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精选两篇

2016-12-02

读书必需思考,不思考就不要读书;读书不重要,思考才最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精选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示弱是勇气,是信任,更是柔软

一、示弱是门要好好学习的功课

一直以来,我都以自己的独立、自信和坚强为傲,一个人在都市生活,能将自己照顾得很好。小的时候,我会和男生打架,常常能打过他们,并感到洋洋自得。再大一点,我可以通过获得好成绩和当班干部继续展现自己强大的一面。在恋爱关系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争强好胜和过分独立。在工作上,我想收入比伴侣高。在一起玩乐时,比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时,我会想打败他。在生活上,很多事情我都自己搞定,不需要男友帮忙。过去我几段恋情的失败有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对方跟我相处的过程中,觉得我并不需要他。

记得有一次,我和男友在高原徒步旅行时,他由于不适应环境,背着40L的登山包气喘如牛,而身高只有158,体重88斤的我却接过他的背包,健步如飞地走了很长时间。还有一回,我和男友一起去买大米,我居然和他抢着扛大米,然后真的自己扛着一袋大米回家,他跟在我身后好气又好笑。我是那么刚硬,一直懂得的是示强而不是示弱,争强好胜和过分独立是我的标签。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努力想微笑的样子,好像什么困境都知道该怎么办。我和男友的这段恋情能够维持,关键是因为,他承受住了那种“我不需要他”带给他的焦虑和不安,让我有机会在我们的关系中修行,让我有时间去学习示弱的功课,变得柔软。

二、你为什么不会示弱?

我们的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极力推崇“竞争”、“胜利”和“强大”,因为资源的有限和人口众多,“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我们极力认可的生存准则,这是我们的生存策略和保护机制,它们一方面让我们能够活下去,变得更强大,活得更安全,更舒服,另一方面它们就像铠甲一样一层层地将我们包裹,将自己与情绪、情感隔离,时间久了,甚至无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变得刚硬,缺乏敏锐和柔软,无法体验和感知到许多真实、快乐、幸福,甚至无法触碰到真实的自己,无法过上一种更真实的生活。

现代都市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身上都缺乏一种柔软的物质,他们丧失了轻盈的生存姿态,拖着重重的铠甲,活得辛苦又疲惫。

男人们被教育“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流血不流泪”。我问过好多位男性朋友,当他们感到孤独、受伤、无助、脆弱的时候会怎么处理?会不会找同性或者异性朋友倾诉?会不会找个肩膀依靠?答案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默默消化。因为找人倾诉、依靠、示弱等都太羞耻,太难以开口,太婆婆妈妈,太不像男人了。

而原本充满阴性特质的女性也活得越来越“男人”。我们的成长团体中有很多单身的女孩,她们在工作上能力很强,很出色,人也长得漂亮,落落大方,生活上也自主独立,能够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去旅行,但是她们找不到男朋友。她们很难开口向他人请求帮忙,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她们也难以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也无法展现自己脆弱和无助的一面,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如果男朋友不接她的电话,她心里想的是:“不接就不接,我还不想理你呢!”虽然也会有伤心难过,但是她坚决不再给对方打电话。如果男朋友有事不能来赴约,她心里想的是:“我自己也有其他的活动,又不是没你不能活。”尽管内心有失落,却还要装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她和男朋友好几天未见面了,她的内心明明很想念对方,这时恰好男朋友来找她,她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会对见面表现主动和期待的样子,而是表现出那种“我都快忘了你”的冷淡……

她们不会撒娇,不会示弱,过分独立,在与恋爱对象相处时,总给人一种强势,“我不需要你”和极力证明自己的感觉,如果有人帮助她,会让她浑身不自在。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女生,也看到身边这样的女生越来越多。不懂示弱,过分独立阻碍了她们去健康地依赖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使得她们的内心日益孤独和悲伤。

为什么三岁小孩都会的撒娇和示弱,我们学不会?

