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炮制技术相关论文

2017-05-26

随着当今中药炮制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通过复方的药理或化学研究对中药材的炮制原理相关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讨中药炮制技术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探讨中药炮制技术相关论文篇一

《 中药炮制技术探析 》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药饮片的炮制理论与方法。为了统一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随着饮片规范化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开展,许多内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某些药物的炮制机理不明;成分和药理作用结合不紧密;炮制工艺难以做到客观可控;炮制设备的落后;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制定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整个饮片行业的 发展 ,阻碍着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建立。

主题词: 中药炮制 技术

中图分类号:R283

为了统一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高整个饮片行业的水平, 国家从2005年开始着手整顿饮片标准,把饮片规范化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先后开展了“川芎”等3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百合”等5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等项目,并提出20080101前未通过GMP认证的饮片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随着饮片规范化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开展,许多内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某些药物的炮制机理不明;成分和药理作用结合不紧密;炮制工艺难以做到客观可控;炮制设备的落后;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制定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整个饮片行业的 发展 ,阻碍着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建立。笔者有幸参加了“30”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这一课题中的大蓟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工作,在实验过程中也屡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因此想围绕中药炮制研究思路和方法这一主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中药炮制机理

中药炮制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它的知识面广、涵盖内容多,与许多学科如中药化学、药 理学 、分析化学、制药工程、临床诊断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炮制同时也是一门传统与 现代 相结合的学科。现代仪器和科研方法与炮制技术已紧密结合,目前有关中药炮制方方面面的研究报道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笔者以为目前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炮制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或者说炮制的机理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这里的机理研究是指针对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研究,并以此来验证和丰富炮制的原理,而应用研究则偏指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从根本上来看,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份不清楚,药理作用不明,炮制工艺将无从筛选,质量控制也难以实现。因此,重视炮制机理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药物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研究

药物炮制前后其成分都会有相应的量变或质变,比如说某种成份的减少或增多,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水解、异构化、氧化、置换、分解、缩合等反应,辅料的加入对药物的成分造成的影响等等。类似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有:不同炮制工艺对何首乌中成分含量的影响,炉甘石炮制机理分析,茜草饮片炒炭前后大叶茜草素含量比较,大蓟炮制前后TCL和HPLC的变化。可以对生品和炮制品进行成分对比分析,观察其炮制前后成分发生的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结合药理实验对其变化的成分进行研究,或者提取不同部份或单体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验证或丰富炮制机理。

2 、 重视复方中药物炮制机理的研究

复方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用药方式,而许多中药须经炮制过后方能入药则又是不少复方所强调的,因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中药正是通过炮制才能突显药物之所长,从而在药方中施展其个性,达到合用之效。因此炮制也就与中医临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笔者以为可以尝试以临床疗效为设计的出发点,寻找建立"证"的模型,结合中药复方,从化学和药理两个角度来展开针对药物炮制的机理研究。

二、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

目前,《 中国 药典》只收载了部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各省市也有自己本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即使一省之内,同一种药材也有多种炮制方法,例如大黄,生大黄攻下,酒大黄清上焦实热,熟大黄缓泻,炒炭大黄收敛止血。长久以来,饮片的生产和管理都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状态下,标准的缺失致使现有的饮片市场良莠不齐、质量低下,成为中药三大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在对药材源头进行规范化种植的同时,也对整个饮片行业进行规范和整顿,借此来规范饮片炮制工艺,完善饮片质量标准,推进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实施,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整个中药现代化的进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层出不穷,有针对炮制净制、切制方面的,如不同切制条件对大黄饮片中蒽醌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天麻饮片切制中“浸润”的探索、黄柏饮片切制工艺研究等,有针对炮制工艺进行筛选的,如正交设计法优选吴茱萸炮制工艺研究、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蜜麻黄的炮制工艺、关白附新工艺最佳技术参数优选等,有对炮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的如:色谱指纹图谱在制南星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应用、FT-IR光谱法对酒炖熟地黄炮制工艺过程的监控研等,还有针对炮制辅料进行专项研究的,如中药炮制用酒的研究、姜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等。这些研究都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饮片标准,为进一步制定全国性的《中药炮制规范》《中药炮制辅料质量标准》以及饮片的包装、生产质量管理等技术法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三、 炮制技术研究

炮制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走向生产,服务企业,饮片生产企业要在2008年达到认证合格,就必须对现有的生产条件进行整改,笔者以为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突破。

1 、炮制过程中的几种火候控制文火、中火和武火等具体在生产上以什么来指示,怎么体现,能否做到稳定和重现。

2 、 炮制生产设备亟待研制和创新饮片 企业 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现有设备改造、鼓励本土创新,尽量吸收其它专业人员融入到炮制生产设备的研制创新之中,尽快研制一批先进实用的,能够解决炮制中一些关键技术的设备,从而改进饮片生产企业作坊式的面貌,尽快与其他行业接轨,从根本上提高饮片行业的整体水平。

