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理论思考

2017-06-13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丰富的情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造诣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史的散文名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理论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

项目和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

行为

预设生成或

参考答案

活动时间

设计理由、简录或反思

一、1.板题解题

2.检查预习,字词、作者、背景

1.导入: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革命主战场、日军投降时被日军在新加坡秘密杀害的著名现代作家是谁?板题、作者

2.指令:请生出示预习本,小组内四人之间互相检查,同时增补自己的内容。

3.巡查各生,激励、督促,请2生上讲台板书。

4.总结,明确:字词、背景、作者:

学生互检、交流、增补内容;2生上讲台板书字词、作者、背景

1.字词:混沌(húndùn)、柘(zhè)椽(chuán)着zhuó衣 蕊(ruǐ)

2.背景:1934年8月。7月避暑在杭州携妻儿到青岛住一月后到北平。

3.作者: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1896.12-1945.9。

4.课后“研练”三题。(此环节只看有无,不细究)

5分钟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习惯和抓手。

二、听读、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指令:生对字词、作者、背景已有一定了解,不再深入交流,现初读初步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师范读。

2.学生齐读,注意读慢些,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初步感知作者心灵的搏动和作品描述的美景。

1.听录音或听范读,进一步注音

2.学生齐读

18分钟

本文约2100字,朗诵速度220字/分钟,约需9-10分钟。

三、解读与品评(一)默读课文,整理“研练”三题中第一、二题预习。

(一)指令:1.默读课文,①完成表格,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②圈点勾画、品味3.4自然段描写中“五官开放”的句子,看其如何达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效果,并体会作者深沉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③从哪些句段中体察到“悲凉”,如何看待“悲凉”?

(二)巡查全班,选3生上台板书

(三)总结,明确:作者细致观察,抓住平常的特征性景物,描写中“五官开放”,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秋的欣赏、赞美和眷恋,“悲凉”中的历史沧桑感,个人的际遇的感伤、悲天悯人的情怀。

1.全体:生默读文,填表,交流,增补,形成每一个人较完整、较到位的书面答案。

2.典型:3生上台板书以上三题 各一题

1.一表见后

2.圈点勾画的词句:

听觉:“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视觉:“碧绿天色”、“一丝丝日光”、“牵牛花的蓝朵”

触觉:“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嗅觉:“气味也没有”

3、4段,落蕊铺得满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如何看待?

4.如何看待?①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感叹秋天,人类皆然。②作者乃饱学之士,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个人生活多坎坷,感慨更不同一般。③不只停留于单纯的悲哀,积极心态,也看到秋的收获,秋的美景,秋的深沉与幽远。

14分钟

是必做题,要求生咬文嚼字,既快又准寻找信息点,准确解读,不要望文生义,人云亦云。故求学生板书,其它人补充更正。

四、朗读3-11自然段,力求美读。

朗读3-12自然段,力求美读,力求身临其境,读出作者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物、人物的特点以及清、静、悲凉的情调,力求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生齐

美读

较好地处理节奏、语调、感情,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6分钟

五、布置作业

指令:

1.日记内容,写家乡的秋

2.完善“研练”第三题以备下节交流

抓住特征性景物,白描勾勒,有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有个人的主观感受。

3分钟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理论思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