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上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2017-03-13

地理课堂上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中,教师言语要规定、影响学生的言语并调控教学活动,学生言语也要影响和制约教师言语。因此,学生言语的优化也是课堂教学言语优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

学生的言语获得就是“以语言的先天结构、先天能力为基础,推演和发现母语的结构和使用规律”[1]的过程,它是学生“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出相互作用”[2]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仅学生的认识与言语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而且师生的交往背景和言语环境也对学生的言语获得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认知发展是学生言语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对新言语信息的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句法规则的总结和类推、对句法规则相互关系的理解、对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归类概括和匹配、对语词的模仿与记忆;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言语获得的物质条件,它制约言语获得的程度;第三,学生言语的创造性影响有言语的输入和指向,这种影响是通过新的词组、修饰语、句型及新情境中恰当语句的创造性使用实现的;第四,教师对学生言语的企图的了解和以此为起点的会话程度,使学生的言语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扩展和重构可以加速学生对言语结构的获得过程;第五,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选择性模仿对学生语音、词义、语法的习得可达到自觉的使用。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促进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次,用简化了的言语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言语经验。这种教师言语的简化是由于学生把一系列先天倾向带进课堂而给教师以信息暗示的结果。

再次,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需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叠音词、象声词、夸张的语调等)向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当前水平的言语材料。

再其次,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言语意图较为敏感。因为若教师提供的语码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关联,那么教师对学生言语意义的解释就能帮助他找到言语获得过程中的语义意图可接受的表达;

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言语范型。无论教师提供的言语范型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都会产生一种力效应,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听、读训练,具体措施有以下六点。

第一,确定明确的听、读能力目标。

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有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通过课堂听讲,要求学生能注意教师的提示语,扼要记笔记或者要求学生能听懂问题并作出回答;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掌握阅读速度等。

第二,选用趣味性听、读材料。

听、读材料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近生活实际,用童话、寓言、故事、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如书面材料、录音、录像材料)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

第三,开展趣味性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或者小组结伴听、读或者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模拟不同身份、对象、场合的对话、阅读,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新颖而具吸引力,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听、读训练。

第四,注意身势演练。

集中开展诸如以下训练,可增进学生的听、读兴趣:(1)听话时让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势、动作表情;(2)强化学生听、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时适当的点头、微笑等动作。第五,注重口语的规范化。教师上课需用普通话,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课堂提问,还是学生的朗读、问题回答,都要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并作语调、吐字、词汇、语法上的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其词汇量、积累句式、开阔思路,养成敏锐的反应力。第六,重视听、读后的评价。听、读能力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听、读能力的检测,通过听写、听记、复述、答问等,可使学生的听、读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找出差距、强化优点,乃至调节听、读训练。

(二)增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

学生言语的获得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言语运用,是要利用已经获得的言语结构和规律构造内容,向教师或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体说来,学生课堂中的言语运用能力就是指他的说、写能力。其中,说话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编码能力、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身势语的能力[3]。它要求思维要有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要求言语编码丰富、正确、简洁、生动与快速;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和停顿恰当;要求表述得体而灵活,表情、姿态和手势自然大方。写话能力包括:(1)语言驾驭能力,要求一定量的词汇、通顺而简洁的语句、端正而正确的字体、妥当的标点,流畅的行文;(2)确立中心的能力,要求写话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中心,说明中心的材料妥当、充实,分析透彻而具新意;(3)谋篇布局的能力,要求表述层次清楚、段落明确、过渡自然、有条理;(4)择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论证合理、修辞妥当、表达方式准确。 根据以上说、写能力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利用问答引导学生迈出说话第一步。

据调查,许多学生上课不愿说话(与教学进程相关内容的),主要是害怕说错。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这种问答不是那种培养思维惰性和说话懒汉的“是非问”,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难易适度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后作答,让他们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第二,注重朗读与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把教材的书面语转换成口头言语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容,又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其语感,习得多种句式,还可使学生写话时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第三,重视复述和改写。

复述和改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工、改造并表述内容。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言语、教师言语的理解,丰富其词汇,矫正其语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写话能力。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先说后写的作文、故事会、课文内容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是以一个特定的问题为话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这既可以鼓励学生敢说和主动地写,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既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身势表达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说话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针对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情况,教师应努力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作简单否定,而是以褒为主,辅以对错误的纠正。对那些完全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先拟书面提纲,然后照纲发言,一直到最后完全脱离提纲而自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言语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言语典范的作用。

学生说话和写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模仿分不开的,教师的言语就是他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师优美的口语可以感染学生,教师精炼而准确的口头、书面表达可以影响学生话说、写话中的条理层次、逻辑组织,教师幽默隽永、妙趣横生的口头、书面、身势表达可以使学生说话、写话变得灵活、生动,而精确严密的自然学科的教材言语有助于学生养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说明、推论、解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把听、读作为学生言语获得的能力,把说、写作为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来培养。实际上,听、说、读、写四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常常相伴出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听←→读←→说←→写”的训练方法,使听、说、读、写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促成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对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优化,实际上既有对教师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基本规范,又有对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学生言语获得与言语运用的特点、规律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养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有机地协调一致,以发挥二者的合力,从一个方面增强课堂教学言语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