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千像寺导游词3篇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的盘山园陵东,属乾隆行宫“静寄山庄”。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天津千像寺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天津千像寺导游词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的盘山园陵东,属乾隆行宫“静寄山庄”。为行宫外八景之一,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遗址、辽代《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叫“佑唐寺”,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唐末毁於兵火。辽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库厨。佛殿分三层,前殿供弥勒佛;中殿供南海圣佛;後殿为清代所建藏经阁,供玄奘法师像,像两旁有六个红木巨箱,内装经卷。藏经阁两边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乾隆十年奉敕重修,正殿悬乾隆书额“雨花福地”。
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三百馀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宽0.4-o.49米,佛座高1.3米,莲座宽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两大类,有的三四尊一组,有的一尊独占一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头戴宝冠,褒衣博带,背托佛光,脚踩仰俯莲花,浅条流畅,颇具唐代艺术风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旆戟之奥区。”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
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干像寺後山崖上,有一巨大的圆石,屹然独立於另一岩石之上。人们用手推撼,石体微微晃动,名“摇动石”,为盘山八大怪石之一。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袁宏道的《游盘山》中均有记载。《游盘山》中写道:“摇动石者,两石相载,大於车轮。试单臂徐引,则左右动摇,若多人共牵则不复得试。”清诗人王瑛的《摇动石》写道:“顽石若有灵,所处亦良险;不必待生公,逢人头便点。”摇动石上,南有线刻佛像,东有“摇动石”等刻字。
摇动石旁有洞窟一处,名“契真洞”,洞口镌有篆书“无量寿佛”四个字。洞内有一尊浮雕坐佛,高约二米,为天津市内仅有的石窟佛像。
篇二:千像寺文化价值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像寺石刻造像群,位于蓟县盘山东麓官庄镇联合村北。千像寺石刻造像群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辽代佛教考古、民间传统线刻技法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盘山千像寺,又名祐唐寺,是唐辽时期蓟州盘山名庙之一,抗战期间毁于炮火,现存遗址。据明《盘山祐唐寺创建讲堂碑铭序》记载,自昔相传,一尊者从远方挈杖而至,忽见山岩下澄泉池旁有千僧洗钵,近观瞬而没。尊者在此建寺,并于山坡涧石上按所见刊刻千佛像。千像寺石刻佛像是迄今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辽代石刻佛像群。到目前为止,共发现石刻佛教造像535尊、浮雕造像1尊,遗迹5处。
造像集中分布在千像寺遗址四周较大的孤石或相对平整的崖壁上,皆为线刻,雕刻技法与风格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风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像中可以辨认出释迦牟尼佛、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造像分为立姿、坐姿、卧姿等,从佛像的发髻式样、五官特征和衣纹等可以推断,其刊刻的时间集中在辽代,且均为民间自发刊刻。在北坡山岩之下有一开凿的石洞,名为“无量寿洞”。洞深4米,高2.2米,宽1.5米。洞外首刊刻“无量寿佛”四字,洞内北壁有浮雕无量寿佛一尊,高1.98米,刻制年代不详。据专家介绍,此为天津地区仅存的石窟佛像。
文物部门加强对千像寺石刻佛像群的文物保护工作,对遗址周围四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多次“拉网式”调查,全面提取石刻佛像的本体资讯,测绘千分之一石刻佛像群平面图,对石刻佛像群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病害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正在制定保护规划。
篇三:千像寺历史价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旆戟之奥区。”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
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千像寺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去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专家曾对此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经过2个多月的考古清理和考古发掘工作,弄清了千像寺正殿和前殿及东、西配殿的始建与过程和相对年代,掌握了千像寺在明、清时期的平面布局和特点,出土了陶、铁、铜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百件,为恢复和研究千像寺的历史获得了一批珍贵的真实可靠的文字和实物资料。
千像寺遗址最新考古发现了金元时期的地层堆积和碑刻资料,在正殿等基址之下和殿址周围现地表约一米以下,普遍有一层黑灰土,出土了元钧瓷残片和金大定通宝。另发现残碑一通,碑上刻的捐资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姓名,如八代、阿木赤等,这通残碑的发现填补了千像寺金元时期无文字记载的空白。另外,考古还发现了年代约公元一千年左右的三次建筑遗迹及排水道一条。在千像寺入口处南侧,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钟鼓楼基址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