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的安全线_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

2017-06-02

误服药对儿童的伤害不亚于其他意外。为了预防药物中毒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家长一定要牢记儿童用药安全的6条“安全线”。儿童用药的安全线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儿童用药的安全线的资料,仅供参考。

儿童用药的安全线

认知线:误服可能致死

报告显示,在儿童家庭意外伤害中,仅8.7%的受访家长关注中毒这一项,更多家长关注的是触电(27.3%)、跌落(22.9%)和烫伤(19.4%)。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对成人没有副作用的药物,对儿童也没有副作用。这表明,家长对儿童误服药的关注和了解还不够。

实际上,误服药对儿童的伤害不亚于其他意外。药物多需要经肝脏代谢,儿童发育还不完全,一旦用错,将发生比成人更严重的伤害。

一些药对成人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却会影响儿童健康。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部分晕车药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儿童的黏膜较为脆弱,误服外用药会腐蚀食管;误服较大的药片,还可能因难以吞咽造成呛咳,引起窒息,威胁生命。

年龄线:4岁前更危险

我们常用“吃货”形容美食爱好者,4岁以下儿童多是缺乏判断力的“吃货”,误服药风险较大。

报告显示,8成以上的儿童中毒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10岁以上儿童发生率则较低。刚获得语言和行动能力的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强。他们发现药物后,先做的事情往往是放进嘴里尝,而不是动脑思考,很容易发生意外。

要想避免儿童因好奇心误服药物,首先,家长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药。没病时,吃药反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其次,给孩子喂药时不要骗他们说这是糖果。一旦给孩子错误认知,很可能带来两种不良后果:要么他们认为药就是糖,为今后误服埋下隐患;要么他们发现药不好吃,今后抗拒吃药。最后,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接触药。如果在喂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离开,必须将药物收好。

种类线:3种药易吃错

儿童药物中毒的原因中,自己误服的占到了71.9%,其中精神类药物占44.2%,呼吸道疾病用药、感冒发烧用药占了31.2%,老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占到了19.4%(该项比例在2012年为6.5%)。2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曾在家中拿到过父母或祖辈的药物。

很多儿科医生发现,儿童误服家中老人的药物,是造成中毒的重要原因。由于老人中慢性病患者较多,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果不注意存放安全,吃完降压药就顺手放在桌子上,一旦被儿童误服,可能出现低血压等症状。建议家中有老人需要服药时,应注意将药物存放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一旦发现儿童拿到老人的药物,不仅要阻止误服,还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十分危险。

另外,感冒药和退烧药一直是儿童误服药物的主要类型。这些药在正确使用时较为安全,但如果不是儿童专用剂型,很容易引起过量,造成伤害。预防这类药物误服,最好的方法是为儿童准备专用剂型,单独保存。这样不仅能避免用错,还能保证符合儿童口味,提高其服药的依从性。

行为线:吃药躲开孩子

孩子学习新事物,多是从模仿开始,吃药也不例外。但这种模仿不带思考,非常危险。有13%的家长表示,吃药时不会避开孩子。这可能让他们单独一人时模仿吃药。

有些药物为了改善口感,或与其他药物区分,把外观做得比较好看。这时,孩子可能难以区分药和糖果,尤其是维C银翘片等包有糖衣的药片,被误服的风险更大。建议家长从小告诉孩子,哪些是食物,遇到不明来源的东西,先问问家长能不能吃。

为了避免因模仿带来的悲剧,家长用药时应避开孩子,并将药物妥善保存。此外,有些药物还选用了儿童不易打开的安全瓶盖,保护他们的用药安全。报告显示,99.9%的幼儿能在2秒内打开普通药物的瓶盖,获取药品,而仅有15.4%的幼儿能在8.8秒内打开有安全瓶盖的药物。选用具有这类瓶盖的药物,为家长争取时间,避免儿童误服带来了便利。建议有条件的家庭选择这类包装的药物。

存放线:高远处较安全

存放不当与儿童误服药的关系密切。47.9%的受访家长表示,常把药物放在容易看见和获得的地方。60%的受访幼儿表示,曾看到家中的药物在抽屉和橱柜中。23.8%的幼儿表示,看到药物在家里的桌子和书橱中。30%的受访幼儿表示,大人不在时,自己拿到过家里的药。可见,将药物放在明显位置的做法虽省事,但会带来风险。

建议有儿童的家庭保存药物时注意:1.分类保存。成人药和儿童药分开,外用药和口服药分开,以免用错。药物最好保存在小药箱中。2.将药放得“更高更远”。存放药物的位置应是孩子不容易够到的高度,不宜将药物放在家中过于显眼的地方。某些特殊药物必要时放在上锁的抽屉里。3.保留药品包装和说明书。报告显示,11%的家长将药物保存在非原装药物容器中,且没有写标签。说明书有用法、用量、保质期等重要信息,应保存好,便于用时查询。

剂量线:看量具和体重

有37%的家长表示,曾用过普通汤勺给孩子测用药剂量。即使是对成人来说很小的用量差异,也可能对儿童带来巨大的伤害。儿童专用剂型多已经调整好了剂量,或配备了专用量具,能解决此问题。不过,在使用这些量具时,应注意清洁。如混悬剂的滴管应注意清洗,用前还要注意摇匀。

儿童用药的剂量除了考虑年龄,还需要注意体重。如果孩子较胖,应咨询医生,选用合适的剂量,否则难以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如果孩子服药后1小时内,将大量药物吐出,应考虑补服,但如果是因为药物刺激引起,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后,选择合适的喂药方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重会不断变化,也应注意遵医嘱调整剂量。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量具后,认真阅读说明书也十分必要。报告显示,79%的家长未认真看说明书就给孩子用药。家长应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避免重复用药,还应记录孩子的用药过敏史,以防给他们带来伤害。

