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的散文

2017-02-16

迷人的是地铁里的音乐,就像吹着的不知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一股股风,一阵潮水一样从某条通道涌来,或熨烫妥帖,或如一阵早春薄寒使得心头一颤,或愉悦,或鼓舞,或排山倒海,或催人泪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催人泪下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催人泪下的散文:妈,我想回家

每个村子里好像都会有几个出于各种原因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有的在舅舅家,有的在姑姑家;有的改了姓氏,有的改了身世;有的回得来,有的回不来。

据母亲回忆,我是四个月大的时候被送到外婆家的。所以,从我有记忆开始,外婆家那排靠大街的瓦房就是“我家”,而母亲则一直是“别人家”的人。她跟其他很多 “别人家”的人一样,会来串门儿,会来吃饭,热闹过后也总会离开。

在那些我认为的与母亲是“两家人”的日子里,我总是会用到“你家”、“我家”这样泾渭分明的词语与母亲对话,母亲总是摇着头轻轻地纠正我:“要说咱家。”我是个生性驽钝的孩子,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我很难记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最终懂得了“与母亲是一家人”的事实,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习惯并贪恋与母亲一起生活,几乎耗用了我童年尾巴上所有“不懂事”的时光。

母亲是夜里趁我睡着的时候把我“偷偷”接走的。父亲蹬着吱吱呀呀的“大金鹿”,母亲坐在后座抱着围了厚厚一床棉被的我。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很难想象,寒冬腊月的天气母亲是怎样小心翼翼抱住四五十斤的我一路颠簸到家的,将近两小时坑坑洼洼的土路,我睡得香甜。以至于后来母亲每次提起时总会说,只要我睡着了,地震都摇不醒我。

当时之所以要选在晚上走,是因为,在我隐约意识到母亲要接我离开外婆家时,白天我都是出去躲着的。母亲每次来都会停一辆“大金鹿”在门口,我远远看着只要自行车还停在那里,就绕过门口继续在外面游荡。到吃中午饭时,外婆只能踱着小脚步子满村子四处去找我,好在村子不大,转几圈儿总能找到。有时候我蹲在地上挖沙,有时候躺在水坝坡上晒太阳,有时候是自己在“跳房子”——一起玩的孩子都回家吃饭了,只有我不敢回去,生怕被母亲带走。我见到外婆的第一句话总是先问:“我妈走了没?”外婆也总是避重就轻地回答:“回家,吃饭。”直到与母亲生活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当年都是母亲出去找的我,找到后再悄悄让外婆领我回家。你看,一直以来,母亲总是能轻而易举地瞒过我。

相比起那些躲着母亲的日子,乍回到她身边时才能真正算得上“挣扎”。从我被抱回去第二天早晨开始,每天我醒来都会哭闹一阵子,只要睁开眼睛的瞬间看到的不是外婆家那宽敞的窗户和一根一根酒红色的窗棱,哭,就成了我的本能反应。我跟着外婆的几年里,很少有关于“哭”的记忆,回到“母亲家”后每天的哭闹几乎弥补了我童年所有缺席的眼泪。换住所,对只有七岁的我来说, 近乎于“地动山摇”。而母亲,好像从没哄过我,她好像根本听不见我哭一样。

父母当时守着十几米长的鸡棚住在村外“蠖屈蝸潜”式的一间黑洞洞的小屋里,只有一扇小小的北窗,上面好像永远都封着一块塑料薄膜。我能清晰地记得,在上“学前班”的第一天,就有调皮的小男生说我满身的鸡屎味儿,然后 我被恶作剧的整个后背都画满了水彩笔。“欺生”是所有动物的本性,鸡鸭狗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上学第一天,我就大胆地逃学了。一回到那间与鸡棚同高的小屋里,立刻就绷不住哇哇大哭起来,我拿手背一下下用力地擦着眼泪,置气地跟母亲发火:“我想回家,你送我回家,现在就送……”母亲木然地看着我,忽然一下子就哭出声来,自始至终都没能说出一句话。那是我唯一一次看见母亲哭,也是日后的很多年里每每回忆起来都十分揪心的一件事。我一直记得母亲那天的样子,稍稍凌乱的头发有几缕还垂在鼻梁上,腰间挎着满满的一篮子鸡料,就那样吃力地斜着身子站在我面前,抑制不住地抽泣着。那一年,母亲40岁。

