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分析论文_大学生消费心理学相关论文

2017-03-10

在社会消费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分析论文篇一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 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 社会 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 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 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 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 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对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 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 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 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 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 社会历史积淀的 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分析论文篇二

《 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

摘要:以三峡大学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为参照;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消费心理及行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5-02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在调查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三峡大学大学生为代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4.0%,总计男生125人(占总人数的58%),女生91人(占总人数的42%)。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

1 调查结果及总结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有147人,占总人数的68%。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2)生活消费调查。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

-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元以上。每月购买化妆品方面:2.5%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以下,42.3%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50元之间,23%的同学的花费在50元-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同学有12.2%。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6.3%的同学的花费在100元以下,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 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3)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第一

手资料,通过对大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感情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不是理性的考虑。如在“每月的生活费会有限额或是计划吗?”的选项中,54.20%的同学选择“有计划,但总是超出预算”;19.6%的同学选择“没有计划,随便花”。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6.6%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其他”;45.40%的同学选择了“不考虑名牌,价格适中就行”。消费过多或者每月的花费都是“入不敷出”。 在“您

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有近68%的学生的消费是“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是一种情感的消费,不是理性的。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如在“您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问题上,6.8%的同学是300元以下,42.3%的同学是在300元-500元之间,而36.5%的同学在500元-800元,甚至有14.4%的同学是在800元以上;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

元以上。这说明同学之间的饮食消费存在十分的尖锐的不平衡,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双学位、考证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在调查他们学习计划中:20.2%的同学愿意去考研,12%的同学选择报双学位,而67.8%的同学愿意去考证。

②时尚消费。大学生爱时尚、漂亮,年轻活力是他们的自豪,在“您常去的购物地点?”的选项中,28.20%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和购物广场”;54.20%的同学选择“专卖店或者是特色店”;只有19.6%的同学选择“一般的小店”。 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③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甚至很多学生都自己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每周上网方面

的调查显示:16.2%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10元以下,47.8%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10元-20元之间,27.4%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20元-50元之间,8.6%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其中聊天和游戏是最大的问题。

④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还有类似的IC卡、小灵通、公话超市,大学生的通讯消费占据消费总额的一定的比例。在通讯费用方面的调查中:18.5%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也有7.8%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100元。

2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

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

(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

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

(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2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2.3 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2)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分析论文推荐:

1.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2.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

3.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4.有关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5.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6.有关大学生消费市场论文

7.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