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2017-01-05

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供大家欣赏。

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一)

当今应试教育散文的阅读质量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成绩和生存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但是阅读任何一篇文章,其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文章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方向

对所读散文进行大致浏览,主要阅读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心中有一个文章的概貌。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感情,还是讨论文艺问题;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论、追根溯源、辨明真伪。有了这一步,文章的内容方向便了然于胸,从而为深入理解文意奠定了基础。2007年浙江现代文阅读考题,乍一读,好像是游记,因为文章的开头说:“今春有路过故乡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但通览全篇,我们可以发现各段的一些词语,如第一段的“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角”,第二段的“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画,表达着不同的意境”,第三段的“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图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第四段“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技法都很不适用”构成了全篇的内容主体,由此可以初步确定,文章是谈艺术创作的。

二.从特征入手,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以上阅读所得信息,要确定所读散文属于那种类型。不同类型,其特点不同,考试中所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散文的形式繁多,内容庞杂,但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议论说理类几种。 叙事写人类散文的中心往往蕴含在所叙的事物中、所写的人物身上。所以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探明叙事、写人的目的,也就抓住了散文的主旨。如柯灵的散文《乡土情节》,作者写到中国人童年对故乡的依恋,青少年离乡背井闯世界,乃至百余年来离乡背井,漂洋过海的生活。这些都表达中国人的乡土之恋,歌颂乡土情结就是文章的主旨。

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写景状物,目的是由景由物及情,通过所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景是情的载体,即散文中写什么景物,景物如何安排,它们都受主观情感的支配。阅读这类散文,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即情与景的切合点)。如散文《一日的春光》,这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于“四月三十日的下午”和一位朋友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的情景。“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树较大,高出堂檐五、六尺”,“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了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放!”

作者通过春的“烂漫”“骄奢”“光艳”,联想到幼稚园放学的情境,进而表达了充满“快乐、活泼、力量、生命”的情感。

议论类散文的突出特征是形象化的议论,它的实质是说理,只不过语言形象,充满感情。既然是说理,就要表明观点。阅读这类文章,抓住首尾段,各段开头与结尾的句子,主旨是不难把握的。

三.从关键句入手,探明感情倾向

通过阅读散文并抓住关键句子,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以达到真正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那么,哪些句子是关键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用心去体验。

首先是文中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一般散文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必然会有它的特需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的,也就是用来点明文章中心。我们阅读时可以把这些句子划出来,读完全文再加以筛选。如《风景谈》。茅盾先生在延安亲眼见到了根据地的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于是用了六幅画面,把它们记叙、描写出来。在每幅画面叙述以后,他都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议论语句,这些句子很好地点明了文章主旨。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之门的钥匙。

总而言之,阅读散文并不难,只要从整体、特征、关键句等方面入手,也就抓住了散文的精髓。不论什么类型的散文,都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二)

大家知道散文的主旨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主旨在作品中始终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高考试卷中不管以何种能力来命题,是不可能和这个“灵魂”脱离关系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一道题目前,都必须认真地阅读语段,把握语段的主旨,然后才开始答题,这样才能统观全篇、高屋建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理解”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深入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

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一般散文、记叙文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而且这种句子往往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大家可千万轻视不得!我们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所以我们S、H版课本上都选了《风景谈》这篇文章,它是茅盾先生在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后回到重庆写的。茅盾先生在延安亲眼见到了根据地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于是他用六幅画面,把它们记叙、描写出来。在每一幅画面叙述以后,他都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了这样议论的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乃是伟大者尤其伟大者!”“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句子很好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在党领导下北方抗日军民的崇高、伟大。

这个方法可以广泛地用在对试卷中文章的阅读上。如99年上海卷考了一篇关于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见“附1”)。文章记叙了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理解。文章最后一节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你们看作者阐述的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主旨不是通过这些句子表露得十分明显了吗?掌握了主旨后,再做文中的各道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主旨比较隐曲的一篇了。学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常常忽视了文章最后的作者的落款: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这可是一句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啊!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的学生都应该知道: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量共产党员被杀,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情景,心中十分苦闷、忧愁。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很好地点明了这一点。所以他想在晚上到荷塘上去散心,排解郁闷之情。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当然这样朱先生可以暂时“喜悦”一下,但终究排解不了心头的阴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们也没有”。如果我们抓住刚才这句点明时代背景的关键语句再结合刚才的简单分析,那么作者在荷塘散步中所表现的“淡淡喜悦”以及终究逃脱不了现实的“淡淡的哀愁”的主旨不就清晰地突现出来了吗?

