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直面挑战和考验,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极大地凝聚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
但是,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还隔着险峻的山峦、崎岖的险途,还会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宏图伟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忍不拔地共同努力、接续奋斗,需要分阶段、按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前行。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梦大格局的战略性影响,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中的这句话,表达了华夏百姓几千年来对宽裕、安康生活的向往。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当这一目标按时超额实现之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一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之覆盖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二字。从覆盖的人群看,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只有13亿人都过上了富裕、殷实的生活,才算是建成了小康。从社会发展的领域看,人民所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得以实现,全面小康才能到来。“全面小康”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后,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梯次递进的目标,共同构成代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的中国梦。只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跨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航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缆起锚,迄今已驶过30多年不寻常的航程。当年,邓小平曾说过几句极富震撼力的话: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今天,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使中国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越来越强。
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30多年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今天,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动力从哪里来?答案仍然只有一个: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改革,已经大大不同于30多年前的改革。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其成果往往带有普惠性,几乎是人人受益,今天的改革则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些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失去某些不合理的利益;30多年前的改革解放了被束缚多年的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今天的改革仍然要继续解放生产力,但今天生产力所受的束缚已和过去大不一样;30多年前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由易而难、重点突破,今天的改革则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其难度大为增加。这就要求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更大的决心意志,冲破各种禁锢障碍,越过各种险滩暗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用法治方式治理国家,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既是保障所有人有梦想成真的可能,也是实现由每个人的梦汇聚而成的中国梦的前提。实践证明,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很难想象,中国梦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法治却“缺席”。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使人民群众、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权力的运行程序化、公开化。只有坚持树立法治信仰、培塑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理念、打造法治文化,才能最终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才能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鼓舞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了“法治边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就是说,深化改革虽然包含着很多探索性、不确定性,但绝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进行。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是没有死角的全覆盖。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急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离不开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沿着依法治国的“路线图”,高扬法治旗帜,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确保我们党能够承担起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重任的使命。对于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无情淘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能够担此大任。而要不负人民和民族重托,就必须把党自身搞坚强,使党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在对象上,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高中级领导干部,都要从严;在时间上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从严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要实现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贯穿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示,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强力反腐,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承诺,一面剑指沉疴流弊,一面扎牢制度篱笆,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大为增强,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能力,使人们看到了从严治党新的希望,也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靠“自身硬”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