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山脉是什么山

2017-06-07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什么山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

世界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且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山脉从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 在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分成三个不同的山脉,其中一条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

中文名安第斯山脉

全长8900余千米

西半球最高峰阿空加瓜山,6959米

外文名Andes Mountains

平均海拔3,660 米

西班牙语Cordillera de Los Andes

基本简介2地形地势3地质历史4屏障作用5土壤特点6气候特点气候复杂降水温度7生态分布8自然资源9经济资源农业资源畜牧业出口10交通状况11考察勘探12居民民族山区居民原住民族13面临危机冰山缩水生存危机14保护措施15成因新说

1基本简介

世界上陆上最长的山脉,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互平行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千米。

安第斯山脉安地斯山系从南到北分为3大部分∶即南安地斯,包括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科迪勒拉;中安地斯,包括智利和秘鲁科迪勒拉;北安地斯,包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加勒比)科迪勒拉!

北段

(南纬4.01°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 、隔以广谷和低地 ,各条山脉多代表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出露花岗岩、片麻岩等古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砂岩和石灰岩。位于哥伦比亚,朝北向东延伸,最后加勒比岛的岛弧相连!

中段

(南纬4.58°~27.93°):宽度和高度显著加大,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从秘鲁到智利,在此山脉由西北转为东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宽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动遗迹,据知有超过900个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从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亚海岸,这一段有相当多的活火山!

南段

(南纬27.65°以南):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2地形地势

安第斯山脉其中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左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约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3地质历史

安地斯山系是基于早期地质活动的新生代(最后的6,640万年)期间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阿尔卑斯运动,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安第斯山脉其中阿空加瓜山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山为世界最高火山,海拔6893米,南美洲多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组成科迪勒拉的岩石年龄古老,开始是亚马逊坚稳地块(或巴西地盾)受侵蚀的沉积物约于4.5亿至2.5亿年前淤积在坚稳地块的西侧。这些淤积物的重力使地壳下陷,产生的压力和热量又使淤积物成为更耐久的岩石。因此,砂岩、粉砂岩和石灰岩分别变成石英岩、页岩和大理石。约2.5亿年前,组成地球大陆块的地壳板块结合成超级大陆──盘古大陆。后来盘古大陆及其南部贡德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发生分裂,板块向外分散,南美洲大陆板块与纳斯卡(Nazca)大洋板块互相碰撞(或会合),产生造山运动,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脉。

约1.7亿年以前,南美洲板块随着东面大西洋展开而向西漂移;纳斯卡大洋板块的东缘在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陆板块西缘的压力,纳斯卡板块潜没,这种复杂的地质基质开始向上隆起。这种潜没-隆起过程伴随着来自地幔的大量岩浆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陆板块西部边缘的火山弧,后又将炽热的熔岩喷射到四周大陆的岩石中;这后一过程产生大量的岩脉和矿脉,其中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丰富的矿物,这对后来人类移居安地斯山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种活动的强度在新生代期间──特别是在1,500万至600万年前──进一步加强,于是出现了科迪勒拉的外形。作为最后结果的山系垂直差极大,从太平洋海岸外的秘鲁-智利(阿塔卡马)海沟的底部,到与之水平距离不足322千米(200哩)的高山岭之间的高度差达12,192米(40,000尺)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脉的地壳运动尚未结束,作为通常称之为“火环”的更大的环太平洋火山系的一部分,安地斯山仍处在火山活动期,容易发生破坏性的地震。

4屏障作用

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绵亘约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安地斯山脉将狭窄的西海岸地区同大陆的其余部分分开,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征之一,它对山脉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存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位于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最高峰。

5土壤特点

决定安地斯山脉土壤种类及其性质的气候、原始物质、地势和生物之间的复杂变化,受到海拔高度的深刻影响。一般地说,安地斯山脉的土壤比较年轻,由于山势陡峭而易受风雨的严重侵蚀。

在火地岛和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南部难以形成土壤,冰河和强风作用使许多地方只剩下几乎裸露的岩石。已发现的泥炭沼、灰壤和草地土壤都有厚层的腐殖质,排水很差。湖泊地区有火山土壤,富于有机物,便于排水。南纬45°以北,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土壤直接由岩石风化而成,较低的地区土壤呈棕红色,并掺有砾石和石英,侵蚀严重。

安第斯山脉南纬37°以北,阿塔卡马沙漠由受到严重侵蚀的沙漠土壤覆盖,缺乏水分和有机物,矿物盐的含量却很高。这类土壤(其间稍有差异)分布在沿西科迪勒拉至秘鲁北部一带。

