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图书管理
导语: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各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图书馆组织要素除馆藏、文献、图书管理员、资金、设备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用户以及与图书馆活动发生联系的各职能部门。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几条有效途径。
创新高校图书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起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所谓图书管理,就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
一、高校图书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伴随着自身管理的进步,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处理、存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面临着一系列内外环境的制约和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是处于集中式管理和多元等级结构。各校的图书馆基本由各自的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人事、经费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对象也只限于本校,尚未形成统一的最高层次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部门。因而,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的分散状态。无论规模大小都各自热衷于追求本校的“小而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各馆间还未进行统一的分工协调,在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更是缺乏统一组织和标准。因而规范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难以快速进行。
2.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自古以来,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搜集、储存和传播文献信息。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图书管理的这些最基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综合运用,将人类社会快速推进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等传统的文献信息生产与流通机构管理使文献信息的垄断地位日益受到冲击,这是文献信息走向平民化的表现,是图书管理大众化的表现,是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图书管理要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图书管理的职能,优化图书管理的职能。
3.组织结构生硬僵化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各组织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分割式的方法管理业务。由于结构单一、沟通较差,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反映迟缓。因此,必须对文献为基础的层次结构进行重组,从功能上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时代竞争需要。
4.管理激励机制缺乏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靠“吃皇粮”维持日常的运转,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人事管理中,实行的是终生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馆员是统一分配,一经录用无论优劣,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和业务知识,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缺乏敬业和创新精神。
二、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必要性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工作,以人为中心,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过程。而管理创新则是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内容所进行的整体或细节的改进与提高的创新活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及其创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管理创新意味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信息环境,不仅只是计划、组织和指挥,而更要协调馆员与读者、馆员与设备、部门与部门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重组各种资源和结构,进一步激发馆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图书馆事业的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管理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管理创新是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途径
1.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能否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应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管理思想必须实现以下转变。首先,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资源建设问题,把资源建设建立在合作和共建的基础之上。各个图书馆在分工的基础上,应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在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上创新。图书馆必须转变发展观,树立竞争与协作的思路,克服传统图书馆独立、封闭的办馆模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建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再次,在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认识上创新。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有新的活力。
2.高校图书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创新制度资源。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入手,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科学制定、合理配置制度资源,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学科建设创新
现在各高校比较注重学科建设,一所大学的重点学科的多少和水平高低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学校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校均有自己办学的历史和特点,学科建设也千差万别,重点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即使是综合性的重点大学,也不能将所有学科均等建设,往往会选择部分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很多情况下,学科建设注重于实验设备、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项目的支撑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了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建设。
在学校的一些重点学科或重点项目的立项、评估过程中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主要选择部分素质较高的馆员为特定学科专业服务人员――重点学科馆员,学科馆员除了关注和从事一般的图书管理工作外,对特定学科的文献情报资料加以特别关注,并向院系专家联系人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学习与交流。学科馆员充分利用图书管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跟踪学科动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科组,为学科建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4.图书管理人员管理创新
对图书馆人员的管理要做好:一是做好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规划必须围绕业务建设进行,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可以带动图书馆整个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二是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解决“管”和“理”两个方面的问题。“管”是指怎样对馆员进行激励、协调、督察和控制;“理”是设法对馆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馆员的素质,加速馆员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应根据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知人善任”,这样才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积极进取,取得较大成绩的,给予荣誉或经济上的奖励。
管理创新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多样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开创多元化的服务的新模式,使公共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