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骗案例
受骗特点:13种诈骗手段
受骗地点:校园内外
一句感言:上当受骗,和学历无关
史上最多 大学生被骗45万元
很多人以为,凭着高校大学生的高智商和高学历,他们应该不会被骗。事实正好相反。
12月22日,一名高校学生在淘宝上给手机充值,被骗帮人“刷信誉”赚钱,汇了7100元。当天,另一名大学生看到网络招聘,被骗去购买网络游戏币10个,花了1000元。
12月18日,有骗子以“快递签错”为由,谎称银行要从一大学生的银行卡里扣钱,骗走2757元。
被骗最多的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的包裹涉嫌贩卖毒品,牵涉到重案,要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让她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把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划走了将近45万元的款项,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
上述案例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厦门的高校区分散在厦大和集美学村两地,据了解,诈骗警情最高时达到50%-57%。
新旧通吃 13种诈骗易得逞
为什么大学生会被骗?昨天,一位民警为导报记者列出了高校中常见的13种诈骗手段,令人惊讶的是,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诈骗方式,有的甚至非常老套,也能得逞。
比如,冒充熟人“猜猜我是谁”的诈骗,12月10日,一名大学生为此被骗走了1000元。另外,类似“虚假中奖短信”、冒充QQ好友诈骗等“千年老骗”,仍然还有市扬。
综合厦大、集美学村的发案情况来看,大学生最容易上当的是网络购物、刷信誉度、购物退款、虚假招聘广告、特价机票或火车票等,这和大学生经常上网有一定关系。
以虚假招聘广告为例,由于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兼职,故而上当者颇多。在民警一份关于大学生受骗的记录上,导报记者看到,12月10日和12月21日,均有厦大学子为此被骗1100元和1000元。
而今年以来在社会上兴起的“邮包有毒品”、“电子银行密码器升级”等诈骗手段,在学生当中同样“吃得开”。
群体分析 易被恐吓,贪小便宜
事实证明,受骗和学历无关,和经验、态度有关。
集美学村派出所的陈警官记得,有四五名学生曾经聚集在华侨大学警务室旁,围观手机上的一个中奖短信,民警提醒“肯定是假的”,竟遭到学生反驳“你这是职业病,看什么都有问题”。
不料,才半个小时,这四五名学生坐到了派出所里,看到陈警官后诚恳道歉,“不好意思,我们真的被骗了”。“很多大学生总是以为,自己不可能受骗。”大学路派出所的吴警官说,警方和学校在开防骗讲座时,大学生们常常不以为然。
结果,导报记者翻阅大学生受骗记录发现,被骗的除了本科级的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博士生。“邮包有毒品”之所以能得逞,和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有关,骗子稍微一恐吓,学生便会乖乖跟着骗子走。
民警分析,受骗的大学生中还有一类是属于贪小便宜型,中奖、特价机票、网络代办信用卡等都属于此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