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高原和东科迪勒拉东侧土壤的性质与高度密切相关。在安地斯荒野高原上,发育初期的土壤呈黑色,含有有机物。在1,829~3,658米(6,000~12,000尺)的高度上,盆地底部和缓坡上有棕色、红色和黑色土壤。在排水较差的地方,土壤有一层渗透性的沙土层,比较肥沃;这类土壤对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土壤呈棕灰色,有一层深度不同的不渗水的黏土层。

高海拔的土壤稀薄多石。从东科迪勒拉东侧,向下直到亚马逊河流域,稀薄、发育不良的潮湿土壤受到严重的侵蚀。湖泊和潟湖的附近为隐域土壤,包括腐殖黏土和碱性土。从智利至厄瓜多尔的西科迪勒拉,由火山灰形成的土壤亦属此类。

大部分安地斯地块的土壤为泛域土──冲积土和混有未经充分风化的碎石片的浅层土壤。在哥伦比亚,布满沙质棕黄色泛域土的山坡和狭谷,是大咖啡种植园的基地。

6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

安第斯山脉一般从火地岛向北至赤道,温度逐渐上升;但高度、临海、降雨、秘鲁(洪堡)寒流以及地形风障等因素,使气候变得多种多样。科迪勒拉的外坡(面向太平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山坡)与内坡的气候有颇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外坡受到大洋或亚马逊河流域的影响。永久性的雪线的高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为792米(2,600尺),到南纬27°上升为6,096米(20,000尺),以后开始下降,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脉为4,572米(15,000尺)。与世界其他山区一样,由于方位、纬度、昼长和迎风面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小气候。特别是秘鲁,因为小气候众多,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高海拔处的低气压或许对植物不那么重要,但海拔高度却造成了一些气候变化,如气温、风、辐射和乾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地斯山脉可被画分成几个高度带,每个高度带有其典型的主要植被和动物;但纬度也造成了南部和北部的不同,靠近太平洋和亚马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往北的情况与此不同。西科迪勒拉山的南部特别干旱,在秘鲁中部和北部稍为潮湿一点(有湿气和少量降雨),而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则有大量或中等降雨量,相当潮湿。植被因此随气候而异︰南部植被稀少,类似荒漠,但在较高海拔处有乾草原。动物有小型南美鹿、美洲狮、兔鼠、豚鼠、毛丝鼠、骆驼、小鼠和蜥蜴;鸟类有神鹰、山鹑和蹼鸡等。农业潜力很差。在东科迪勒拉山东侧,从玻利维亚向北有繁茂的植被,大部分为热带森林,丛林动物丰富。

11,500~13,400呎之间,地势通常崎岖不平,难以耕作。在哥伦比亚,这一地带为高山稀疏草地或亚高山稀疏草地,有季节性降雨;在厄瓜多尔雨量丰富;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高山稀疏草地有中等或稀少的降雨。13,400~15,700呎(贫瘠乾冷高原),植被由能抗御低温和夜间冰霜的植物组成;在16,000呎以上,几乎没有什麼植被。

综上:安第斯山脉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

降水量变化很大。南纬38°以南年降水量超过508毫米(20寸),往北降水量减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再往北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秘鲁高原、厄瓜多尔的谷地和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降雨适中,但雨量悬殊很大;在秘鲁西科迪勒拉的西侧降雨量甚小,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降雨量有所增加,在东科迪勒拉的东侧(亚马逊河流域一侧)经常下大雨,并有季节性。

温度

(4,900尺)以下为热带气候;向上至2,499米(8,200尺)为亚热带气候,昼间炎热,夜间温暖;2,499~3,505米(8,200~11,500尺)昼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安地斯山脉的这一区域气候最为宜人;3,505~4(11,500~14,800尺)气候一般寒冷,4,115~4,785米(13,500~15,700尺)为荒野高原气候,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下;最后,在4,785米(15,700尺)以上的山顶和山脊为极地严寒气候,寒风刺骨。

7生态分布

安第斯山脉发现的侏儒蛙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低于10℃,最热月平均气温以上0℃。

动植物。在安第斯山脉,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大部分取决于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生存也由气候、湿润的程度和土壤等条件决定,而动物则赖有丰足的食物来源才能生存;永久雪线是动植物生存的上限。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上生存,其他的则只能生活在某一高度。猫类很少生活在13,000尺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13,000尺,最高可达17,000尺。无峰驼(美洲驼、栗色羊驼、羊驼和骆马)主要为高原动物,生活在11,200尺~12,800尺之间高度,但也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据认为,神鹰可以高飞至26,000尺。