生活从没要求我们不准哭泣,它只是固执地自走自路,从不会因我们的无助哭泣就停止对我们的刁难。哭过之后,日子继续,母亲也是,我也是。我经常会见有的孩子在街上哭闹,身边的家长总是会蹲下身子细心哄着,轻轻地说着“别哭了”这样的话。曾经的我无比羡慕,我很希望母亲也会在我哭闹时蹲下来替我擦擦眼泪,能满是心疼地哄哄我。但是,真的一次都没有。

母亲很少对我有什么硬性要求,除了“不准在人前哭闹”这条,我记不起还有什么。当多年后跟母亲提起时,她还是一如从前,轻描淡写地说:“人前不准哭,想哭就回家哭,人总得有个能哭得地方。”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忽然就很心动,这话像是在说给我听,又像是在说给她自己听。在把所有可以任性的年纪都走了一遍之后,我也终于承认,想哭,真的只能回家哭,因为也只有在家里,才能想哭就哭。

不久前,有位整整一年都没回过家的朋友跟公司请了一月的长假,他的朋友圈更新幽默风趣但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在外装孙子这么久,终于可以回家彻彻底底做儿子了,爽!我们削平了脑尖儿卯着劲往大城市钻的时候,脑子里是金光闪闪的未来,可能没想到这条康庄大道上也会有装孙子的时候吧,即便想得到要装孙子,也没想到会装累吧。

上班后,有一次被分到一个三人小组,互相一聊,三人来自三个省份,居然还是三个民族。听我说是本省的,水族的小姑娘羡慕之极:“真好啊,当地人。”我玩笑道,“当地人都离家去了远方做外地人了。”因为好奇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我让她讲“水话”,小姑娘讲了几句后突然停住,幽幽地说:“我想我妈了。”我心里顿时一哽,鼻子变得酸酸的。

与父母“各居一方”的这条路,我承认,我好像也有点后悔了,可是,我又好像有点回不去了。

同学说:“想回家,真想。但是我本科毕业难道回家种地吗?”

我问他:“种地你会吗?”

“……”

祖祖辈辈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赖以生存的本领我们都弄丢了,不在外边漂,还能怎么办。

村子里有种奇怪的现象,好像只有“离家闯荡”的,才叫“有出息”。自小父辈们就这样教导:“不好好学习就在家种地。”他们希望小辈有好的出路,能够走出“世代种地”这条辛苦的路。但是走出来我们才知道,其实,路路皆辛苦,苦到没有地方能让你哭,苦到越是回家越是不敢哭。家还是原来的家,父母还是原来的父母,岁月到底碾轧碎了什么,让原本可以肆意放声大哭的我们变得不敢哭了。

周末回家给母亲买了双新鞋,她左试又试,然后问: “多少钱?”同时的,我说30,姐姐说20。姐姐瞥了我一眼,我眼皮都没抬,又说:“我姐买的,我不知道。”母亲轻轻叹了口气,像个孩子一样小声抱怨: “都比不上小时候了,小时候不高兴就当我面哭,现在当我面净是好事了。”今年,母亲60岁。

我们自以为是的爱,有时候,真的是种伤害。

我还想回去那间鸡棚高的小房子里,还想每天醒来就那么不管不顾地扯着嗓子哭一哭,还想看看母亲脚不沾地来回背鸡料的样子。人生就是这样有趣,我曾经拼尽全力 也不想来的“别人家”,如今拼尽全力也回不去了。我一直以为我那“一天一哭”是弥补了童年的眼泪,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预支了成年的眼泪。

妈,我想回家,真想回那个一不开心就敢“鬼哭狼嚎”的家。

催人泪下的散文:那些年,我没有读懂的父爱

我一直没有读懂,那份从男性的角度给予我坚强、自立、自信和宽容的爱,直到婚前。

阔别东北老家十年,父亲瘦弱的体态和严肃的神情成为我最深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是早出晚归为一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尤其是高中三年,和父亲碰面的时候都少,通常是我上学时,父亲早已离开了家,我上晚自习后回家,父亲已经酣睡。

