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是将初高中化学顺利衔接的重要方法。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突出学科本质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化学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时数也比原来减少,这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许多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成绩明显下降。不少高中化学教师也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差距很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按照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呢?
一、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
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衔接,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用好教材,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两个学段在内容和要求方面的差异,找准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点,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对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
1.需要补充的知识。指初中化学出现过但不作要求而高中化学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部分。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的区别与联系;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及同素异形体等。这部分知识可采用集中和穿插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来加以补充。
2.需要分步提高和深化的知识。例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只学过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的使用等内容。而高一化学则要求学生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有关化学计算,《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将摩尔用于简单的计算”,这一点令高一学生很“头疼”。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将初中阶段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与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与高中阶段的摩尔质量相联系。这一过程宜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深化。
二、逐渐贴近化学学科本质。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践或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留旧创新,实现初高中教学方法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师应逐渐从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向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过渡。
当然,“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比如,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从初中学习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引入,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后,教师可以明确指出,氧化一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所学概念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一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
2.以开放的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主动探索、思考、研究,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场所和时间的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高教学实效性。
实际上,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实验教学方式,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境,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一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或假设一分析问题或现象一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本义,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大部分初中学生习惯于“完成任务”,尚未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1.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注意点。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和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高中除了要知道“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有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熟悉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要求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化、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初中化学知识量小,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通过机械记忆取得高分;而高中化学内容繁多,比较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质的特性,还要寻找物质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找到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
2.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融合,使学生掌握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习常规。如,新授课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抓住听课重点、如何科学笔记、如何及时巩固;实验课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实验目的、怎样弄清实验原理、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讲评课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对比、探索规律、求同求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双基、形成网络,等等。
3.定期进行学习方法交流。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品质。高一是新学段的开始,一方面学生相互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好胜心都比较强。化学教师要建立起定期交流学习方法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交流的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结对帮扶、作业展览、试卷评析等。
4.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化学难度增大,加之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会对高中化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越学越没有兴趣。面对这一问题,高中化学教师要辅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将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不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化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有用的学科”。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运用学科思想,学活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体系包括3个要素,即化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思想。课本知识是基础,解题能力是关键,化学思想是灵魂。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有了学科思想方法,就能形成应用学科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正确学法,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就能提升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化学学科思想类别繁多,诸如:元素观、微粒观、守恒观(守恒思想)、分类观(分类思想)、转化观(强弱观)、环保观(绿色化学思想)、结构思想、辩证思想等。
一、元素观
元素观是开启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由110多种元素组成的。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元素观,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会变得有序有条理。
主要观点:
①物质与元素的关系: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物之分。
②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③元素性质与原子内部结构特点的关系:核电荷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等决定元素的性质,因此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高中学习)。
④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多样化的,组成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正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根本原因。
⑤建立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看到某一种元素,能够想到含有该元素的一堆物质。该元素在各物质中存在时的形态,包括它的价态、所处的微观环境等。
体验感悟:
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如:依据化学组成,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依据元素组成,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
在具体物质的学习和研究中,运用元素的观点考察组成物质的元素是什么?该物质的类别是什么?该物质的核心元素是什么?该元素的可能价态有哪些?该该物质的相关转化是什么?理解该元素为什么能够形成相关的物质?上述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指导具体元素或具体物质的学习和研究,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化学元素观。如:以元素观为基础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如CO和CO2的性质不同,组成中增加了1个O原子!HNO3和HClO3、H2S和H2O、H2SO4和K2SO4等的性质差别,仅仅相差1种元素!
建立以某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以物质为载体,元素为中心,转化为主线,这是元素观学习的线索思路。如碳及其化合物的家族: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碳的氧化物有CO和CO2;碳的化合物有碳酸、Na2CO3、CaCO3等碳酸盐、NaHCO3、Ca(HCO3)2等碳酸氢盐;以碳元素形成的有机物有CH4、乙醇、乙酸等。以家族形式分类学习,物质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对比归纳总结。
二、微粒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物质无限可分,大宇宙,小微粒,走进微观世界去研究物质,用微粒观去解决具体物质的化学问题,有其重要的意义和奇妙的作用。
主要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不同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三子”为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原子的“三子”为质子、中子、电子。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使微观粒子聚集成宏观物质。
②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变化,有助于理解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
③化学常常是研究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中均蕴含着各种微粒间的定量关系,注意挖掘有关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可以巧妙且准确解决计算问题。
体验感悟: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关系图
物质结构中的微粒观:物质都是由不同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结构涵盖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高中学习),微观结构与每一种具体物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或理解具体物质的化学问题时,要全面深入微观世界去分析、解释、论证。
如: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酸、碱、盐溶液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离子的性质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从离子角度去学习酸、碱、盐是根本,也是一个捷径。酸的通性可以理解为H+离子的性质;碱的通性可以理解为OH-根离子的性质;Cu2+离子的性质可以归纳为:①水溶液为蓝色,
②与OH-根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③可以把铁原子氧化为亚铁离子等等。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性质,就是抓住问题的实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物质是宏观的,微粒是微观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如何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闭目想象将自己变得极小,和微粒一起玩,去和微粒交朋友,去感受神奇的微粒世界。如空气是宏观物质,看不到,摸不着,如何验证我们这个空间确实有空气的存在?如何体验空气中确实有N2、O2等存在?
