团马不停蹄地在美国西海岸的几个主要城市参观考察,两个星期的日程匆匆而过。和田一夫觉得,只满足走马观花地看看不行。于是考察团解散后和田一夫留了下来,通过一位朋友帮忙,在洛杉矶的一户美国人家住下。
学做生意,最好是先做顾客。女主人天天要去超级市场,和田一夫就殷勤地随她一起去,帮女主人推车,抱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还不时向女主人请教相关的问题。女主人常在超级市场与相熟的家庭主妇相遇,和田一夫便像女主人的忠实仆人,站在旁边,留心听她们有关购物的话题。不久,和田一夫又来到一家超市做杂工。工作中,他对商品的库存、分类、包装、上架、标价等都仔细揣摩,收工后把原始数据和心得一一记在笔记本中。赴美三个月,他记下的笔记就有六大本。
回到日本后,和田一夫便着手将自家的老店改成超级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年仅33岁的和田一夫正式接替了父亲的社长职位。从此,八佰伴进入和田一夫时代。
海外扩张第一战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百货业开始大分化、大改组、大兼并,许多像八佰伴这样规模的公司遭到兼并的厄运。八佰伴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业绩不俗,但仍有遭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提前走海外发展的路子。
他最先把目光放在巴西。因为当时的巴西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市场还未饱和,有充分的发展空间。1969年5月,和田一夫乘飞机飞往巴西东南海岸的大都市圣保罗。和田一夫在圣保罗市的大街小巷穿行,对富人的豪宅和贫民的棚屋,他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留心当地的房屋、店铺、交通工具、行人的衣饰,以此来估量当地的消费水平。
和田一夫来到西广场的马赛百货公司。这是法国人开办的,在圣保罗市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他径直走到针织品专柜,指着价格最低廉的袜子说:“买一双袜子。”和田一夫是想试验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愈“穷酸”的顾客,愈是能显现商家的信用。果然一试就灵,售货员马上显出鄙夷之色,懒洋洋地去拿袜子,还以轻蔑的口气说道:“就买这么一点便宜货呀?”“这就够了,只要这一种。”和田一夫坚持道。售货员不高兴地把袜子扔到和田一夫面前的柜台上,嘴里连半句谢客的话都没有。在男装部,和田一夫又看到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一位售货员正在跟一名顾客争吵,售货员气势汹汹、唾沫横飞,男顾客面红耳赤小声恳求。原来,这顾客买了件上衣,回家后发现不合身,拿回来要求换一件大小合适的,但售货员横竖不肯。
尽管这家商场不尊重顾客,不为顾客着想的现象如此严重,可他们的生意却依然兴隆。日本的服务水平比这里至少要先进一个世纪。八佰伴来圣保罗发展,肯定大有可为。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百货公司开张。和田一夫带领全体员工站在店门口,一边频频鞠躬,一边不停地说:“欢迎光临,请多关照。”开张仪式后,顾客如潮水般涌进商场,不到一小时,已有1万多人进店,收银机前排起长队。这种情景,和田一夫在国内从未遇到过。
盲目扩张吞苦果
在巴西开设分店成功后,和田一夫决定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最明确的构想就是“环太平洋连锁化”。
1974年,新加坡八佰伴开张;1984年,香港地区八佰伴第1号分店开张;1987年,马来西亚八佰伴第1号分店开张,1988年,中国台湾省八佰伴第1分号店开张……
生意上的顺风顺水,使和田一夫的头脑开始有点热,1990年,一贯勤俭的和田一夫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住在“天比高”,结交的是一些“天比高”般的巨富,收听收看的是媒体“天比高”似的溢美之辞。于是飘飘然的和田一夫开始了“天比高”式的扩张大行动。
他在港澳地区共开设了10间大型百货超级商场,旗下在香港拥有5间上市公司,他的业务涉及百货、贸易、酒搂、快餐、娱乐、家电、食品、地产等多个领域。风头之劲,一时无二。
他在日本的分店增至58间,其中“新世纪半田”一次投资就高达1。5亿美元,而八佰伴集团在日本国内总收益才900多万美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资,一时间被日本同行引为笑谈。
1992年,他又斥资3。4亿美元在上海合资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上海新世纪商厦。他更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000家汉堡快餐店!
然而,他犯了欲速则不达的营商大忌,他不惜负债求发展,令集团潜伏下巨大的危机。由于过度扩张和市场定位不准,1994年,八佰伴兵败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纪商厦也陷入严重局面……八佰伴的经营开始极度恶化。由于债台高筑,欠下13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公司不得不于1997年9月18日宣布破产。
和田一夫不愧是一个企业家。八佰伴破产后,他闭门反思原因,认识到除文中提到的盲目扩张以外,还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仍然坚持家族式经营和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但和田一夫没有被失败打倒,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经营顾问公司,开始新的、艰难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