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

2017-02-28

做好创业最好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想法,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案例,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创业道路。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一

从保安到身家39亿,他一年卖出8000万件文胸

在低迷的服装行业,有一家企业,2014年新增了1000余家店铺,拥有总共7000多家店铺、保持78天的库存周转天数、每天净赚116万元,现在市值已经100亿港元以上。在网络上,林志玲为它代言的“爆乳”广告引爆话题,现在又新添了黄晓明代言男士内衣+跑男合作。

这就是都市丽人,它的创始人、董事长郑耀南20年前还是沃尔玛的保安。但是,正如某媒体报道中所说:“郑耀南是如何从一个超市小保安起家只用了20年时间就做到一家上市公司老板的奋斗史,不是重点。重点是,当国内服装行业一片哀鸿,实体门店已经被电子商务冲击的七零八落的时候,一个卖内衣的都市丽人竟然在全国330多个城市开设了7000多家门店,而且,这个开店的速度还在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增长。”

从保安到创业

1995年,20岁的郑耀南凭着福建古田人敢闯敢拼的劲头,怀揣着500元,毅然来到深圳。刚刚中专毕业的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沃尔玛中国总部的保安,负责“看大门儿”。

几个月后,郑耀南迅速得到赏识,职务也随之变化:由总部大门的保安升级到卖场的保安。在郑耀南看来,这个转变是他人生的一个巨大转变。“消费者进来后,为什么会买这些东西;这些销售人员怎么能用最简单的技巧,把货卖给消费者;又该怎么去管理这些商品……这些都让我很着迷。”

当好奇一瓶化妆品为什么能卖300元时,销售人员告诉郑耀南:“卖化妆品卖的是梦想”。这句话着实让他震惊了一下,也促生了不做保安、转做销售的想法。于是,郑耀南转岗干起了销售,直到当上主管。在郑耀南心中,慢慢孕育着一个宏伟的梦想: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意!

两年后,郑耀南选择遵从内心,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加上父亲资助的2万多元,开了第一家化妆品店。在他的悉心打理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了拥有10家化妆品店。

转战内衣市场

尽管化妆品生意做得挺红火,但郑耀南还是看到了市场的天花板。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一个卖文胸的小店生意火爆,这吸引了他的注意。

随后,郑耀南立刻着手考察内衣市场。经过调研,他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点,当时女性内衣专卖店两极分化:要么是大商场的高端品牌,要么是小超市的中低端品牌,根本没有适合大众的专卖店,另外他还发现,女性顾客要将不同品类的贴身衣物买完,要逛很多店。

于是,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诞生,即改变传统的内衣销售模式,将与贴身衣物有关的各种品类统统集成在一个门店中,这就是后来内衣行业有名的“贴身衣物一站式采购”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迅速受到市场青睐。于是,郑耀南开始增加内衣品类,从家居服、保暖衣一直扩展到塑身衣等等。后来,他彻底放弃代理其他品牌,完成了品牌化转型,从“生产+销售”转向了“品牌+销售”的业态。

逆势抄底的扩张策略

郑耀南做事颇有李嘉诚的风范,他的扩张策略就是逆势抄底。到2013年底,都市丽人终端销售额接近60亿,门店数量超过5800家。其实,他最重要的扩张时机就是两次。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铺位成本低,郑耀南借机从十几家门店扩张到50家。

第二次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郑耀南发现国内市场并没有真的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收购成本却低了很多。那一年,他只用原来一半的价钱就买了厂房,还收购了几家企业。

独特的营销逻辑

相比于曼妮芬、艾薇儿上百元的产品单价,都市丽人的平均单价在50元到80元之间,但是其直营店铺毛利能达到60%到62%,加盟店铺的毛利超过40%。都市丽人的逻辑就在于提高售罄率和降低折扣率。

在做法上,首先,通过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都市丽人的一次供应链产量基本在100万件左右,而其他品牌的产品则是10万件左右。这从成本上与其他品牌拉开了距离。

其次,保持低折扣率、不加价以保留用户。据悉,都市丽人的产品加价率在2.5倍到3倍之间,且对于新款产品保持线上线下同价,折扣率最低为85%。近年来,都市丽人没有加价的做法,保证了用户不会因为忽高忽低的价格而流失。

另外,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调整折扣区间。从管理概念来讲,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衰退期开始折扣售卖。若产品在进入期时已出现滞销状况就应该开始打折出售,以提升售罄率。