用手推针筒的活塞挤压针筒内的空气,感受空气的压力。空气存在一定压力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这些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微粒,它们之间有间隙,在被挤压时,间隙变小,使体积缩小;压缩到一定程度,微粒间的间隙很小了,就很难被压缩了。或许多可燃性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证明空气中有O2分子的存在。或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等等。
化学反应中的微粒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任何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总是不变的。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所以要从离子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故要从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如氢气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实验宏观现象是: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凝结有水雾,用手触摸烧杯,烧杯发烫。
结论: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水生成;氢气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为什么?微观分析如图所示)
在微粒方面,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在能量方面:破坏氢分子和氧分子需要能量,因为微粒间存在作用力;但生成水分子又会放出能量,即断键需要能量,成键放出能量,该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的原因就是生成氧氢键的能量之和大于断开氢氢键和氧氧键的能量之和(高中学习)。
化学计算中的微粒观:涉及到物质的微粒数计算均与物质中所含有的某种微粒多少有关,考查面广,综合度大,灵活性强,强化训练。如讲座一中的“Na2S、Na2SO3、Na2SO4混合物的含氧量计算”就是典例。
三、守恒观(守恒思想)
守恒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定量研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是学习高中化学的最重要学科思想之一,更是高中生要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
主要观点:守恒思想有多种表述形式,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物料守恒、原子守恒、离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等。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种守恒:①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都存在着物料守恒:从宏观物质看即质量守恒,从微观粒子看即粒子守恒。②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电子守恒。③化合物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数相等呈电中性:电荷守恒。
体验感悟:
守恒思想在化学定性分析中运用较为普遍。如化学式的书写就是利用元素价态守恒;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就是利用质量守恒;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就是利用质子和电子的电荷守恒;等等。在化学定量计算上运用较为广泛。守恒法作为解决化学计算题的金钥匙,具有直观性与快速性的特点,高中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强化守恒意识,而且要善于抓住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量固定不变(如质量守恒或元素守恒)来解决有关定量问题。
四、分类观(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是人类高智力水平的活动,只有具备分类思想才能对未知领域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分类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思想,分类的目的是认清事物的特点,然后分门别类地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
主要观点:世界上物质极其丰富,既有其个性,也有与其它物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同样,物质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学会或理解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然后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把某种物质或变化归到某一类中,用“类”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从而有效而迅速地解决问题。
体验感悟:
对具体物质的学习,按物质类属的角度进行分类学习,便于理解掌握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在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将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为:氧气与金属单质反应、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与化合物反应;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按酸性氧化物归纳为:与水、与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等。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学习中,可以将碳酸钠、碳酸氢钠归到钠盐或碳酸盐来看待,从碳酸盐角度对比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等酸反应、与氢氧化钙等碱反应、与氯化钡等盐反应),从钠盐的角度来分析碳酸钠的溶解性等。对比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组成和类属上的异同,组成上相差一个H,分属于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相似。二者组成上的差异性,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等碱反应。运用分类思想对已学物质进行复习或对新物质性质进行预测探究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有效促进高中化学学法的形成。
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助于分类研究化学反应,使化学反应变得有规律可循。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字母表示的通式分别为: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
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直观形象,方便掌握。如复习巩固置换反应时,可将各章节中所学的置换反应归并分类为: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Zn或Fe等置换Cu等)、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Zn或Fe等置换生成H2)、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H2或C等还原CuO等)、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C置换H2O生成水煤气等)等四种形式;同时还可以归并分类为: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金属置换酸中氢、金属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等)、在非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氢气置换固体、碳等固体物质置换固体等)。这样分类学习既认识了物质反应的共性,归纳总结了置换反应的规律,又体验了物质变化的差异性,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各不一样,还可避免CO还原CuO非置换反应的混淆,全面提高识别和判断置换反应的能力。
五、转化观(强弱观)
物质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物质之间在相互的转化。物质的转化体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利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们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及鉴别和提纯物质。
主要观点:不同物质的转化应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相同元素价态,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即高中所学的各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更小的方向转化;二是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即高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遵循强制弱的规律。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自然界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以理解碳元素间价态不变的转化;高炉炼铁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理解碳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
