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人励志事迹故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名人故事事迹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那么国外名人励志事迹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国外名人励志事迹故事:罗素看萧伯纳
作者:沈东子
韦伯夫妇是19世纪英国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费边社的组建者。这对夫妇求才若渴,自家庄园里经常宾客满座,大有当年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的豪情。宾客多半是年轻人,其中一个是萧伯纳。萧伯纳那年27岁,读了一肚子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可有一件事老是做不好,就是骑自行车。那年头骑车是件时髦事,但不知为什么,每次遇到拐弯,他都会摔下来,若是有点坡度,更麻烦,他会摔个人车分离。不过萧伯纳有一招,无论怎么摔,都摔不倒他,不但人无碍,车子也没事。他死要面子,因此每次骑车摔跤,他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似乎是故意摔的,摔摔才潇洒。
韦伯庄园的客人中,还有另一个英国年轻人,这人日后的声望也不比萧伯纳低,他就是伯特兰·罗素,那年23岁。罗素思维严谨,各种生活技能训练有素,骑自行车更是小菜一碟,车技可与赛车手媲美。人家还有理论呢,在《心的分析》一书中,他以骑自行车为例,说明本能与习惯的区别:“吃东西是动物的本能,但骑车不是,需要通过学习去掌握必要动作,直到这动作娴熟得如同本能一般。”
1895年9月的一天,天气晴朗,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未来名满全球的幽默大师,一个是注定要流芳百世的思想贤哲,结伴骑车出游,准备穿行威尔士的山川大地。罗素靠着娴熟的“必要动作”,一马当先,不一会儿就将萧伯纳甩得老远。到一个十字路口他停下来,仔细阅读路牌上的说明文字,想看看走哪条路更合适。这时候,萧伯纳气喘吁吁地赶上来了,因为要拐弯,他管不住自己的车,一下就把罗素连人带车撞翻。萧伯纳像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拍拍车子,跨上车,一分歉意也没有,准备继续前进。
可是罗素没法前进了,他虽没伤着,但裤子被刮破了,自行车也被撞坏了,只得扛着破车坐火车返回。萧伯纳见状,也只好怏怏而回。那时火车本来就慢,还得等车,这回萧伯纳可算跑在前面了,他早早赶回了韦伯庄园,还对人笑话罗素的破裤子。原来车技好的,还跑不过车技差的,正应了那个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罗素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萧伯纳太以自我为中心,从此对萧伯纳敬而远之。后来在与旁人说到萧伯纳时,罗素还说了另一件亲眼看见的事情。
一次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也非等闲之辈,是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欢宴,萧伯纳坐在柏格森旁边,一个劲地跟柏格森讲解柏格森哲学,根本不容柏格森插言。柏格森后来实在耐不住了,对萧伯纳说:“哦,不,不是这样的,我的哲学不是这样的。”萧伯纳满不在乎地回应:“伙计,对你的哲学,我了解的比你多。”柏格森当时紧握拳头,真想一拳砸向萧伯纳,但最后还是涨红了脸,起身走开了,而萧伯纳不管不顾,继续滔滔不绝往下讲。罗素说:“常人都说萧伯纳为人坦率,我不这么认为,他只是自以为是而已。”
国外名人励志事迹故事:寂静会滋养我们的灵魂
作者:高峰
为了寻求自然的寂静,一个叫戈登·汉普顿的美国人,读研究生时辍了学,走遍全世界,记录大自然的美妙声音。30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小伙子成了六旬老者,也早已是世界知名的环保人士。
自然界的美妙声音
曾有人好奇地问汉普顿:“什么是自然的寂静?”他是这样回答的:“自然的寂静是只留下大自然以其最自然的方式发出的声音。是昆虫拍打翅膀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中飞行的柔和曲调,是清晨喜鹊和蝉令人惊讶的大合唱,是大雨在茂密枝叶上震撼人心的演奏,也是清风拂过脖颈的柔和细语。”
在大学,汉普顿主修植物学,后来又开始读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一有时间,他就跑到户外观察并研究各种植物。有一次,汉普顿开车从西雅图前往麦迪逊,天黑后他一时兴起,决定在路边的玉米地里过一夜,这样还能省下一晚上的住宿费。“我躺在那里,听蟋蟀的鸣叫和各种自然的声音。半夜时分,雷声响了起来,暴风雨也紧随其后,不过,我没躲回车里,虽然浑身湿透了,但我依旧躺在那里聆听风声、雨声、雷声……突然之间,一个问题击中了我:我已经27岁了,为什么从没注意到自然界的声音这么美妙呢?”