“产品是铁,现金是钢,库存不卖闹得慌”,在内衣行业尤为如此。2015年,都市丽人一年卖出8000万件文胸,售罄率达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库存周转为90天,靠着独有的供应链标准,进入电商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排行榜20名开外迅速上升到第5位。

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而郑耀南却从社会底层,变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屌丝逆袭。我们看到的多是郑耀南人前风光的一面,但因为是白手起家,所以他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光靠开化妆品店开不出一家大公司。从看大门儿的保安到懂销售的个体小老板,再到做品牌的知名企业家,这一路走来远没有别人想象的顺利。

他也曾膨胀过,创业两年后被当时的合作人骗走了所有资金;他也曾失误过,由于盲目高估市场而高速扩张,差点给整个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也正如郑耀南所说的那样,每一个过程都有很多的挑战,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二

两次创业都只用一年便用户量破千万的他 25岁就看够了权力斗争

1984 年10月,帕沃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Pavel Veleryevich Durov)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在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父母亲分别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他的父亲是苏联一位有名的拉丁语学家,家里还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

小杜罗夫的大部分童年时光,在父亲任教的意大利城市都灵度过。后来,他遵从父亲的意志回到俄罗斯,并在 18 岁时考取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专业。

在校期间,杜罗夫开始自学编程。和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黑客经验几乎完全相同,他黑掉了学校网站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首页换成自己最讨厌老师的照片,旁边配上“Must Die”的字样……尽管学校很快会更换管理员密码,但他每次都能再度破解掉。

在他的传记《杜罗夫密码》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在校期间,杜罗夫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和还凑合的编程/黑客技术,而是想成为像扎克伯格那样的“互联网偶像”(internet icon)。

2006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没有延续父亲的事业,而是很快创立了社交网站 VKontakte(简称 VK)。

当时,还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每天都会抽时间给 VK 写代码,在国际长途电话上跟弟弟沟通 VK 的开发工作。很快,以俄语作为第一语言的 VK 获得了大量用户。不断走高的公司前景,显著增大的开发压力,促使尼克莱回到了圣彼得堡,开始担任 VK 的首席技术官。

VK 经常被质疑为对 Facebook 的抄袭,而杜罗夫一直借用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经验来解释:“苹果不也是抄袭索尼来的吗?”

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2007 年2月 VK 的用户数就超过了 10 万,同年七月超过了 100 万,次年四月则暴增至 1000 万,很快就击败了本国的竞争对手 Odnoklassniki,成为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作为最主要创始人的杜罗夫,拥有 VK 20% 的股权。他中学同学的父亲,俄罗斯犹太人社群领袖米哈伊尔·米利拉什维利(Mikhail Mirilashivili),以及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列夫·列维夫(Lev Leviev)等其他投资人,共同拥有剩下的 80%。但杜罗夫拥有绝大多数的投票权,这一设计和 Facebook 创立时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从创立 VK 开始,杜罗夫整个人的行事风格变得愈发神秘。他极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不接受采访,反倒是他的公司在俄罗斯高调到无以复加,租下了圣彼得堡最著名的胜家大楼(Singer House)的五层和六层,就在圣彼得堡最大的书店楼上。

VK 在俄罗斯的如日中天,让杜罗夫尝尽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在创立 4 年之后,它终于“被盯上”了。

盯上 VK 的,是在俄罗斯半公开存在的“强力集团”(Siloviki),一支主要由政府、军方和情报方面的高级官员、财阀的实际控制人组成的政治力量。随着俄罗斯政局的变换,VK 上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反对声音。而杜罗夫对这些内容和活动的放任不管,加剧了由寡头统治的当局在互联网上面临的舆论压力。相信到了这里,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强力集团”需要加强对 VK 的控制了。

他们首先派出了钢铁大亨爱丽舍·乌斯马诺夫,他控制的 Mail.ru 是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商,类似“俄罗斯版雅虎”。(对了,Mail.ru 还是 Facebook 的投资方哟。)

2011 年,Mail.ru 成功收购了 VK 39.99% 的股份,稀释了杜罗夫所持的股份,并计划进行更多收购。而杜罗夫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一张照片,作为对试图吞并 VK 行为的回应。现在,这张照片已经被删除了:

遗憾的是,杜罗夫一个人的坚定,无法逆转自己对 VK 控制权正在流失的现实。

2011 年 12 月,出于对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遭人操纵的质疑,俄罗斯抗议者在 VK 上组织了一次活动。此事成为了克林姆林宫出面对杜罗夫实施打压的导火索。然而,面对删除账号和页面的命令,杜罗夫依旧没有执行,而是把自己的 VK 页面、Twitter 和 Instagram 账号变成了战场,用可笑的萌宠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异见:

随着杜罗夫一次又一次反抗政府的审查要求,即便在俄罗斯国内已经如愿成为互联网偶像的他,也不再能够因为名声而免受责罚。就在他发布这张照片的当晚,一支身着迷彩军装的武装部队造访了他在圣彼得堡的家,敲门试图进入,但遭到了他的拒绝。这些人一个小时左右后离去。杜罗夫对传记作者表示,关于那天发生的事,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要拒绝(政府的要求)。”

可能是由于察觉到,自己失去公司控制权的情况已经无法挽回,杜罗夫的心情反而更好了。2012 年有一天,他和公司的几位同事用 5000 卢布的纸币折成纸飞机,从位于圣彼得堡最繁华地区的胜家大楼办公室的窗口往下扔——当天,他们一共扔了超过 20 架纸飞机。

2013 年有一次,VK 公司被警察清查,杜罗夫本人被指控开车碾压了一名交警的脚,却因为“失联”而未遭逮捕——现实是,杜罗夫根本不会开车,连驾照都没有……

在他失联的这段时间里,“强力集团”完成了对 VK 的“接收工作”:

1)2013 年 4 月,基金公司 United Capital Partners 收购了 VK 的另外两名大股东米利拉什维利和列维夫所持有的 48% 的 VK 股权。UCP 的管理人是俄罗斯政商大亨伊利亚·谢尔波维奇,而他在情报机构克格勃工作时是伊戈尔·谢钦的下级。后者现在是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也是当时俄罗斯政府重要的商业亲信。

在这笔交易完成之前,杜罗夫一直不知情。早在失联之前,他和这两位公司创始股东的关系已经交恶,还一度删除了他们在 VK 的页面。

2)几个月后,杜罗夫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表示“刚刚和朋友度假回来”。这年十二月,他被迫出售自己所持的 12% VK 股份给俄罗斯电信运营商 MegaFon 的 CEO 伊万·塔弗林。塔弗林随后很快将这些股份又转手给了 Mail.ru。

3)加上刚拿到的 12%,Mail.ru 一共持有 VK 52% 的股份,实际控制了这家社交网站。在 2014 年 9 月,Mail.ru 从 UCP 手中收购了该基金持有的全部 VK 股份,相当于全资控股了 VK。

至此,VK 在两个大股东 Mail.ru 和 UCP 的运作下,正式完成了“国有化”。

曾几何时,习惯了对抗审查的杜罗夫,对扎克伯格配合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深恶痛绝。然而在 2014 年,VK 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审查并删除亲伊斯兰国账号和页面的社交网站,远早于 2015、2016 年才开始行动的 Facebook 和 Twitter。截至 VK 数据的最新一次披露,它的用户数突破了 3.5 亿,比全世界讲俄语的人口的总数还要多;月活跃用户高达 4600 万,达到 Facebook 在俄罗斯的四倍水平;公司估值也突破 30 亿美元。杜罗夫缔造了 VK,但 VK 的成功已经不属于他。

别以为这位年少成名的创业者会被这点儿挫折影响。杜罗夫没有时间黯然神伤,还有新的机遇在等待着他。

你可能想知道,在 2013 年失联“度假”的那几个月里,帕沃尔·杜罗夫去哪儿了?

其实早在警察闯进 VK 办公室清查公司的几天前,消息灵通的杜罗夫就带着自己的哥哥,以及少数几个在公司里信任的同事,从圣彼得堡搭乘飞机离开了俄罗斯。他们来到美国东北部美加边境上的水牛城(Buffalo)。

就在这里,他们创立了 Telegram,一款用户增长速度之快与 VK 比肩,仅仅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的加密聊天服务。

彼时的杜罗夫已经适应甚至开始享受四处漂泊的理想生活。他卖掉了自己在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其他地方的固定资产,换得了一大笔钱。向塔弗林出售 12% VK 股份之后,杜罗夫已经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流放者——俄罗斯不再是欢迎他的祖国。

早在第一次被警察上门查水表时,杜罗夫已经开始察觉到自己的电话、电子邮件,甚至 VK 都有可能被监听。而这次的自我流放,给他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机会。身为数学和计算机天才的哥哥尼克莱主导了 Telegram 加密协议、应用架构的设计。在回到俄罗斯之后,杜罗夫正式发布了 Telegram 的第一个版本。