根据强制弱的反应规律,实现强者与弱者间的转化。
化学反应中的“强制弱”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一般都是“强制弱”。常见的“强制弱”反应规律有: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等;置换反应中活泼性强的制活泼性弱的等;氧化还原反应中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熟练掌握“强制弱”的化学思想,便可以轻松掌握各种复杂繁多的化学反应规律。
六、环保观(绿色化学思想)
主要观点:初中化学课本第一单元课题1在阅读栏目中就提出了绿色化学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是: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实现“零排放”;③生产环保的产品。这就是绿色化学思想,应用绿色化学的理念进行化学学习,既可以增强环保意识,又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淡水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金属资源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白色垃圾、废旧电池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核污染等),要形成三个观念:保护淡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节能和减排。
体验感悟:
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确保节约、环保、安全,使化学实验符合绿色化学思想。如燃烧硫得实验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实验时要采取减量操作或改成封闭实验。将白磷和红磷燃烧的对比实验改为分别放在试管中反应,将试管塞上塞子或套上小气球(起缓冲作用),然后把两支试管放到热水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环保,又能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一些简单实验如制取有毒的氯气等均要进行尾气处理或增加吸收装置,以防止环境污染。
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贯穿绿色化学思想,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实验设计,有效防止污染和充分利用药品。如:以氧化铜为原料,设计制取铜的实验方案。若有同学设计了方案多种:①氢气还原氧化铜,②碳还原氧化铜,③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④氧化铜溶解于盐酸或稀硫酸后,用锌或铁置换铜盐溶液。请用绿色化学的观点分析哪种方法最佳。
当制备相同质量的铜时,方案④最佳。
环保意识:水口库区发生大规模的水浮莲疯长事件造成水体污染、闽江库湾养鱼大面积死鱼现象、鹤塘石板材污水影响整个敖江流域饮水的事件、古田白木耳熏磺污染等的原因分析。“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从绿色化学原则和原子经济性的角度讨论侯氏制碱法的绿色化学思想,证明了侯氏制碱法是原子利用率为百分之百、没有副产物、实现了零排放的理想原子经济反应。
七、结构思想
主要观点: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推理思想,是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各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贯穿高中化学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始终。高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就要按“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备”的基本思路开展,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体验感悟:
如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可以用作各种钻头和切割刀口,而石墨可以作润滑剂,为什么呢?两者物理性质差异之大是由于两种单质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不同:金刚石是立体网状,石墨是片层排列)造成的;两者化学性质相同是由于两种都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中碳原子最外电子层都有4个电子(即原子结构相同)决定的。这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很好的例证。木炭、活性炭的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决定了木炭、活性炭具有将相对分子质量的较大的分子吸附到自己表面性质(吸附性)。而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这些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它们都是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与石墨的结构相似,但碳原子排列不规则,没有一定的结晶形状。所以是混合物与石墨(纯净物)性质不完全相同。
又如学习酸、碱、盐的性质,酸类物质有共同的H+离子,碱类物质有共同的OH-离子,决定了酸、碱具有各自的共性,学习中就要归纳好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而盐没有共同离子,故不提盐的通性,但是,当不同盐解离出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相同时,则此类盐可具有相同的性质,这些都是结构决定性质的。
还如,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个,电子的得和失都不容易发生,因此,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钠原子的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因此,单质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氢气和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水和双氧水的分子构成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八、辩证思想
主要观点:辩证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也是哲学的一种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量变与质变的思想、抽象与具体的思想、内因与外因的思想、现象与本质的思想等都是化学科特有的辩证思想。体验前三种。
体验感悟:
对立统一的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这些知识内容俯拾皆是,如金属与非金属、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酸与碱、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等,这些内容都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又如在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电性相反,它们具有对立性;而整个溶液显示电中性,阳离子和阴离子必须共存且电量相同,它们又具有统一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得电子与失电子、化合价升高与降低,上述每一对概念所描述的意义完全相反,这就是它们的对立性;但在一个确定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却必须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它们的统一性。学习时,认真分析其一,则必知其二。
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在学习具体物质时,物质间存在有普遍性(共性、规律)的一面,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特殊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时,既要注意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提注意规律之外的特殊性。如:NH3、CH4等化学式的书写,与一般物质的书写方式正好相反,不是按照正价在左负价在右的原则书写。又如,酸、碱化学性质存在共性(通性)的一面,但不同的酸、碱的性质又存在差异。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存在共性(通性)的一面,但不同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又存在差异。镁、锌、铝、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是金属的共性,但浓硫酸、硝酸等与金属反应就有特殊情况(高中学习)。还如,强酸制取弱酸是一般规律,但硫酸铜溶液与氢硫酸(弱酸)反应却生成强酸:H2S+CuSO4 == H2SO4+
CuS↓。因为,世界上的物质是千变万化的,都一直存在一般规律和特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忽视这些特例。