如气温、风、辐射和干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大哥的地方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大约在南纬35°的一个地带把安地斯山脉画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往南,在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山脉,植物属南方系统而不是安地斯的。

8自然资源

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安山岩、闪长岩、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安地斯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南部矿区的范围特别辽阔。主要矿物有∶智利和秘鲁的铜,玻利维亚的锡,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铅和锌,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金,哥伦比亚的铂和祖母绿,玻利维亚的铋,秘鲁的钒以及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的煤和铁。广阔的石油矿床分布在整个安地斯山脉的东侧。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采矿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善。

9经济资源

农业资源

安第斯山脉在安地斯山发展农业很困难,作物的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或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使有肥沃的谷地,但都十分狭小。

因此,安地斯山区的农产品大部分供当地消费。不过,有些农产品的产量较大,可供出口,如咖啡、烟草和棉花;此外,尽管禁止生产,大量的古柯(生产古柯碱的原料)仍从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出口。通过灌溉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可能性极为有限。

畜牧业

高原地区的天然牧场广泛用来饲养牛群。哥伦比亚出口牛,秘鲁有规模巨大的罐装牛乳厂和家畜加工业。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广泛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这两个国家都出口羊毛和羊驼毛。

出口

由于美国宇航局1980年重新在安第斯山区发现了古印加文明时的主要食物的藜麦,藜麦已经成为发达社会的时尚健康食品,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迅速成为全球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产量的98%,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10交通状况

对交通来说安地斯山脉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严重地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生产中心一般远离海港,多山的地形使修筑和维护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而且费用浩大。遍布各地的驮运小路网仍在小乡镇之间,以及农村与市镇之间继续发挥作用,马、驴和骡被广泛使用,哥伦比亚的牛、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美洲驼也被用来运输物资。

安第斯山脉多数铁路是为了运输矿产品修建的,国内其他铁路系统则很少得到发展。在智利和阿根廷之间有两条国际铁路∶一条连接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条连接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和沙尔塔(Salta)。玻利维亚的拉巴斯(La Paz)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安托法加斯塔、智利的阿里卡,并经过的的喀喀湖与阿雷基帕和秘鲁的马塔拉尼(Matarani)之间有铁路连接。秘鲁有两条重要的国内铁路∶一条从普诺(Puno)到库斯科,另一条从利马到塞罗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和万卡韦利卡(Huancavelica); 第二条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当通过蒂克里奥(Ticlio)山口时高度约为4,816米(15,800尺)。厄瓜多尔的主要铁路从基多(Quito)到瓜亚基尔。哥伦比亚的主要铁路连接波哥大和加勒比海岸。

因为在相隔遥远的大小谷地修筑铁路和行驶火车成本太高,公路更适合于安地斯山农村地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沿安地斯科迪勒拉的各国都在山区内并穿过山区扩建公路网,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公路路面经过铺筑。泛美高速公路蜿蜒通过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山区,将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各条公路,也属于泛美高速公路系统。

在安地斯山空运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比陆上交通的困难少。哥伦比亚和秘鲁的空中航线有很大的发展。

11考察勘探

安第斯山脉如上所述,安地斯山脉已有数千年人类居住史,到1530年代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时,高地的原住民已对安地斯山脉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在其中建成了广大的城市和道路网。西班牙的早期勘探伴随着掠夺和抢劫,虽然他们在统治过程中也在安地斯地区建设了许多现代化城市。

欧洲人对安地斯山脉的首次系统考察,以题为《地理录》(Relaciones geograficas,1579~1585)的一系列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该书在逐步深入详尽的问答中记载了有关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大量地理的和经济的资料。1735年,由法国博物学家拉孔达明(Charles-Marie de La Condamine)率领的探险队开始测量安地斯山赤道子午线的弧度,且对厄瓜多尔山脉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考察。德国博物学家兼探险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进行了一系列更为重要的考察,他于1799年抵达委内瑞拉的海岸,在5年内对安地斯山脉的地质、气候、生物(特别是以高度为基础的生态区)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查研究。

到19世纪中期,现已独立的安地斯各国曾发起并资助对山区进行科学的勘探。当时参加这项活动的在厄瓜多尔有英国登山家温伯尔(Edward Whymper),在秘鲁有秘鲁人索尔丹(Mariano Paz Soldan),以及绘制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详细地图的意大利地理学家科达齐(Agostino Codazzi)。自19世纪后期以来,对安地斯山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特别是采矿和铁路建设。

