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制播分离,盘活县级电视台人力资源

2016-12-02

人力资源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制播分离,盘活县级电视台人力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制播分离,盘活县级电视台人力资源全文如下:

摘 要:制播分离,是目前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模式,目前国内不少电视播出机构也尝试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本文从县级电视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播分离对人力资源盘活的作用及县级台尝试制播分离的好处入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县级台应该尝试制播分离的必要性。

关键词 :制播分离;人力资源;电视台

进入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时尚话题,然而,在许多人眼里,人力资源管理,似乎仅限于企业经理人员的热门话题,而对国内广电媒体来说,特别是县区级广电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尚未起步,只是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多地介入媒体平台时,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各级广播电视媒体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由此,以内部机制改革特别是人事改革为重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被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这方面,中央、省,甚至部分市级电视台,已经结合市场,进行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制片人、经纪人等崭新名称,在这些地方不断出现。

然而,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对身处宣传喉舌地位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共共产党领导的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在保持既有的党性原则,实现媒体公益化的同时,又能充分盘活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追求媒体的大众化,是当前和今后广播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由此,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制播分离,成为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

笔者就职于一家县级广播电视台,可以说,这一层级的媒体,是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的一个群体,在中央、省、市广电媒体着手尝试制播分离的今天,在县级广电这一层面上,却远远尚未触及,不过,笔者愿意以切身体会,浅谈通过制播分离盘活县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以飨读者。

1###县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广电媒体的市场竞争,其实主要集中于央视和诸多省级卫视之间,但对于许多市级广播电视台,特别是县级台来说,由于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单位主体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仍主要承担党和政府的宣传职责,同级财政负责承担或部分承担运行费用,也就是说,这部分广电媒体主要还是事业单位性质,但在经营上,部分与市场接轨,由此也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企不清,这一层面上的媒体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上采用事业单位模式管理,但运行上却按企业模式来经营,由此产生了事业单位公益性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人员在编制、分配、职称上,受限于事业单位的模式,许多人停留于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态,但在运行上,经常过度追求广告利润,以补充单位运营成本,忽视公益性节目质量,结果造成的是整体收视率的下降,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无法真正传达到百姓中间,个别单位甚至因为运营利润的产生,滋生小金库、贪污等不法现象。

2)缺乏激励机制,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注定这一层面的广电媒体无法推行类似企业的奖优罚劣,一个人进入单位,按照编制安排岗位,工资待遇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除非出现重大错误,否则,这个人在这里可以安度天年,这样的机制,对于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受众率是十分不利的,而受众率的偏低,又直接影响到其宣传职能的履行。

3)人员参差不齐,这几年,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逐步走向公开、公正,但是,其进人模式不外乎公开招考、部队转业、单位调动等,其中,除了公开招考可以兼顾专业能力之外,其他的模式,很难招收到专业人才,更何况还有不可避免的人情因素,因此,个别相对落后地区的市级台及大部分的县级台,在办台质量上始终无法出现大的改观。

2 制播分离充分盘活人力资源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最早在1982年,随着英国第四频道的出现,委托制片制度开始建立,出现了制播分离模式,随后这一模式在英国、美国等国家逐步推行,成为世界的一大潮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这一模式也进入我国,并陆续在央广、天津广电、上海文广等推行,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在盘活人力资源方面,效果十分明显。

1)制播分离拓宽节目平台,丰富节目类型。

广播电视长期施行采、编、播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节目由自己生产自己播出,缺乏竞争机制,编播人员队伍繁杂臃肿,这种制播合一的运行机制严重限制了节目的发展,造成了电台电视台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核心业务进行重大改革,将节目制作推向社会,实现广播电视产业化,有助于提升节目生产力、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制作,实现节目样式的多元化。以笔者就职的同安广播电台FM89.8为例,节目播出时长总共17小时,其中自办节目10小时,外采节目7小时,占三分之一以上。自办节目以新闻、本土民生为主,如《同安新闻》、《新闻随身听》、《雪冰读报》,《乡音乡情》、《农村天地》等,市场采制节目我们则倾向于娱乐和文学类节目,如《上班路上》、《听电影》、《月明书香》、《评书》等。不仅如此,市场采制节目我们还多以对播形式为主,填补我台单一主持的空白,使节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整体丰富。

2)制播分离实现了事企分离,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新闻事业被称作生活的教科书[2]”,这也就需要电视节目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而制播分离使公益事业与市场经济进行了最佳结合,把节目制作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市场,在这部分,社会庞大的人力资源可以投入节目制作,更贴近社会,由市场规律来推动实现节目质量的提升,并带来商业利润,而播出部分则坚守既有的职能作用,围绕喉舌定位,进行节目审查并督促创新。以《评书》节目为例,引进的都是单田芳、刘兰芳等名家作品,就目前我台现有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制作如此高水准节目。

3)制播分离促使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激励机制。

制播分离由于实现了事企分离,为人才激励机制的推行铺平了道路,当前国内广电媒体普遍以收视率、收听率来评判节目,高收听率、收视率势必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这就要求制播两方都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准则,播出方在节目审查时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尽最大努力播出优秀的、群众欢迎的节目,制作方必须努力提升节目质量,尽最大努力吸引受众。反之,则会受到受众的淘汰,这就是最大的优胜劣汰。

3 县级广播电视台可以尝试制播分离,充分盘活人力资源

制播分离在中央及省、市部分广电媒体已经有一定的施行经验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在县级广播电视台,却鲜少触及,许多人认为,中央、省、市广电媒体受众面广,商业经济利益巨大,为制播分离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县级广播电视台却缺乏这样的原动力,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笔者认为,在县级广播电视台推行制播分离,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县级影视人力资源。

1)制播分离可以充分坚持党性原则,实现统分结合。

这几年,我国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并确定改革时间表,其中,最重要的思路就是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对广大县级广电来说,制播分离,在播出方面实现“管理统一”,在制作方面实现“运行灵活”,大权集中,小权下放,既可以解决其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又可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节目量。制播分离,将使宣传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扩大,真正处理好宣传与经营的关系,坚持以宣传为事业发展的中心。

2)制播分离可以盘活县级影视制作产业。

县级区域内,影视市场一直是相对不活跃,这是因为影视制作投入大,而县级媒体上商业利润偏低,直接导致县域影视制作产业处于低迷状态。其实,民间影视产业不容小觑,这几年随着婚庆产业的兴起,各地大量出现了婚庆、MV拍摄为主题的影视公司,这些制作公司能快速接受先进的影视技术,一些作品水平已不输省市媒体制作水平。因此,如果县级电视台在保留时政类节目采制等政府宣传基本业务的前提下,将部分节目推向社会化,实现直播分离,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严格把关的方式,让社会企业承担部分影视节目的采制,就可以极大的盘活县级影视制作产业。

3)制播分离让县级电视台更好的充当党的喉舌作用。

县级电视台实现制播分离,以纯事业的方式运营,实现收支两条线,业务将更单纯化,改变了过去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运营模式,可以更专注于公益宣传业务,届时,县级电视台除了辅助安全播出、采制基本宣传业务外,一个重点就是对社会化节目进行审核把关,由于没有了经济目标的影响,这种审核把关不仅是节目水平的把关,更是政策水平的把关,让社会化节目唱响正能量,推动社会力量制作更多反应主旋律的高水平节目。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如何处理公益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宣传领域、特别是县级宣传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制播分离,可以是这一课题的一种尝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