量变与质变的思想。量变和质变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而质变又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如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状态时体积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分子间隔不同的缘故。三态变化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实例。无限分割一根粉笔,最终粉笔不能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这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例证。在一些化学反应中,由量变到质变也会有很好的体现。如过量问题(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如少量或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碳的燃烧,氧气充足或氧气不足时生成的产物;硫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等。物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如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而这些正是稀硫酸所没有的。Cu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与浓硫酸反应。浓、稀硝酸氧化性不同,浓、稀盐酸还原性不同等,高中均可学到。原子中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种类的改变,核外电子数的变化引起元素化学性质的改变。如:核内有11个质子的为Na元素,增加1个质子就变成Mg元素;Na原子与Na+离子、Cl原子与Cl-离子等,仅1个电子之差,二者化学性质就有巨大差别。又如:H2O与H2O2、CO与CO2、SO2与SO3都是碳氧化物,由于它们的每个分子中相差1个氧原子,导致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生铁和钢含碳量不同,引起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的差别很大。
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学科思想还有:
实验观(实是求事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学习化学必须遵循的学科思想;化学结论来自化学实验,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标准。如初中化学已有体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严格是2∶1,但实验结果收集到两种气体的体积比,实验值往往大于2∶1(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两种气体溶解度差异而导致)。
平衡观(动态平衡思想):该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勒沙特列原理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该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高中学习。如初中化学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控制变量思想: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定性与定量思想:这是化学研究中通常用到的两种思想方法。初中化学问题以定性为主,但在组成物质的元素判断、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测定、混合物中杂质判断、化学反应后剩余物质的判断等问题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定量思想,即把有关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与化学概念、原理、实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定性即物质是否存在某种属性问题;而定量则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物质的属性进行量化表达。如对某溶液酸碱性的描述和酸碱度的表达、物质溶解性的描述和溶解度的描述,都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对事物进行研究的。
解决问题程序化思想:程序化地解决问题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处理过程。这种程序必须是确定的、有效的、有限的。简单地说就是遇到某些化学问题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化学价值观: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且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关注人类的价值,更关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协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中学习过程中自我感受。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座:注重初高中化学衔接,搞好高中化学教学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知识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一定有着很大差别。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盲点区。
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衔接与指导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我在这里将如何学好高中化学的几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加以介绍,但愿你能从中得到点滴启迪。
1.预习法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受新知。从“构建理论”和“前发展区”理论来看,预习和不预习在接受新知时所得到的学习感受差异很大。
从表二 同一个学生课前预习比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感受的比较
学习感受
课前预习的学生
不预习的学生
感性认识阶段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
接触重点知识
重点知识的注意力
接触难点知识
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思维总容量
学习效果
时间短
早
集中
快
透彻
大
好
时间长
迟
分散
慢
模糊
小
差
因此,预习是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环节。
2.类比法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的。而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面的扩大,我们会遇到很多结构相似和性质相似的新物质,因此学习这些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时,可以寻找一定的内在变化规律,可以采用“类比法”来学习的。
3.归纳法
学习高中化学要善于利用“归纳法”使所学知识规律化和系统化。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紊乱,也会使高中化学知识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
某些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过,但是在高中化学中还要进一步学习。甚至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将在高中不同阶段多次学习,这样分散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从巧妙联系一分析得出的结论: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判别
正极
氧化剂参与正极反应
电极判别
阳极
与正极相连的电极
负极
还原剂参与负极反应
阴极
与负极相连的电极
电子得失
正极
得到电子
电子得失
阳极
失去电子
负极
失去电子
阴极
得到电子
反应类型
正极
还原反应
反应类型
阳极
氧化反应
负极
氧化反应
阴极
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
正极
Ag2O+2e—+H2O=2Ag+2OH—
电极反应
阳极
2Ag+2OH—-2e—= Ag2O+ H2O
负极
Cd—2e—+2OH—=Cd(OH)2
阴极
Cd(OH)2+2e—= Cd+2OH—
根据上述两个巧妙联系,就能很容易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4.实验法
化学实验探究可以达到使学生获得的化学感性知识达到去伪存真、对正确的化学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要重视实验。要灵活运用实验法学习高中化学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获得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纠正知识错误;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加强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5.温习法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温习法是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法宝。温习既可以克服遗忘,又可以使所学知识清晰化、系统化,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根据遗忘规律曲线图: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温习既是必要的,也是学好化学的利剑。
6.典型习题法
“典型习题法”不是“题海战术法”,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典型习题法”是指对高中化学主干知识进行连贯,对学生基本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解题方法的化学习题进行训练的方法。“典型习题法”是具有触类旁通和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
7.探究活动法
积极参加课内外化学学习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加强学习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