12居民民族

山区居民

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其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人类出现在安地斯山的时间较晚,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遗迹也只有1万至1.2万年,虽然此前很久可能已有人居住。高山缺氧,特别是在3,658米(12,000尺)以上,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要求在生理上使躯体内的细胞产生深刻的适应性的变化。在安地斯山人类曾永久居留的最高高度为5,212米(17,100尺),暂时劳作的高度为5,639~5,791米(18,500~19,000尺)。

从巴塔哥尼亚高原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的南界,安地斯山人烟稀少。少数小批的农民和牧羊人生活在较低的山坡上和科迪勒拉的低湿平原上。再往北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区内有上述国家最大的人口集中地和最重要的城市。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生活在3,048米(10,000尺)以上的居民占很大的比例。

玻利维亚约有一半人口是说艾马拉语和克丘亚语的印第安人,其馀大多数是说西班牙语的梅斯蒂索人(或混血人); 古代乌鲁人的遗民生活在的的喀喀湖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荒野高原(除半游牧的牧羊人外,主要为矿工)和较低的狭窄河谷内(居民从事农业)。在秘鲁高度超过3,505米(11,500尺)的地区,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采矿,但大多数安地斯居民务农,以及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也逐渐增多。一部分说艾马拉语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南部的的喀喀湖周围;但当地居民大多数说克丘亚语,说克丘亚语的人占高地居民的大多数。

厄瓜多尔安地斯山的居民主要是说克丘亚语的人和梅斯蒂索人,南方有小批的卡纳里人(Canari),北方有萨拉萨卡人(Salasaca)。农业是主要的职业,有些印第安人制造陶器和编织。

在哥伦比亚,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高度为1,524~3,200米(5,000~10,500尺)的地区。印第安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生活在东科迪勒拉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中科迪勒拉和南部山区。咖啡种植区高约914~1,981米(3,000~6,500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原住民族

秘鲁拉奥罗亚(La Oroya) 山脉下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的中部最宽处只有640千米,而它的长度却有8900千米。这里山势陡峻,海拔大部在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6000米。绵延的山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一个神秘的地区。据考古材料证明,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高的古代文明时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

古老的文明相伴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安第斯山上曾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个国家的人们虽然身材很矮小,却健壮剽悍,凶猛好斗。他们有一些非凡的本领,如:在悬岩峭壁上攀缘树木,简直胜过猩猩;在崎岖山道上快步奔跑,动如猿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等。弓是用山羊角制成的,小箭涂有烈性毒液。他们具有高超的射击本领,擅长于在奔跑中发射冷箭,而且百发百中。他们常常背着成筐的毒箭,藏在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袭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伏击到的战俘尸体,不仅要把死人身上的肉挖下来生吃掉,而且要把死人的脑袋砍下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整个头颅缩小到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他们把这种已缩小了的头颅当作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自己住房的门前,或者用绳索捆带在自己身上,以此作为光荣和吉祥的标志。猎取人头最多的人被誉为部落的“英雄”,深受全部落的尊敬和歌颂。但奇特而神秘的缩头术却只有他们本部落的成年男人才知道,绝不向外人泄露机密。因此,缩头术成了他们独有的绝技,外人全然不知。“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浴血奋战。他们越战越猛,很少死亡,而阿拉巴霍族人却被他们杀死了大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们居住区域突然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彻底摧毁了整个“小人国”。“小人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缩头术也就失传了。

以上所言虽是传说,然而却是有实物为证的,在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就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确只有拳头般大小,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秃头、满脸怒气,十分生动有趣。1934年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洛基山脉去采挖金矿,发现一个约1米高的洞,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进入洞内,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这意外的发现使他俩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新奇。他们把这具干尸送往卡斯帕医院去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后公布的科学鉴定结果是:此“小人”身高仅48厘米,皮肤铜黄色,骨骼与人类的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而锋利,犬牙尖长,前额很低,而眼睛与面部的比例却比人类的大;从整个体形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此“小人”是个60多岁的男性。洛基山的这一奇异发现被美国许多报纸作为重要奇闻,在第一版刊登后,轰动了全美国。于是,得到了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消息:在此发现以前,卡斯珀市的一个律师、一个买卖旧汽车的商人、一个矫形专家和一个墨西哥牧羊人都曾发现过此类“小人”干尸,可惜的是当时均未引起重视而失落了,只有矫形专家理查德珍藏了一个他发现的“小人”干尸。这具干尸后来由理查德的女儿赠送给怀俄明州立大学作研究之用,得以妥善保存。洛基山关于“小人”干尸的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南美缩头术传说的探索兴趣。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兴致勃勃地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他在1947年曾冒险进入厄瓜多尔密林考察,并根据考察经历而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在这本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据该书说,生活在基维陀热带森林里的一支印第安人,抓获外族人中的仇人后,总是砍掉头颅,把头骨砸碎后挖掉,然后在掏空了头骨的头皮里装上热沙,经过特制,整个头颅便会缩小到只有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以此作为胜利品而保存下来。一些学者认为,托尔·海雅达尔的这一记述和论断是可信的。