我和父亲之间,没有慵懒午后一起嬉戏玩耍的记忆,没有夕阳下一起散步的记忆,没有白炽灯下促膝长谈的记忆,仿佛总隔着一段距离。惟一一次,父亲带着我逛街,精挑细选了一双样式土气但十分耐穿的白色皮鞋。没想到,这双皮鞋一穿就是三年,直到鞋前尖的皮破损、颜色泛黄,妈妈也不肯给我换新鞋。我怄着气说:“再也不让爸爸给我买鞋了,要不难得穿到新鞋。”

父亲喜欢唠叨,尤其是小酌两杯酒之后,酒精就在他的血液里发酵,进而衍生出滔滔不绝的絮语。初中时,父亲常神情木讷地对我唠叨:“我们家没钱没关系让你读议价高中,你自己考得上我就供,考不上我就省点钱。”于是,我记在了心里,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市里惟一的一所重点高中。高中时,父亲又把这句话升级为“大学版本”。到大学时,父亲再次把版本升级:“我们家没钱没关系,找工作你得靠自己。”这番话就这样一直伴我长大。

在父亲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稍有不慎,譬如说错话,做错事,或者行为举止不当,都会遭到严厉的斥责。父亲冷不防地瞥一下眼睛,就会让我不寒而栗。

考上大学,远离老家的我当初最庆幸的是,不再面对父亲的脸色,不再忍受父亲焦躁的脾气。可得知我考上的大学距家有数千公里时,父亲脸上不但没有流露出一丝喜悦,反而朝我一瞪眼,“教训”道:“你咋报那么远一所学校呢?一年都难得回趟家!”

直到参加工作后回家探亲,我对父亲仍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畏惧。

每当别人描述父爱时,我都感到无所适从。我不知道,父亲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表达?

直到结婚前,我去长沙机场接父母。在来常德的路上,父亲突然提起一段不为家人所知的经历。这段讲述让我内心泛起涟漪,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我开始重新打量爬满父亲额头的皱纹,以期透过它读懂那份严肃、刚强而又博大精深的爱。

原来,忙碌的父亲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的成长。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容易走上弯路,作为父亲,哪有不担心女儿的道理。刚上高中的那年冬天,父亲几个晚上都早早地来到校门口等着,观察我和哪些同学一起交往。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天气,父亲特意拉开几十米的距离,一路跟着我回家。怕我得知“被跟踪”后反感,父亲每次都故意放慢脚步,甚至到了家门口都还多转上两个圈。父亲确定我能把握好自己时,他才放了心。

听到这,泪水在我的眼圈里打转。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如山的父爱,我才发现,恰恰是父亲这种无形之中的推动作用挖掘了我的潜能。严厉的父亲教会了我自立自强,以及为人处事,这些都成为我日后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看着要出嫁远方的女儿,父亲竟然比母亲脆弱。当父亲把我的手交给丈夫的那一刻,他竟然哽咽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我知道,父亲舍不得。

催人泪下的散文:儿子 你是否在抗洪一线

今天一早,手机又被军人抗洪抢险的信息刷屏,又一波年轻的“90后”战士、学员迎着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水开赴战场。其中,是否有我的儿子?

瞩望洪水滔天,遥想18年前。那一年,是1998年,儿子只有3岁,我接到参加湖北抗洪的命令。当时,簰洲湾刚刚决口,我要去的是最艰险的前线。当过兵的妻子,带着儿子来机场,娘俩大手拉小手,站在安检线送我出征。

妻子担心,眼眶含泪。儿子年幼,全然不懂。妻子挥手,他也挥手,很潇洒地跟妈妈说:“爸爸走了,咱们回家吧。”家里,有他玩不厌的玩具、看不够的动画片……

孩子的眼里,世界美如童话,永远没有危险。爸爸要去哪儿?爸爸去干啥?这是不能跟他说、也说不清楚的。

那年,是我从军校毕业的第7个年头。我读军校时,是在长江边。如今,儿子也正在长江边上的另一个城市读军校。是不是上了前线?他也守口如瓶,沉默,不说……

滚滚一江水,连起两代人。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记得当年,我走了,最揪心的是我的妻子、我的老娘。那时,手机还是奢侈品。到了前线,我从抗洪指挥部借了一个“爱立信”手机,整天揣在怀里,看得比命还重,有空得闲给家里报个平安,心里就踏实,全家就踏实。

那次抢险,我跟随部队一路辗转,从武汉,到咸宁;从嘉鱼,到蒲圻……一天,我特意来到浩劫之后的簰洲湾。拥有10万余亩耕地、6万多人口的村子面目全非,垸子里,堤圩里,房倒屋塌,一片汪洋,树梢在水面上只露出一个尖儿,但村民们跟我说,一个家,人若在,啥都有。

