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

2017-06-16

自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是我们要研究大学生的自杀规律的切入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论文篇一

《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

摘要:最近的网络、报刊杂志以及新闻媒体纷纷出现这样的字眼:某某高校一女生因为被男朋友提出分手而喝农药自杀身亡;某高校一男硕士研究生因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从学校7层高楼房跳下……一个个鲜红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一桩桩惨烈的悲剧就这样发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值得骄傲的群体。正是花样年华的时候,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自杀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各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2

一、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

自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在目前,学者们对自杀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包括有完全性自杀、自杀企图、自杀观念、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综合不同分类,我们根据自杀的结果,把它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自杀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包括有社会原因、生物学原因、病理学原因、环境原因等,但不管是什么导致的自杀,归结最终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在推波助澜。大学生有着高知识,高水平,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杀行为除了遵循一般自杀的心理规律外也存在着独特性。

一般来说自杀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自杀动机的形成阶段,在此阶段里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生们在某些遇到挫折或打击时,自己不能应对,产生了各种不良情绪,为逃避现实,他们就用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我们的调查案例中,某大学生就是因为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导致成绩大不如前,于是便感到生活毫无意义,觉得对不起父母及乡亲,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就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还有的学生居然把自杀当初报复别人的手段。一案例中的大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对其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在经历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后万念俱灰,想以自杀的方式来报复父母。

其次是心理矛盾冲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大学生具备人的共性,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虽然有了自杀动机,但有求生的意识,因此会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最终难以作出自杀的决定。此时,自杀者的外部表现会出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比如谈论一些关于自杀的话题、暗示自杀或用自杀的语言、行为作为手段来威胁别人。实际上,自杀者在产生自杀行为之前会发出各种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如果周边的人能注意到这些信号,给予自杀者及时的关注,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减轻或打消他们自杀的企图,挽救一条生命。如果没有注意到或忽略这些信号,就会导致失去救助的最佳机会,酿成悲剧。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自杀者的平静阶段。当他们诉求无果,各种信号无人理睬时,自杀者可能就下定了自杀的决心,这个时候他们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回复到平静状态,情绪好转,抑郁减轻,不会产生过激行为,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周围的人以为他的心理状态真的好转了,就放松了警惕。虽然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可能。但大部分的自杀者出现这种状态就是他们自杀态度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而出现种种平静的状态其实就是为了营造假象,避免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的共性,也存在着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内心世界相对其他青少年较为复杂,此外,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是脑力劳动,大脑的频繁使用及高效率运作会导致学生生理上的很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实际上都指向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是我们要研究大学生的自杀规律的切入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是处于青年期的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一方面,青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与社会化要求不断冲撞,产生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与个体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另一方面,性心理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青年期个体的情绪反应。种种原因分析,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大学生的人格障碍与自杀行为

人格障碍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格障碍外部表现为情绪失调,而情绪失调往往体现人格障。两者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根据多起自杀个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抑郁。这是在大学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方面。在遭遇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情问题、经济问题已经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耐挫能力较低的学生因为心里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所出现的情绪反应。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行为上主要表现为逃避现实社会、拒绝人际交往,反应迟钝,无精打采,丧失对工作和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伴随着生理上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不良反应。其实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较为短暂,就不会出现不良后果。而有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他们对抑郁情绪体验较为深刻,容易长期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进而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调查中大部分案例显示,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这说明抑郁与自杀有很大的关联,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悲观。主要体现在个体缺乏正确的归因,总是带着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当结果与理想相距甚远时,悲观者便把所以原因归为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逐渐失去自信,最后产生悲剧。象牙塔里的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中的世界总是有差距的。如果能正确地看待这些差距并想办法克服,那么就能适应与社会,反之,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他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没有正确归因,总认为自己不行、无能。有的学生因为一次的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智力低,比不上别人;而有的学生因为一次失恋或被异性拒绝就认为自己形象丑陋、有缺陷,从而导致自卑等等。所以不正确的归因、悲观的生活态度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重者使人对生命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3、自卑这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生理或心理等某些因素不满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主要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甚至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这些人往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走上自杀之路。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大四学生刘××,23岁,喝农药自杀身亡。该生出身农村,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不甚良好,一和异性说话就脸红,在大四找工作期间,面试了几家公司,都因语言技巧而被拒之门外。越来越沉默和孤僻的他不久就放弃了自己,走上自杀的道路。

(二)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在心理学中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大学生可以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相对中学生来说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思维也较为活跃,所以都较为自信。但有些大学生过于自信、盲目自信,自我认识不准确,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因而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而与就业现状之间产生极大的落差。这样的毕业生倘若在就业中受挫,情绪则会一落千丈,面对这些挫折,他们毫无准备,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处象牙塔的他们认为挫折不会、也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生一些不顺利,不成功的事情是常有的事,但是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很多事情都能处理好,他们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能够游刃有余,却不知大学是一个学习各种能力的地方,面对一些人际交往之类的挫折,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毫无准备,因此在挫折后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2、缺乏自信的大学生,自我归因不正确,在遇到挫折后就完全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而产生自卑,严重者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甚至自杀。3、有的大学生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在遇到挫折后悲观地想象后果,影响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剑侠: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干预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第6期

[2]张旭东:大学生自杀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2007.9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