就在 2013 年 8 月 Telegram 发布不久后,UCP 基金宣布由于该项目使用了 VK 的资产(开发人员),项目应该属于 VK。结果,当然是没让 UCP 得逞了……

Telegram 跟欧美用户已经非常熟悉的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没什么不同,可以发文字、语音,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表情贴纸进行聊天。Telegram 用户的账户名和手机号绑定,登录没有固定的密码而是完全依靠随机生成的短信密码登录。

2013 年10月,Telegram 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而次年1月 Facebook 收购 WhatsApp 的消息,让人们开始担心大型互联网公司最终会成为用户隐私的突破者,间接导致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 Telegram 用户暴增。在这一消息传出后的几天内,Telegram 就增加了超过 800 万的用户……

2014 年4月,杜罗夫通过一封搞笑的辞职信促使 VK 董事会解雇了他。他很快离开了俄罗斯,来到了大西洋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给该国的糖业协会捐了一笔钱,从而给自己搞到了一本新的护照……瑞士银行也提供了 3 亿美元的现金给他,现在,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放在 Telegram 上了。

到了 2014 年底,Telegram 宣布它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 5000 万,每天发送的信息数量超过了 10 亿条,每星期的新用户注册数超过 100 万——而且还在增加!在 VK 之后,杜罗夫再次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神话……

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树大招风的杜罗夫,决定在 Telegram 上采用一种非常大胆的运作方式。Telegram 完全由杜罗夫(和他的亲人、亲信)私人拥有,不引入其他投资人,并且号称绝不出售。维持着 Telegram 软件日常运营的,是规模极为精简,但开发实力世界一流的一支技术团队。软件工程师,微信公众号“歪理邪说”的作者霍炬在读过尼克莱·杜罗夫给 Telegram 编写的代码后给出评价:“它的协议 MTProto 极其优秀,兼具数学和工程之美,它的加密基础非常完善,同时又在工程上很出色,Telegram 传递的消息实际是函数,可扩展性相当强。”

当然,杜罗夫用个人存款为Telegram运作所需的服务器资源买单,并且给背后的团队支付薪水。到今年二月时,Telegram 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 1 亿,每天产生 150 亿条信息,每天有超过 35 万新用户注册到上面。根据莫斯科时报报道,为了维持如此庞大而又成功的项目,杜罗夫每个月要支付 100 万美元。

依靠一群优秀的工程师和白花花的银子,Telegram 成为了好用的聊天软件里最安全的、安全的聊天软件当中最好用的那个——它在电子前线基金会对聊天软件安全性的评测中满足了所有的标准。

尽管黑客生涯并不长,也没有什么经典的案例,杜罗夫和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硬核黑客们,比如肖恩·帕克、亚伦·施沃茨等人之间仍然有很多共同点。

杜罗夫崇尚开放资源共享,曾经允许 VK 用户免费上传和下载音乐文件,把网站变成了继 Napster 和百度 MP3 之后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盗版音乐库。Telegram 也是市场上不多的代码完全开源的聊天软件,你可以在它的 GitHub 空间里看到它的全部代码。Telegram 的管理方还开放用户和开发者对软件进行不同程度定制的权力,小到自行添加的表情包,大到独立开发的第三方 Telegram 客户端等等都被允许。

对抗审查和监听就不详细说了,在《金融时报》邀请他“共进午餐”时,他还公开表达过对斯诺登。因为泄露美国海量重要情报,目前斯诺登被迫在俄罗斯避难。

根据报道和他的 Instagram 账号,杜罗夫和他四个最关键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就会更换居住地址,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 Airbnb 找房间。这让人们永远也找不到 Telegram 的办公地址在哪,徒增了这家公司的神秘性。最近一次杜罗夫发 Instagram 是在这个月初,当时他身处迪拜的海滩。

当然,他也是《黑客帝国》的死忠粉丝,像里面的男主人公尼奥(Neo)一样总是一袭黑衣,近年来几乎从来没有被人看见过别的颜色的衣服……

没有了祖国的杜罗夫,终于过上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散漫的数字游牧生活。在已经弃他而去的俄罗斯,杜罗夫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

这是因为,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让俄罗斯和更多俄语人口用上了社交网络,而他创立的第二家公司则冲出俄国,走向世界,让人们重获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早已丢失的隐私和自由。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成功人士创业致富案例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