由于“头颅缩小之谜”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因而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入考察,又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一个被莽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几十个一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每个洞壁间赫然陈放着一个仅拳头般大小的人类头颅,不仅五官俱全,而且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明它们都是成年人的头颅。这些发现更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医学教授弗格留申为解开“缩头术”之谜,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深入到据说仍在进行“缩头术”的与世隔绝的希巴洛斯族人的密林住地去。但是,由于希巴洛斯族对外来人怀有仇恨心理,弗格留申尽管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年,仍然无法了解到他们的机密。直到有一年,当地伤寒病流行,希巴洛斯族对此束手无策,而弗格留申却用高明的医术救活了整个部落,才终于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部落元老破例把机密“特山德沙”传授给了弗格留申。原来,希巴洛斯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死者的头颅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草药剂浸泡,把头颅缩小成拳头一般大小,既保持原来面目而又经久不烂;如果是受全族尊敬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身都用“特山德沙”的草药微缩剂泡浸,使全身缩制成不到一尺高的“小人”干尸,以供全族祭祀。那么,希巴洛斯族的草药微缩法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小人国”的神秘“缩头术”呢?看来,这或许是有共通处,但却是难以证实的了。

13面临危机

冰山缩水

20个英国环保组织在拉丁美洲召开大会讨论全球变暖的影响,一份安第斯山脉冰川正在融解的报告令在场的科学家震惊。

报告指出,安第斯山脉的查卡塔亚冰山是玻利维亚数座城市的主要水源,然而它在15年后彻底融化;安第斯山脉延续在秘鲁境内的著名山峰胡阿斯卡鲁,山上冰雪已经融化了1280公顷,冰山覆盖率仅为30年前的40%;智利的奥希金斯冰山100年来“缩水”了15千米;阿根廷的乌帕萨拉冰山正以每年14米的速度消失。在哥伦比亚,冰山较之1850年消失了80%,而厄瓜多尔的主要冰山在20年间损失一半。

生存危机

安第斯山脉秘鲁水资源管理机构主席卡尔门·菲力普说,“安第斯山脉冰雪的这种融化速度意味着灾难的来临。从短期看,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严重的洪灾和泥石流,而从长远看,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根据哥伦比亚环境部门1983年的报告,哥伦比亚的埃尔·科库伊国家公园的5座冰山在300年后消失,后来,该部门再次得出结论,他们的消失时间是25年。菲力普称,“冰雪融化,人们开始在高原开垦土地采伐树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表示,安第斯山脉的积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它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降雪降雨变得极不规律。自1970年来,安第斯山脉,尤其是山脉东部的降雨量不断增大,已经引发数次大规模洪灾。但在南美洲中部和智利南部,降雨量却逐年减少。2005年,亚马逊盆地还发生特大旱情。南美洲四周海平面持续上升,直接威胁到拉丁美洲的60个沿海大城市,这些城市面临飓风的严峻挑战。

14保护措施

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

温度随高度不同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安地斯山1,494公尺(4,900呎)以下为热带气候;向上至2,499公尺(8,200呎)为亚热带气候,昼间炎热,夜间温暖;2,499∼3,505公尺(8,200∼11,500呎)昼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安地斯山脉的这一区域气候最为宜人;3,505∼4,511公尺(11,500∼14,800呎)气候一般寒冷,昼夜间、晴天与阴天的温差很大,夜间温度在冰点以下;4,115∼4,785公尺(13,500∼15,700呎)为荒野高原气候,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下;最後,在4,785公尺(15,700呎)以上的山顶和山脊为极地严寒气候,寒风刺骨。

动植物。在安地斯山脉,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大部分取决於海拔高度,白尾小鼠通常不低於13,000呎,最高可达 17,000呎。骆驼(美洲驼、栗色羊驼、羊驼和骆马)主要为高原动物,生活在11,200呎∼12,800呎之间高度,但也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据认为,神鹰可以高飞至26,000呎。