人还在,是因为有人在换命!在那个堤坝溃决的夜晚,就在簰洲湾,空军某部抢险的军车被洪水冲翻,指导员高建成等19名官兵英勇牺牲。后来,陆军来了,武警来了,海军也来了。6岁的小江珊,在一棵树上被洪水围困长达9个小时,被官兵救起。

小江珊,比儿子大3岁。那场洪水,淹没了她的家园,冲走了她的玩具,夺走了她5名亲人,留下这条顽强的生命……

后来,洪水退了,部队撤回。那天,官兵告别嘉鱼城。街道上,赶来送行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车队动弹不得。我坐在一辆指挥车里,数不清的巴掌拍击着车窗。摇下车窗,数不清的手伸进来,往车里塞鸡蛋、苹果、面包……车窗打开,再难关上。当军车远离人群,我发现这些食物填满了后座,淹没了我的膝盖。下车时,腿都拔不出来。

战车能载重,载不动,这多情。那是百姓们的一片心!军人用命换命,百姓以心换心。

从此,我不相信任何针对军人的抹黑质疑、流言蜚语,不相信在人民的眼中这支军队忘了本色、变了颜色,不相信发生在这支队伍里的某些丑恶现象是主流。并不是因为我是军人,而是因为我亲身经历过感动,亲眼见证过美好。这,就是我的初心。

那次抗洪,还有一幅照片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送别抗洪战士的站台上,军列就要出发,一名将军凝望车窗,看着身上泥巴还没有洗净的士兵们,情不自禁,泪光闪烁。

男儿有泪不轻弹,军人有泪不轻弹,何况将军?是什么击中了将军的心?

我想,作为将军,他一定为自己的士兵骄傲,一声令下,年轻的士兵义无反顾,迎着危险冲锋陷阵,这是将军的荣耀。作为父亲,他也一定为这些年龄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士兵动情,或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想起了自己当兵的岁月……

青春一去不复返,但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今天,曾经送我上前线的儿子,也会走向前线吗?我有我的初心,相信,他也有一颗初心,也会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心灵去想,用常人不可替代的肩膀去担当。

普天之下,谁无年少?人海茫茫,谁无初心?

遥望江淮,此时此刻,我在想:初心,到底是什么?

算一算,心在颤。当年抗洪,冲上去的是“80后”。如今抗洪,冲上去的是“90后”。奋战在洪水中的,还是年轻的士兵,还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是共和国的两代独生子女,他们正在为这个国家做的事情,我们当年做过,如今或许不必再做。然而,今天,面对我们的孩子,看着他们的眼睛,问一问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还像他们这样纯洁、这样干净、这样澄澈?今天的我们,还值不值得孩子去尊敬、去仰望、去效仿?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孩子的成长,与我们的衰老,始终是同步的,这就是人生。记得3年前,在儿子18岁的成人仪式上,我代表学生家长发言,说了三句心里话——

孩子们,祝贺你们。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天然的使命就是延续爸爸和妈妈的生命。今天,你们跨过了成人这个标志性的门槛,朝气蓬勃、理直气壮去地完成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接力长跑。从此,这个世界属于你们。

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很难想象,你们的成长,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启迪、多少乐趣、多少欣慰、多少勇气。养儿才知父母恩,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真切地知道了父母的恩情有多深、多重;你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点,因为有了你们,我们必须去奋斗、去忍耐,去勇敢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和挑战。你们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的成长。

孩子们,拜托你们。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生过兄弟姐妹,你们看似独享了父爱和母爱,但这也意味着要独立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就思考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用成熟的生理和心智,去担当家事、国事、天下事。这些事情你们做得越统一,你们的人生就越成功。

初心,纯粹,热烈,美好。她是人生起点的期冀与梦想,事业开端的承诺与初衷,面对考验的责任与担当,身在喧嚣的恪守与坚持。

人生云水过,初心莫相违。我们的希望,就在于初心不忘。

或许,面对孩子,就是审看我们的初心。

催人泪下的散文相关文章:

1.催人泪下的散文

2.感恩感动催人泪下文章

3.催人泪下的励志文章精选两篇

4.催人泪下的亲情文章

5.催人泪下的感动故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