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抑郁症患者沟通
抑郁的心情我们都会有,但是如果长时间的抑郁,就会导致抑郁症的出现。如今抑郁症的患者有很多,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来说,除了要帮助患者积极的治疗疾病,还应该学会和患者进行沟通。下面小编整理了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技巧: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正确方式
做到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要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和体会患者的情感和思维。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痛苦缺乏认识,总认为抑郁症患者是“没事找事”,无病呻吟。其实不然,抑郁症患者的心境是最痛苦的,这种痛苦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与抑郁症患者沟通,首先要让患者知道你理解他的处境,并会和他一起努力,渡过难关。这样才能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倾听。
在与抑郁症患者交流时,对于患者的述说与回答,要认真地、有兴趣地倾听,并适当表示理解,且要不带任何偏见,不做价值批判。对患者所说的内容不要显出惊讶、厌恶等神态,让患者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给予适当肯定。
可以选择抑郁症患者最感兴趣、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患者的言语、行为的积极面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回忆以往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帮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引导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选择适当的环境
病情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可在亲友的鼓励和陪同下参加愉快轻松的活动,不要让患者出席人数很多或很重要的活动,因为他们不会因此变得开朗起来。相反,可能由于患者在这样的场合中部能能应对自如,而让他们对交际和沟通产生恐惧心理。
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技巧: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的六大禁忌
1. “比起其他人你够幸福了,啥都不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大多出自朋友之口,也许他们希望患者能知足常乐,但这种劝慰效果欠佳。
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感受也各异,因此,大多数人很难真正理解对方所经历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意味什么!经过严格训练和富有经验的职业咨询师或治疗师,虽有义务,有责任,并运用包括倾听,共情等多种技巧来帮助患者,试图感同身受,但依然有差距。普通人群就更难以理解抑郁症患者所经历的那种暗无天日般的悲惨境遇。此时,患者既没精力也毫无兴趣去关注别人,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注在自己丧失的部分,并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之中。
2. “就这点事有啥好痛苦的,我经历过更糟糕的事也都挺过来了!”
不同的人,在问题或者疾病来临时,由于认知水平,归因策略和应对模式上的不同,对事情的思考和行动也大不相同。
尽管朋友希望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现在的良好状态,借此鼓励患者,但成效不佳,反而有可能导致患者加深对自己的不满,更觉得自己不够好,显示出更多自卑和绝望的情绪。
3. “你再这样下去,我都快抑郁了!”
这话常出自那些陪护在患者身边最亲近的人。有证据表明,情绪也会“传染”,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在长期陪伴和料理过程中,精神疲惫,心理压力沉重,易造成情绪消沉,心情低落。
家属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况,还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如出现身心不适,需及时问诊,而不是将情绪和怨气发泄到患者身上,这可能加重其内疚感,不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家人是患者最大的支持系统,健康的身心则是照料患者的最大保证。
此刻,身旁的朋友只需尝试着询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4. “人们说有才华的人,才得抑郁症,你该感到高兴!”
说这话的朋友,本意希望幽默一下,鼓励患者振奋情绪,开心起来。历史上的确有众多罹患抑郁症的天才或枭雄,如林肯、丘吉尔、梵高、舒曼、柴可夫斯基、海明威等,可列出一长串名单。
但身陷抑郁泥潭的人,几乎丧失了幽默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很糟糕,根本不配用“有才华,有能力”来评价,他们自认为连这种疾病都难以摆脱和恢复,也就无从证明他是有能力的人,这也满足了“自己是无能的!”的预言。抑郁症患者面对病情,更多感受到的是不知所措和无能为力。
5. “真够矫情的,说到底,你就是太自私了!”
这种指责的话语多来自于亲属。形成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有遗传方面的,也有急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尽管有研究者发现个体的人格及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可能为抑郁症内源性因素提供了特征上的支持,但现有研究还未做出更明确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人格或性格上的指责和攻击,尤其是患者此刻已处于低自尊的状态中,对他人的态度表现得很敏感。
也许他们正试图努力改变,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他而言却意义重大,因此,任何鼓励比指责更重要,尤其是来自于最亲密关系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患者常难以表达对其感激之情,这种感受却已深埋于心。
6. “这么好的天,别待在家里,出门走走跑跑就会好起来的!”
抑郁症可引发躯体不适,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疼痛等,在药物作用下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反应。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紊乱时有发生。身体不适及体力下降,导致行动缓慢和运动能力下降,患者对过去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也索然无味,即使他曾是运动健将,也不愿迈开脚步,离开家门。
研究表明,运动的确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情绪缓解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很多心因性抑郁症,除药物治疗外,需要心理治疗(包括谈话治疗)等多种手段相配合才会产生最佳效果,运动只是一种手段,且需遵医嘱,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