在高原上(河谷、平原、山岭和科迪勒拉山内坡),生物又与高度密切相关。热带棕榈和终年积雪在几哩之内可并见,但高度却可从1,600呎的深峡至20,000呎以上的高峰和山脊不等。在8,000呎以下,植被反映了干燥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农业相当重要︰哥伦比亚重大的咖啡工业主要坐落在这带温暖山谷中。8,200∼11,500呎之间是安地斯山脉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一些大城市都位於这里,这里也是农业的主要所在。温差从山谷里的温暖到平原、稀树草原和山坡上的适中温度(可低至10℃〔50℉〕)不等,有季节性降雨和来自河流的水。此一地带也适合畜牧和饲养家禽。

科学家们建议拉丁美洲各国政府不要再犯美国和欧洲等国的错误,不要轻易在本国修建大坝,也不要过度开采煤炭与石油,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冰川融解。在智利与阿根廷边境上正在实施的PascuaLama金矿项目导致3座矿山的积雪融化,这些雪水夹杂着开矿时产生的有毒物质从山上流下,会对人们生活造成危害。

温度随高度不同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安地斯山1,494公尺(4,900呎)以下为热带气候;向上至2,499公尺(8,200呎)为亚热带气候,昼间炎热,夜间温暖;2,499∼3,505公尺(8,200∼11,500呎)昼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安地斯山脉的这一区域气候最为宜人;3,505∼4,511公尺(11,500∼14,800呎)气候一般寒冷,昼夜间、晴天与阴天的温差很大,夜间温度在冰点以下;4,115∼4,785公尺(13,500∼15,700呎)为荒野高原气候,温度经常在冰点以下;最後,在4,785公尺(15,700呎)以上的山顶和山脊为极地严寒气候,寒风刺骨。

在高原上(河谷、平原、山岭和科迪勒拉山内坡),生物又与高度密切相关。热带棕榈和终年积雪在几哩之内可并见,但高度却可从1,600呎的深峡至20,000呎以上的高峰和山脊不等。在8,000呎以下,植被反映了干燥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农业相当重要︰哥伦比亚重大的咖啡工业主要坐落在这带温暖山谷中。8,200∼11,500 呎之间是安地斯山脉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一些大城市都位於这里,这里也是农业的主要所在。温差从山谷里的温暖到平原、稀树草原和山坡上的适中温度(可低至 10℃〔50℉〕)不等,有季节性降雨和来自河流的水。此一地带也适合畜牧和饲养家禽。

中新网1月23日电 据外电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冰川在过去40年已缩小接近50%。

这项研究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冰川可能一起融化。

研?a href='//www.xx.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贝酥窒窒蠊榫逃谌蚺厍虻奈露壬仙?.7摄氏度,并称之为前所未有的冰川危机。

此外,据一些科学家表示,位于南美国家玻利维亚的查卡塔亚山冰川已经完全消失,该处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滑雪场。

15成因新说

科学家表示,安第斯山脉可能经历过“疯长期”,其高度曾在200万到400万年里增长了一倍。

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板块构造(一种促使陆地形成、运动以及山脉形成的作用)理论也许应该更新了。

地质学家原先估计,绵延在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系是在过去4000万年里逐渐隆起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地质学副教授卡玛拉·加尔齐奥内说,如果山脉抬升速度很快,就会对气候和生物进化产生影响。

安第斯山脉绵延7000公里,高山众多,地势陡峭,最高峰海拔6900米,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

安第斯山脉是板块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因为纳斯卡板块俯冲到南美板块下方,于是抬升了山体。这一过程仍然在进行,还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加尔齐奥内和研究搭档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对沉积物进行研究后认定,安第斯山脉曾在几千万年里抬升缓慢,然后在距今1000万年至600万年间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

这表明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应归功于“拆沉作用”。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时,一般理论都认为大陆板块会发生褶皱形成山脉。加尔齐奥内说,褶皱会在地壳下方形成一个沉重的“根部”,固定住地壳。

传统理论认为,地底深处的地幔软流层会缓慢侵蚀这个“根部”,使山脉随着地壳的加厚而逐渐抬升。

但加尔齐奥内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论,即“拆沉作用”使“根部”温度上升,变成粘稠的糖浆那样的物质,并向下渗漏,然后突然崩溃,陷入炽热的地幔中。位于“根部”上方的山脉便突然与其脱离,开始抬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