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治疗哮喘的方法
哮喘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有效治疗哮喘的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哮喘的病因
一、长期吸烟:长期吸烟会引起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高反应性又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老年性哮喘病因最重要的一种。
二、β2受体阻断剂的应用:由于老年人易患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所以使用各种β2受体阻断剂的机会相对较多,这类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诱发哮喘。
三、因为经常应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奈普生等非甾体消炎药,这类药物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促进白细胞三烯的合成,白细胞三烯具有很强的支气管痉挛效应,而这类药物可导致哮喘发作。
四、胃食管反流:老年人易患胃食管反流,而胃食管反流也是引起或支气管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过敏或其它因素:可以诱发气道高反应性的过敏因素及刺激性因素如烟雾、油漆及香料等也可诱发老年支气管哮喘。某些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漂白剂等也可成为哮喘病发病诱因。
六、上呼吸道感染:反复病毒感染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七、冷空气及运动:老年人细胞内水分含量及体内热量相对较少,肺功能退化对运动负荷耐受能力下降,当遇到冷空气刺激或运动不当易诱发哮喘。
有效治疗哮喘的方法一
艾灸取穴:
1、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配穴:哮喘加风门、外关,热喘加大椎、曲池;痰多加中脘、丰隆;肾虚加志室;脾虚加脾俞。
灸法:用艾条或配合灸盒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7日一个疗程,中间间隔2-3天,女性朋友经期停。
艾灸可以扶阳助阳,是提高免疫力的首选,经过这样的治疗身体就会变得很结实。我们机体用艾灸来提高正气,“正气足,邪不可干”,反复发作的老毛病就会慢慢治愈。
有效治疗哮喘的方法二
1、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症】:喘咳气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而清稀,初起恶风寒发热、面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主方】:麻黄汤加减:麻黄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助麻黄降肺气而平喘,且能宣散外邪;炙甘草调和诸药;四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加二陈汤化痰利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多清稀,可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痰饮。此方适用于风寒型的。
2、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作,痰黄粘稠,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暗红、苔黄,脉滑数。此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哮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5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方中麻黄为君药,宣肺开表以使里热得以外达,但麻黄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以清泄肺胃,兼透热生津;君臣相合,温寒相制,且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可使宣通肺气而不助热,杏仁降气,佐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奏清肺平喘之功。
3、降气平喘、健脾化痰。
【主症】:气喘咳嗽持续性哮鸣,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胸满闷窒,兼有呕恶,纳呆,苔白厚腻,脉滑。
【主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白芥子6g、苏子9g、莱菔子9g,二陈汤燥湿化痰,药用半夏、陈皮化痰降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三子养亲汤豁痰降气平喘;二方合用气顺痰消,哮喘自止。
4、补肺益气、固卫平喘。
【主症】: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面白、气短、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或细弱。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黄芪20g、白术9g、防风10g、五味子6g、桂枝6g、白芍6g、乌梅10g、炙甘草10g。自汗畏风严重者加人参重用黄芪、防风;形寒肢冷、哮喘频作,易于感冒者,加制附子、干姜;盗汗腰膝酸软者加何首乌、枸杞、杜仲;小儿过敏性哮喘多属肺脾气虚合用参苓白术散。
【方解】: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其中黄芪益气固表、补气升阳,防风散寒、使邪去风寒无扰,白术培土生金以助黄芪之益气固表为君药;桂枝通阳散寒,白芍酸敛和阴,桂枝、白芍助黄芪和营卫共为臣药;五味子温肾补肺敛肺兼以芳香通窍,乌梅生津、收敛肺气助黄芪固本、又可制约防风不致宣散太过共为佑药;甘草调和清药为使药。
5、肺、脾、肾同时兼顾,补益脾肾、助阳通窍。
【主症】:短息气粗,往往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乏力,动则尤甚,常伴有耳鸣、自汗畏风、纳差腹胀、腰膝酸软、面色不华,舌质或淡或红,苔薄滑,脉细虚或细数。治法:补肾敛肺健脾、温阳通窍。
【主方】:玉屏风散合左归饮(肾阴虚)或右归饮(肾阳虚)。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细辛3g、炙升麻3g、墨旱莲30g、五味子10g、鹿角胶(炒珠)6g、熟地10g、山药6g、桂枝9g、炙甘草10g。肾阳不足者加杜仲、附子等,肾阴虚为防止补阳过燥加枸杞子、桑寄生、桑椹子,血虚风燥加当归、生地、地骨皮、刺蒺藜、泽泻、丹皮,肺、脾、肾气虚明显加百合、当归、麦冬、乌梅、五味子,脾虚便溏加苡薏仁、茯苓,肾虚加重者加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反复发作日久气血凝滞、湿浊内阻者加赤芍、川芎、当归尾等。
【方解】:黄芪益气固表、补气升阳,防风散寒使邪去风寒无扰,白术培土生金以助黄芪之益气固表为君药;细辛温阳散寒、化饮通窍;桂枝通阳散寒助黄芪固表升阳,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墨旱莲草滋阴益肾;鹿角胶甘咸微温益精补血之中又能温补肾阳,与滋补肾阴之品相伍有“阳中求阴”之效,炒珠服用以缓其滋腻碍脾之弊;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共为臣药;炙升麻助药上行为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补肾摄纳平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