3、 炮制从业人员的管理企业应加强炮制从业人员的稳定和 发展 ,以避免人才流失,加强专业培训,技能考核以及进行后期 教育 ,不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重视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鼓励科研创新等,不断给企业的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中药饮片炮制亟待研究的方面有许多,笔者以为:机理研究为标准完善和企业生产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企业生产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为饮片企业带来新的局面,从而突破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瓶颈,保证饮片批准文号制度建立的逐层深入,进而推动整个中药 现代 化的进程。

探讨中药炮制技术相关论文篇二

《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经炮制后往往引起成分中质和量的变化,药理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经过炮制后更适合临床需要。

1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药的性能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经过炮制来调整药性,中医运用中药基本上都是炮制后的饮片配方。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因而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疗疾病常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力求符合疾病的实际治疗要求。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①相反为制,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②相资为制,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③相畏为制,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之毒,故用生姜炮制半夏、南星;④相恶为制,如麸炒炽枳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等等。由上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2 中药炮制的分类

《中国药典》将中药炮制方法归为3类:净制、切制、炮灸三大类。净制包括挑拣、筛选、淘洗,除去非药用部分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切片、粉碎等;炮灸包括炒、灸、煅、蒸、煮、制霜、发芽、发酵等。

2.1 净制与临床疗效 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如巴戟天的木心是非药用部分,且占比例较大;地骨皮、五加皮、海桐皮等如不把非药用部分去干净,就会造成剂量不准,而影响疗效;麻黄茎发汗而麻黄根止汗,作用相反,必须分开使用,以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

2.2 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的水处理时间和吸水量非常重要,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会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且不利于干燥,如果干燥不及时,就会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若饮片厚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会出现易溶、难溶、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只有切片厚薄适宜,煎煮时间得当,才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保证中药疗效。

2.3 炮灸与临床疗效 采用炒法处理可从多种途径改变药效。许多中药经过炮制可以产生不同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谷芽等;白术生品虽能补脾益气,但其性壅滞,服后易致腹胀,炒焦后不仅能健脾运气,且无壅滞之弊,又能开胃进食;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栀子炒后可缓和其苦寒之性,以免伤脾阳;麸炒僵蚕,可矫其臭味,利于服用;荆芥生用发汗解表,炒炭则能止血;干姜性燥,作用较猛,炮姜作用缓和,辛燥之性较干姜弱,姜炭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血余通常不入药,但煅炭后则为有效的止血药。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疗效。中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符合治疗要求。如苦寒药通过酒制即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活血药酒制后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滋腻药物易影响胃的运化,酒能宣行药势,减弱粘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活血药醋制后能使作用缓和而较持久,提高疗效;温肾药以盐制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增强其补肾作用。姜制可增强药物化痰止呕作用;蜜制能增强止咳或补气作用,紫菀生用虽化痰作用较强,但能泻肺气,若肺气不足的患者,服用后有的可出现小便失禁,尤其是小儿,用蜜灸后可纠此弊,并增强润肺止咳之功。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

3 炮制原则

陈嘉谟在《本草蒙签》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为了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有效,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使炮制理论和技术更趋完善,如磁石古代文献记载“火煅醋淬”,但在何种条件下炮制,其有效成分Fe��2+�溶出最高令人难以掌握,经研究证实,660℃煅20 min,醋淬一次为最佳炮制条件。肉豆蔻挥发油中存有毒成分黄樟醚,有致癌性和基因毒作用,蒸制、面炒和麸煨均可使黄樟醚含量降低,并以麸煨效果最佳[1]。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马钱子的主要成分,炮制后土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异士的宁和异马钱子碱等开环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被转化的这些生物碱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砂烫法以230℃~240℃和3~4 min为最佳炮制温度和时间[2]。斑蝥中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110℃,米炒时锅温为128℃,正适合斑蝥素升华,又不至于

温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当斑蝥与糯米同炒时,斑蝥均匀受热,使斑 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毒性减弱;其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炮制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地指示炮制程度,说明用米炒的方法制炮斑蝥是科学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白芥子药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不得低于0.5%,白芥子临床内服常以炒黄炮制,认为炮制后缓和药性,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白芥子炮制后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均降低,但均达药典规定的0.5%标准,且以微炒品含量降低较小,这与古代白芥子均要求“微炒”的方法相一致,白芥子临床生品常外用,炒制后入汤剂这种用法是有科学道理的[3]等,传统中药炮制与现代科学技术接合,之更符合临床用药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是祖国传统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炮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鑫,杨秀伟.不同炮制品肉豆�挥发油成分的GC-Mc分析.中国中药杂志, 2007:1669.

[2] 叶定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炮制学,2000:131.

[3] 张振凌,杨海玲,张本山,等.炮制对白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及煎出量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7:2067.

有关探讨中药炮制技术相关论文推荐:

1.探讨中药制药论文

2.中药炮制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

3.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4.浅谈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浅议现代生物技术与药学发展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