这些过分独立,不懂示弱的女性有的是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家中老大,被迫坚强,主动承担,照顾弟妹和分担家庭压力。有的是从小缺乏亲密和充满依恋感的母婴关系,没有向妈妈撒娇的机会,或者撒娇不成功,无法完成安全的依恋,长大后变得过分独立。有的是不甘示弱,从小看到母亲被父亲欺辱,怨恨并同情母亲的软弱,觉得女性被压迫,是弱者,所以她们非常努力,希望和男人一样强大,不被欺负和伤害,觉得柔弱是可耻的,极力证明自己的坚强。还有的是受到父母的期待和重男轻女观念的伤害,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独立、强大、优秀,不输给别人家的儿子,甚至给她们起的名字中都有“男”“强”等字眼,所以女孩们像男孩一样成长,一样被训练,通过击败男性获得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女性获得发展的机会,能够更大限度的展现自己的价值。很多女性以为女人独立和平等就是像男人一样,如像男人一样强硬、残酷、推崇竞争、承担很多的不属于她们的责任,争夺权力不择手段,所以她们变得非常独立、强势、遇到困难从不肯示弱,甚至要求自己连体力上也像男人一样,肩能扛大米,手能拎起桶装水。这样的独立是一种“阳刚味”很重的独立,有一层非常坚硬的壳,她们的独立缺乏女性自己的阴性特质,感觉是在模仿男性,或者说像男人一样。她们的内在还是虚弱,不自信,不安全的,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刻意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我特别想对她们说,其实也是对我自己说:你不必成为男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三、示弱是勇气,是信任,更是柔软

在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时候,关于面试的环节,好几位带教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要学会示弱,如果考官指出我们的问题,也不要进行申辩和解释。当时,我认为,这样要求是因为学员面对考官示弱,展现自己谦逊的一面,考官们会有高高在上,被人尊重的良好感觉,有利于我们这些学员通过考试。后来我才体会,老师让我们示弱并不仅仅是面对考官,而是面对来访者也要学会示弱。

在咨询过程中,你做不做得到不抢来访者的话,不打断对方讲话,而是耐心真诚地倾听,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如果来访者让你帮他解决一个问题,你一时想不到办法,你做不做得到说:“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帮助你,但是我愿意陪着你,和你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是相信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还是相信自己能力很强,技术能牛,能够搞定一切问题?如果你能做得到这些,就是一种示弱,一种勇气,一种信任,也是内在的真诚与柔软。来访者在你面前,他会更愿意打开自己,与你有更深的联结,然后获得更好的成长。

在做个案和参与成长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示弱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能力,示弱是一件困难又值得认真学习的任务,如同你学习爱一样困难又重要。

有个男性来访者对我说,他在表现自己脆弱的时候感到非常羞愧,在我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他感到不安和害怕。我说,当你在表达自己脆弱的时候,你就不脆弱了,尽管你充满不安,但是你还是向我暴露自己的弱点,展现了一种非凡的勇气,勇气不是没有害怕,而是尽管害怕还是愿意尝试。也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弱点呈现给我,相信我不会伤害你。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的羞愧感少了一些,人也放松下来。继续告诉我,他一直都想大哭一场,觉得自己哭出来内心压抑的感觉就会释放很多,但是他就是哭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想他的状态很多人都会有,那种无法哭泣,无法变柔软的状态,不分男女。

以前看过一段话,很有趣。“自称‘人家’的女生,啥工作都不用做;自称‘偶’的,能省去一半工作量;自称‘我’的,工作都是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连男人的活都是你的。”这里面有玩笑的成分,不过也展现了部分真实的情况。你怎么称呼自己呢?是称呼自己为“人家”,还是“女汉子”“X爷”呢?当然,学会示弱并不是推卸责任,躲懒,贪图安逸。

假设面临这样一个情况:原本定好的约会,男朋友因为工作上有事不能来赴约,一个女生说:“亲爱的,人家很期待见到你,特意打扮得漂亮点,你不来,人家感觉好失落,好伤心啊。”另一个女生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些过分独立的女生一样,尽管内心有失落,却还要装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男朋友说:“哦,没事,我自己刚好也有其他的活动,我又不是专门等着和你见面。”相信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更愿意亲近那个会撒娇,会示弱的女生,会更愿意去保护那样的女生。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当女生向你撒娇,向你示弱时,不仅惹人怜爱,激起你男性的保护欲,让你觉得自己很强大,也让你感觉对方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值得依赖。其实,任何人都喜欢那种觉得自己强大的感觉,也喜欢那种被人信赖的感觉。

示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灵动的智慧。坚强独立和示弱依赖不是矛盾对立的,坚强独立并不代表完全不依赖他人。一个成熟的人是灵动的,他有的时候可以坚强独立,有时候也允许自己示弱依赖。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处在关系中,彼此独立又依赖才能促进每一个个体更好地发展。