“听风者”的生活
这次经历改变了汉普顿的人生轨迹。他索性辍学,开始全身心地记录自然界的声音。
除了记录大自然的声音,汉普顿还与旅途中邂逅的人交流对寂静的认识,并将对话记录下来。他还拜会当地官员,呼吁他们关注噪声污染问题。
作为一个辍学学生,他不得不骑自行车当快递员拼命赚钱,赚够一次路费后,他就再次上路。
1992年,汉普顿执导的纪录片《消失的黎明大合唱》获得艾美奖“杰出个人成就奖”,他所做的工作才开始被世人注意。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的媒体以及机构,如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等,都找上门来,请他提供原始声音素材。
寂静正在迅速消失
过去30多年里,汉普顿曾多次环游世界,记录了除南极以外各地的声音。1983年,汉普顿在华盛顿州找到了21个寂静的地方,它们不受噪声干扰的间歇可以达到15分钟以上,可是到2007年只剩下了3个。“设想一下,你要找一个地方,在那里你可以静坐20分钟,听不到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地方在美国不超过12个,欧洲则一个也没有。”根据汉普顿的调查,在美国荒郊野外和国家公园,白天没有噪声干扰的平均时间间隔已经缩短到5分钟以下。为此,他建立了网站,倡导大家享受寂静,保护声音生态环境。
在汉普顿看来,自然的寂静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与自然、与自己交流的途径。“寂静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
汉普顿很喜欢引用西雅图一位老酋长的话,150多年前,这位酋长在写给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的信中说:“如果在夜晚听不到夜莺优美的叫声或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国外名人励志事迹故事:一生只画一个女人
作者:章凤珍
莫奈这一生只画过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前妻卡米尔。那段艰难相守的日子,莫奈不厌其烦地画着卡米尔,后来卡米尔不幸盛年病逝,莫奈转而痴迷于没有人物的大自然。虽然莫奈的画作中也曾出现过后来的妻子爱丽丝和女儿们的身影,但人物的脸部十分模糊,给人感觉,似乎那飘动的仍然是卡米尔的身影。莫奈晚年一直不厌其烦地画着睡莲,静谧、虚幻而凄美,其实这何尝不是卡米尔的化身呢。一个女人的骄傲不在于拥有多少爱慕者,而在于是否有一个男人终其一生弱水三千却只取她一瓢。卡米尔无疑是令人艳羡的。
那么,卡米尔究竟有多大的能耐让莫奈如此着迷呢?莫奈如此思念她,却为何要续弦呢?
不被看好的爱情
1865年,莫奈25岁,卡米尔18岁,因为《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作,他们在塞纳河边相遇了。那时卡米尔是他的模特,画中与其说有多位女子,不如说就卡米尔一人,数位女子五官、身材并无多大区分度。画中的卡米尔是如此温婉娴静,难怪莫奈会如此着迷。尽管莫奈也不过是杂货商出身,身份不见得有多高贵,但他的家人并不接受这位模特儿。他的父亲为了表示反对,一度切断了莫奈的经济来源,但现实的艰难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夭折。
事实上,《草地上的午餐》并没有真正完成,然而也正因这幅巨作迟迟未完成,为了赶上年度官方沙龙展,莫奈竟然用短短四天完成了《绿衣女子》,并且意外地受到好评。相比过去以贵族男女为主角的画作,莫奈的这幅画与众不同:卡米尔不是贵族,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子,站在一个角落里,穿着一件平常的衣服,随意摆着一个动作,这在当时实在是很具有突破性了。
现实总爱跟人开玩笑,《绿衣女子》的无心插柳却成荫了,而莫奈大受鼓舞后费尽心力创作的大型油画《花园中的女人》没有被官方沙龙接纳。经济窘迫、事业受挫的双重夹击下,莫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善解人意的卡米尔并没有因此而抛弃莫奈,相反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她总是默默地在身旁支持他,充当他的模特。卡米尔甚至在莫奈连最起码的名分都没法给她的情况下,为他生了孩子。1867年,莫奈的大儿子出生了。
有情人喜结良缘
他们的爱情终于感动了莫奈的家人。1870年,莫奈30岁,卡米尔23岁,孩子3岁,他们终于结婚了,并且在海滨城市特鲁维尔度过了浪漫的蜜月。说到特鲁维尔,正是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笔下多次描写的那个地方,她曾说:“我一离开特鲁维尔,就有阳光亡失之感……”蜜月期该是卡米尔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暂时逃离了生活的繁杂琐碎,而在这短暂的时光里,莫奈也一直在画着卡米尔。
婚后,他们搬到了巴黎近郊一个叫阿尔让特伊的地方。那时候,莫奈的事业还处于不被认可的状态,生活困顿,特别是有了孩子后,柴米油盐成了不可回避的现实。不过那些艰难的日子并不妨碍卡米尔满心欢喜,真爱、阳光、草地、花香,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都是免费的,不是吗?人生之花如此芬芳,又有谁会想到几年后,她的生命会这样匆匆地凋零呢?
