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职能
导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首先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职能
●注重改善民生 拓展政府自身服务的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自主创业。
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更多精力用于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搜索
●培育民间组织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运作的合力
一是实行政社分开,逐步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民间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注重其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沟通渠道 激发公众参与建设的激情
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应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增强各项社会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度,完善群众办事的便民通道和服务体系,形成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高效运转系统,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第一, 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二,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职能
第一,要开展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研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怎样进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党、全国取得共识。
第二,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一定要从组织上落实。建国60年来,进行的各项建设,有一条基本经验,凡是中央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一定要在组织上落实,要有组织保证。要有组织、有机构、有得力的干部去贯彻执行,才能实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可以有很多例证。
第三,搞好社会建设与管理,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总结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包揽了经济事务,也包揽了社会事务,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形成了短缺经济。后30年实行改革开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事务管得少了,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进行社会建设,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放手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去做,政府进行宏观统筹和协调,社会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四,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要有相当的投入。进行社会建设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投入。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和部门削减必要的社会建设的开支,把绝大部分的财力都投到经济建设上,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建设的投入,情况已有好转。但因为过去欠账太多,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协调的格局还未改变,而且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有钱还是习惯于往经济建设方面投。例如都说教育重要,但至今还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要达到占GDP4%的目标。我们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要建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往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偏重经济指标,主要抓GDP,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当前,在上述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研讨,要建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指标。一方面,可以作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是考核成绩的指标。这样不仅使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更加全面性、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等经济指标的倾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六,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社会工作会议,可以在每年的经济建设工作会议前后,也召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或两个会合并召开,更名为经济、社会工作会议。二是社会建设从总体布局中排位第四改为排位第二。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职能
(一)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着力点之一,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创造依规依法有序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商业欺诈活动,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使各行各业有序发展。同时要尊重和保护自主创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使自主创新的成果不被他人侵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使广大社会成员依规依法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利、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政府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最低工资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努力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与此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工作,切实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必须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在维护社会稳定问题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今,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网站已正式开通,这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行使对政府管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进一步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完善应急机制,着力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
(四)注重生态建设,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环境受到污染和生态受到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应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实际情况看,抓生态环境建设,政府部门应注意从具体事情做起。对各类危及生态的具体问题,如空气、水污染等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安危,只有坚持不懈地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