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17-03-08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和对学生个人才情的培养,对于实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增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分析 》

【摘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应用性教学模式探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性教学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探索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外在流露,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汉语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实践中,如今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呈现出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授课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与授课的重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课本上的字、词、句讲解的比较清楚与详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先进的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获取知识更加的快捷方便。在单一教学模式下,而且过分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热情,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培养出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高素质的人才。只依靠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真正魅力。

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在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招,大学生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压力。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标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环境。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具体教学方式的探索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人才需求计划,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优秀的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思想与状态,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程中,探索通过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模拟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商务交流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模拟招聘会,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的锻炼,使其尽早的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职业目标与工作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在迷茫中虚度光阴,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实践结合理论,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4、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只有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自身经验,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今后的努力方向奠定一定的基础。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不断深化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新时期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将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思路引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6]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8)234-235.

[3]霍爱群.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3.

[4]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5]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7]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

【摘要】本文在探讨目前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的策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乌尼日、胡玮.全球经济转型视野下西部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武玉鹏,秦凤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关于我校语文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摘要: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及应用性较为缺乏,如果长期如此,势必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诉求。对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应用性,以期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指明道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思考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方向

(一)基础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涉及文学作品研读,这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功”,让学生在作品中领会文学美学,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效用。研读作品是“知”的层面,在作品中领略历史、社会以及人类情感思维,并可以通过思维沉淀转化为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作用。

1.沟通交往能力

在职业交往中会涉及到单位内同级交往、上下级交往、跨单位交往、跨区域或跨国际交往等,这些交往也许只是浅层次的口头交谈,也可能是深层次的协商谈判、商务交涉,在此其过程中需要参与者能有周密思考、理性判断和灵活沟通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2.书面表达能力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针对日常工作的部分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或表达说明。对此,对此,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势必需要努力学习精确、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未来工作实践当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就是语言和文学,书面写作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这一能力在未来各行各业当中具有普遍应用性。

3.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未来学生走向哪个行业,都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唯权势、不唯书本地坚持真理,在工作中创新变革,对传统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汉语言文学本来就是创新变革的产物,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新事物、新理念的创新过程,且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著作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宝库。

(二)跨专业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外,还能够实现跨专业应用,尤其在未来工作选择上也能够扩大选择范围。第一,新闻编辑和记者。由于在新闻编辑及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涉及大量的编辑、写作以及排版工作,这些工作内容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交叉面较大,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大对这一方向的培养,学生们也势必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多学科知识,并为未来工作加码;第二,剧作家。随着当前影视行业的大热,对剧作家的需求也逐步增多。而对于剧作家而言,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学功底,更要具有文学创作思维,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如果该专业能够在课程设置中融合戏剧创作元素,也势必能够挖掘更多的戏剧创作人才;第三,秘书。对于秘书职业而言,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单位内上传下达、人员接待安排、文稿撰写、会务协调安排等,这就需要秘书具备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此,如果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添加秘书实务学习课程,也必然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多职业应用技巧;第四,语文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大专业的亲缘性较高,除语文教育中所含的部分教育属性,其他部分基本囊括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如果在本专业中融入语文教学法、教育学基本知识等课程,也必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专业定位,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每年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较多,想要让学生更有目标的实现就业。高校就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此,高校应积极寻找本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加强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学习的结合。具体来说,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系构建上,笔者认为应形成“基础理论课程(必修)+方向应用课程(必修)+实践课程(选修)”的新课程体系,除了继续保留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以外,更相应融入应用课程,让学生们更全面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可应用范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化学习定位。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例如新闻稿撰写实践课、秘书实务操作技巧实践课、剧本写作实践课、文学创作实践课、教育教学实践课、外语交流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修,以帮助学生更细致、更专业的掌握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汉语言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革新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虽然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教师资历情况来看,不乏有教授、副教授或博硕士精英,但是许多教师却并没有所教岗位的实践经验,这样也势必无法胜任教学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应革新教师队伍,以培养双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分批次送到社会岗位上进行先行培训,并在用人单位展开一段时间的兼职锻炼,减少社会隔膜。这样不仅能够改造本专业教学的短板,更能帮助教师累计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为未来实践教学打好教学基础。

(三)改变教学模式,安排实践课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是秉持“一言堂”的讲课方式,这样容易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自讲、专题讨论、情景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学生实践课,例如紧密联系专业的“第二课堂”——社团(包括话剧社、文学社、编剧社等)、毕业实习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学生边学边用,培养专业课创新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相应建立技能实训室,帮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能够获取较为系统化的模拟职业训练,尝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谋求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86-187.

[2]马晓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2-3.

[3]范建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内涵辨析及易产生的误区[J].甘肃高师学报,2014(03):76-79.

有关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6.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