1877年,卡米尔第二次怀孕,那年她30岁。怀孕期间,她身体越发不好,特别是生下孩子后,家里开销越来越大。更加不幸的是这一年莫奈的赞助商彻底破产了,而且还抛家弃子,至此消失了踪影。在这种艰难情况下,莫奈还主动担起了赞助商妻子爱丽丝及其6个孩子的庇护责任,生活的困窘可想而知。
迫于生计,莫奈不得不辗转到巴黎工作。他曾在给作家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卡米尔本来身体就羸弱,加上长年的劳累,又因没有钱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疗,健康每况愈下,只能卧病在床。
芳华玉殒
《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据说是莫奈用十年时间完成的,他十分珍爱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身边。从这幅画中可以隐约捕捉到卡米尔的生活气息。
画中,戴着红围巾的卡米尔从门外匆匆经过,怕是赶着操持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吧,而门内专注作画的莫奈让她忍不住投来一瞥,分明是怜爱的眼神,然而岁月的艰难也在她眼中铭刻上些许疲惫。也许此时的莫奈刚好抬起头,彼此目光交汇,他被这一瞥深深吸引。然而或许是迟迟没有找到让这个瞬间定格的方式,画作就这样一直搁着。
这幅画作最终完成于1878年,彼时卡米尔身患重病,生命岌岌可危。是的,画中是雪景映衬下的那一抹红,莫奈用这样的色彩基调,大概是希望卡米尔的生命能像熊熊烈火持续燃烧下去吧。
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为爱而生、因爱所累的卡米尔,她的生命之火日渐微弱了。守护病中妻子的莫奈极力想留住妻子,于是忍着极大的悲伤为她画了《临终的卡米尔》。他后来回忆说:“在卡米尔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对那已无表情的年轻面孔仔细端详,观察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色彩变化的迹象,看到的是蓝色、黄色和灰色的细微变化。于是萌生出一个念头,要为即将离开我的爱人画最后一幅画。”
1879年9月5日,卡米尔终因病不治身亡,年仅32岁。这位一生无怨无悔支持莫奈的女子,生前不曾拥有一件首饰。入殓时,莫奈将一枚刚刚从典当行中赎回的奖章挂在她的脖颈上,作为最终的安慰。
睡莲中的卡米尔
卡米尔病逝后,赞助商的妻子爱丽丝主动担起照顾莫奈和他两个孩子的责任。1883年,莫奈43岁,他们搬到塞纳河边一个叫吉维尼的小镇上,至此再也没有搬离。从此莫奈的画作中鲜有人物出现,有的是漫无边际的大自然。虽然莫奈和爱丽丝生活的时间比与卡米尔还长,不过莫奈并不爱画她,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花园里的爱丽丝》了,画中这样熟悉的身躯又让人忍不住想起卡米尔。直到1892年,莫奈52岁时才与爱丽丝结婚。如果说莫奈与卡米尔的结合是出于爱情,那么他与爱丽丝的结合更多是出于责任,还有一种考虑可能就是婚姻是最经济的生活方式,毕竟那时候莫奈还没有出名,经济并不宽裕。
1890年,莫奈开始专注而且持续地以睡莲为主题进行创作。1911年爱丽丝去世,3年后,年仅37岁的莫奈的大儿子也不幸去世,此时莫奈的视力急剧下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莫奈到此时才算是成功画家,作品开始被国家收藏,他才有钱建了大型画室。莫奈开始画大型的睡莲壁画,直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为止。莫奈享年86岁。
或许暗香浮动的睡莲,就是无数次在莫奈梦中出现的卡米尔,卡米尔并没有离开,她一直活在莫奈的心里,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