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习惯性撒谎原因及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习惯性撒谎原因及教育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青少年习惯性撒谎原因及教育对策探讨全文如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撒谎动机包括三种,一是讨别人欢心,二是夸耀自己或维护自己的面子,三是自我保护。而青少年习惯性撒谎便是自我保护过度后形成的一种病态说谎行为。导致其即使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日常对话中,也无法控制自己,撒谎成性。
一、青少年习惯性撒谎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习惯性撒谎有内在的心理因素,也有外显的行为表现。如撒谎后回避深层交流、回避亲人之间亲密行为或刻意伪装亲密、眼神表情躲闪不自信或故意夸张表现等。习惯性撒谎心理发展包括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羞怯阶段。尽管知道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欺骗行为,但在某种偏态的主观意念与客观道德标准的冲突下因一念之差而撒谎。并伴有 “撒谎后遗症”,如不自觉摸鼻子、脸红心跳、说话巴结、手足无措等;
第二、熟练阶段。长期频繁撒谎后,以往为撒谎而开展 “心理斗争”的时间明显缩短,但仍会有愧疚心理,经正确引导会悔改; 第三、病态阶段。撒谎已成习惯性恶习,无法控制地出现谎言、凭撒谎获得私利、以撒谎为乐,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习惯性撒谎形成的原因
(一) 自身方面
①自身不安、恐惧与失衡心理。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过的一个街头卖花女孩为例,她除讲述 5岁被人带出来卖花外再无其他信息,被问的急了,就谎报出20个多个地址,工作人员查找后均竹篮打水一场空。站长滕爱芬说,这些青少年长期缺乏家庭温暖,流浪中形成的不安、恐惧、失衡导致其对人有强烈的抵触和排除心理,形成习惯性撒谎;
②虚荣心、自卑心理作祟。一些青少年尽管知道自己在撒谎,但受虚荣心的驱使,为掩饰自己的自卑、得到肯定,编造出“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老师又表扬我了”、“我爸爸假期要带我去深圳自驾游”、“我会弹钢琴,还考了级呢!”等谎言来炫耀自己;
③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比如一学生抽烟被老师发现后,编造出自己江湖老大、哥们义气等谎言,将虚幻的故事安插在自己身上讲得头头是道,以掩饰自己的胆怯、自卑、懦弱;
④不愿面对困难。一些青少年不愿面对和承担困难,缺乏成功感和自信感,而撒谎能帮助他们逃避这些困难,受这种“甜头”影响,便一发不可收拾。
(二)家庭方面
①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家长经常撒谎,比如不愿接受别人的来访时,就教孩子说自己不在家; 不愿参加小区或单位活动,就当着孩子的面谎称自己生病等,长而以往,孩子会认为撒谎是正常的,并进行模仿;
②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对孩子太严格,一旦没有达到要求,便会打骂或用评判性的语言贴标签。趋利避害本能下,孩子只好用撒谎来自我保护,这类孩子希望被肯定,只要引导得好,会积极向上;
③家庭结构及氛围的影响。家庭关系破裂、单亲子女或家长过于忙碌等,忽视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从家长处得到的关爱少,为得到关注或赏识,一些孩子会故意编造谎言欺骗或取悦家长。
(三)学校方面
①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当众揭穿学生撒谎,对学生妄下定论,为其贴上品德败坏的标签,甚至人身攻击,想以此告诫学生:“胆敢骗我? 看我怎么收拾你! ”。极易引起学生反感与逃避,致使其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断撒谎;
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考试,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加之家长过度重视学生成绩,极易导致学生因厌学、自我保护等原因而撒谎;
③道德教育课程形同虚设。仅抓与升学有关的专业课程,不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部分学校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及时开设也是形同虚设,经常被其他专业课程取代,不利于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诚信教育。
三、青少年习惯性撒谎教育策略分析
(一)自身方面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征,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性; 积极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在团结互助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面对困难,学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及时将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向家长或老师倾诉,寻求帮助;学习运用埃里斯理性情绪疗法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念头,并通过成就动机、归因训练,不断肯定进步,获得自信。
(二)家庭方面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给孩子树立诚信榜样; 家长在生活中不经意犯错误,应及时诚恳认错,不应认为“小事一桩”,抛之脑后; 积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改变教育观念,营造和谐民主家庭氛围; 不要盲目对孩子抱太多期望,应根据孩子当前学习能力和水平合理设定期望值; 多给孩子关爱,增进亲子之间感情,给孩子足够赏识和赞许,赢得孩子信任; 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及时发现孩子撒谎的苗头,通过家校双方配合来正确引导教育孩子。
(三)学校方面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建立以 “期望效应”为主体的鼓励性教育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心学生,针对习惯性撒谎的学生,不可盲目加以训斥和责罚,应深入了解撒谎原因,有针对性进行教育; 创设情景加强学生自我体验,利用小品、游戏、话剧等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辩论、体验、倾听等得到启发;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对撒谎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保护学生自尊心,指导学生珍惜自尊。
四、结论
撒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对于青少年的撒谎行为,不应当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行为偏差来纠正,而应当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关注、正面引导。这需要教育者们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多元化途径,共同引导青少年走出习惯性撒谎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