刚才提到的99年上海考卷中现代文第三个语段是讲述“生命”话题的。该文的第一句话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而第二小节第一句话又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第三小节第一句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大家看,如果我们抓住文章开头和每一小节起始句这些关键的语句,得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生命的内涵”还困难吗?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任务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例如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一段关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它通过一个“寿”字、一幅半脱落的对联、一堆不全的《康熙字典》等渲染了陈腐没落的气息,暗示了书房的主人是一个保守顽固,伪善冷酷的封建卫道士。而祥林嫂的后半生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封建礼教把祥林嫂摧残致死,这样一个主题就表现了出来。97年上海高考试卷中选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见“附2”)。其中第8小节详细地描绘了罗丹的工作室。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热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一篇文章,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是写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条贯穿文章的线索,找到文章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譬如大家都熟悉的法国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这篇小说就是把项链这个物件作为线索,从路瓦栽夫人因需参加舞会而要项链,到借项链,丢项链,最后还项链的过程,串连了整个故事。其间任务的语言、活动、性格、思想感情都在这个线索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体现了小说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讲求奢华的风尚,以及说明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对人造成的危害。前几年全国试卷中有一篇文章题为《木屐》(见“附3”)。尔后广泛地被选登在我们上海各级各类的考试试卷中。文章就是通过农村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木屐串联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发生在边远农村中的父子两代人的一个小故事。只要找到了这个线索,反映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这个农村和农民思想的牢牢束缚这个主题也就很好地可以领会了。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总是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和主旨密切有关的人、事物则要细致地刻画、详尽地描写、竭尽铺陈之能事,反之则可从略处理,一笔带过。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正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指向。所以抓住了详略处理,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有效途径。譬如《祝福》中鲁迅先生对以下两个情节是细致、详尽的刻画的:一是写她第二次嫁给山里人后,丈夫的伤寒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她到处逢人便反复地讲孩子阿毛的故事(现在我们还把喜欢唠叨反复讲一件事情的人称为祥林嫂即源于此)而人们也从同情、冷漠、厌恶到惟恐避之不及。二是写她听了柳妈的话捐门槛的整个过程以及之后仍遭四嫂大声呵斥不准他沾手祭祀的事。这两个事例是小说最详写的部分,因为这都是揭露的使祥林嫂致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封建礼教、迷信、冷漠的社会吃人!上面我所提到的茨威格的文章的《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中第9到12节是全文详写的部分,而当年高考试卷中第25题就要求写出这部分详写的三点作用。当然其中一点作用就是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当然把握散文的主旨还有些其他的方法,限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谈了以上两大点个人认为主要的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谢谢!

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三)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主旨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是文章的叙写、议论目的。主旨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决定文章和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统帅。

在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时,需要通读文章,全方面的思考,不能界限于一段或几句话来考虑,又不能界限与题目,才可以找出正确的主旨。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判断作者的主旨呢?小编今天同样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办法以供参考。

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归纳综合法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运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如《孔乙己》,从环境、相关人物、情节及细节等方面综合起来看,可知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迂腐、麻本、受尽人间凉薄、嘲笑,甚至遭迫害的旧读书人的形象。从他的经历与遭遇中不难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在于讽刺孔乙己这类人的迂腐麻木,在于批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批判那些冷漠、无聊、麻木的看客。

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相关文章:

1.高中散文复习指导方法

2.把握住机会散文3篇

3.中学散文教学

4.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5.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