宝宝安全用药的五大原则

原则1、谨慎选择用药品种 ?宝宝用药需谨慎,提防四误区

宝宝用的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用成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再比如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症和溶血。

原则2、联合用药要控制 ?夏季儿童用药安全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宝宝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原则3、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宝宝的用药剂量怎样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妈妈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例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烧时,因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 ?警惕!别乱给孩子服补药吃补品

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体功能失调。临床显示,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原则5、喂药方法要适当 ?给小宝宝喂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儿一般都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对大孩子应说服讲道理;喂小孩子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用药应慎重选择,不可滥用,必须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药物种类不宜过多,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用一种能解决的就不要用两种,合并应用几种药物时应注意避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毒副反应或药效相抵消的问题;用口服剂能解决的就不要打针,肌内注射能解决的就不要用静脉滴注,能局部用药不主张全身用药,能用普通抗菌素就不要用高级的特殊抗菌素;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按时用药,严格把握剂量;尽量选用儿童专用剂型药品,如:糖浆剂,干糖浆,果味型片剂、冲剂、滴剂、口服液;儿童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①辨明病情,有的放矢。②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2 儿童常见疾病及对策

2.1 感冒

常由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内感染,并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首先要通过化验确定感染的病菌类型对因治疗,并根据感冒体征对症治疗。如果是一般的伤风感冒,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大青叶合剂、双黄连、银黄冲剂、病毒灵(吗啉胍)、板蓝根冲剂、金刚烷胺、抗病毒口服液、抗感解毒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一般呼吸道感染常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可以使用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阿莫仙),头孢氨苄颗粒剂作为青霉素的代用品,由于不需作过敏皮试,口服方便,肠道吸收好,副反应发生率低,常用于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常用红霉素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对各种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2 咳嗽

首先要弄清情况,如有无痰液、痰量多少、黏不黏。更重要的还要查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合理使用止咳药与化痰药。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儿童呼吸道较窄,发炎时黏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时应多使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因为使用镇咳药后不利于痰液排出,可能会加重感染。因此,对于小儿咳嗽,只要不是过于频繁、剧烈的咳嗽,切莫盲目止咳,过早使用止咳药。

2.3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生于呼吸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如果没有继发或并发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即使是重度哮喘患儿,只要不发热、没有肺炎,也不应使用抗生素。以抗哮喘性炎症药物为主,辅以支气管舒张药物及抗过敏药物,可控制95%以上患儿的症状。吸入激素疗法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这种治疗是无害和安全的,因为吸入的激素只是作用于气道局部,并且激素的吸入量比口服或静脉注射的用量要少得多。

2.4 发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发热可能由于感冒、扁桃体发炎、麻疹、肺炎、脑膜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多种病因引起。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滥用退热药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且退热药副作用大,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如安乃近、氨基比林、布洛芬等,中药新血丹、紫血丹等降温都不错。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5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维生素A、D缺乏,钙、铁、锌缺乏较常见。应经检验查明缺乏类型及原因,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补充,切不可不经诊断滥补。

2.6 胃肠道疾病

呕吐、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消化道感染常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可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如西力欣等。

2.7 皮肤疾病

常见的有皮炎、湿疹、药疹等。应查明原因,切断过敏源,并给以外用膏剂治疗,必要时适当口服脱敏药。如非甾类乳膏治疗小儿湿疹;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两岁以上室内或室外儿童过敏患者。因儿童角质层薄,药物吸收好,儿童在使用外用药时应避免大面积大剂量长期使用。

3 滥用药物及不良后果

擅自滥用药物及一些错误服药方法常会使药效降低或药物过量,造成儿童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滥用补药会使孩子出现肥胖或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终身残疾。

3.1 滥用抗生素现象最为常见,造成的后果也较严重

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如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18岁以下儿童用喹诺酮类药容易造成蓄积而损害肾功能,也可影响软骨发育引起关节病变,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强力霉素可影响小儿骨骼正常生长,且易沉淀在牙组织中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

新生儿应用红霉素会增高肥厚性胃幽门狭窄的发病率;小儿大剂量用磺胺药易致中毒或消化道出血,即使严格掌握剂量也可产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眩晕,较为敏感的小儿还会诱发药物疹、药物热及腹痛,严重者可出现过敏及呼吸困难,同时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较低,特别是在酸性尿液中能生成一种溶解度更低的物质结晶析出,而出现尿液有结晶、排尿困难以及血尿。研究还表明:该药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B族,使小儿出现食欲不振、口角炎、神经炎等;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抗生素滥用引起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且较难用药物控制。

3.2 随意加大药量 药物剂量越大对人体毒性也越大,如有些退烧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意增加退烧药量引起儿童虚脱、休克。

3.3 儿童使用成人药物

首先剂量难以把握,有些非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家长无法计算准确用药量而影响药效。更重要的是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并非成人剂量适当减少即可,有的药就属于禁用和慎用之列,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未建立,药物代谢产生不良反应,重者可致残甚至丧命。如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用于成人治疗感冒发烧,3岁以内小儿禁止服用,因其对小儿的肝肾脏有害。另外成人剂型一般不适合儿童服用。

3.4 随意改变药物剂型

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液,给患儿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3.5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许多药物中常含有相同成分,

常会造成某种药物成分超量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常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3.6 滥补营养品

服用钙剂过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甚者给予大量营养滋补品,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不加限制地使用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

3.7 滥服中草药

相对西药而言中草药安全性大些,但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据国内医药期刊报告,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甙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兴奋失眠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