我以前不懂得向男友示弱,然后开始慢慢学习。遇到需要自己费一番努力才能解决的事情,以前都自己搞定,现在会经常向他请求帮助;下班回家很晚,或者遇到下雨天,也会向他撒娇,要他来接我;买油买米这样的重活我都不逞强了,交给他搞定;两个人吵架相互不理会的时候,我会先主动去亲近他,去示弱,去撒娇;经常会向他表达自己很需要他,有他可以依赖感觉很快乐这样的感受……渐渐的,我发现我们更加依恋彼此,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我有个来访者,是个女孩,一直害怕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尤其是脆弱的部分,无论是同事还是家人,她认为当自己展现脆弱时,别人会嘲笑她,会打击她,会看不起她,甚至会借此伤害她。直到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和自己的妹妹表达了内心的感受,那些压力,那些遇到的困难,那些无助和脆弱的感觉。没想到她的妹妹特别理解她,很真诚地帮助她,让她很感动,同时,也拉近了姐妹俩之间的距离,让两颗心更加靠近了。

有个很懂企业管理的老师曾和我说过,当一个公司老板或者老总懂得示弱,敢于示弱,能够对自己的下属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其实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不害怕展现自己的无知会被人嘲笑,不在意下属会怎么评断自己,也是对自己下属全然的信任,表达愿意向他们学习的善意。这样反而能够拉近他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大家更愿意跟着这样的老板工作。

另外,身心医学方面也得出结论,过分独立,什么压力都独自扛着会影响身体健康,使人容易患上消化性溃疡。台湾许添盛医师说:“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面对压力时,往往不愿意求援、示弱,并刻意忽略、否认、抑制内在渴求支持与爱的声音,独自扛下所有成败。他们不接受自己内在的阴性面,甚至嘲弄这份柔软、内向、好依赖的特质,于是身体也听从了这样的内在语言,促使胃以模仿子宫出血的形式嘲弄子宫的本质。”示弱常常也表明了一个人自我接纳的态度,允许自己不强大,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可以有弱点。他还说:“每个人不论性别为何,内在同时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意即阴阳两个部分都渴求被满足,被接纳。我们内在的男性渴求冒险、创造和自由,内在的女性则渴求被爱、依赖与包容,两者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好处。”所以,平衡好独立与依赖,坚强与软弱会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能力需要学习,一个是独立自主的能力,一个是依赖他人的能力。你会不会示弱,会不会健康地依赖他人,其实衡量的是你内在的安全感是否充分。示弱、撒娇、依赖他人是一种勇气,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柔软。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可以将自己柔软的部分向别人敞开,他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能够共情别人,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也能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从而与人很好地建立起爱的有意义的连接,让自己内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不再孤独无助。

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作家“东湖的尾巴”关于读书的感悟文章: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问题的由来

每次去方所,看着高高的书架,满眼的书,一方面很庆幸,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个个陷阱,很多人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信息通畅,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有价值的东西也被隐藏的更深了,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难发现他们,互联网像一湾深海,如果没有高超的游泳技术和掌控能力,不想被互联网淹死,就只能远离它。

有一个现象,自信息革命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瞩目成就的年轻人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和商业领域,而人文科学几乎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了。可能很多人会说,人文科学需要经历和积累,心智成熟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先不说什么叫心智成熟,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先看看近代历史上的一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维特根斯坦写《逻辑笔记》的时候,24岁,尼采写《悲剧的诞生》时,28岁,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39岁,卡夫卡写出《变形记》刚刚30,叔本华30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共产党宣言》出版的时候,马克思也才刚刚30岁……

再看看国内的:

陈寅恪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胡适26岁任北大教授,萧红去世时,也刚刚30多岁,却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几部耀眼的作品……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本身具有的某种超越常人的品质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光有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来说,每个时代人的品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不存在有的时代人的品质高,有的时代人的品质低,如果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人的身体素质与大脑发育应该是超越过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代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与思想家却乏善可陈。这当然跟环境有关,跟这个时代有关。

有位前辈说过: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我想换个说法: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思考者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思考者要接受的挑战越来越难了。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内心笃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越走越远,越走越闪耀。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角度的不同,你坚持自己的世界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坚持下去,开辟蹊径,终会有所成就,就像叔本华生前极其讨厌黑格尔的哲学,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并不妨碍叔本华与黑格尔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我们的世界有足够的宽容与度量,容得下不同与异端。怕就怕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与意志,跟着那些粗枝大叶的浮于表层的潮流与声音四处飘泊,最终茫然不自知,埋怨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不平等,把浅薄当深刻,把高音当强音。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就特别多,充斥在书架上的评论集,充斥在社交工具上,充斥在一些精神导师的心灵鸡汤里。那些满是标签与结论的东西,根据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堆情绪的排泻物,但它们足够的多,年轻的孩子们很难穿过它们,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人烟稀小,用自己的头脑想点东西。

是的,现实的干扰是最大的敌人,教育的求全求偏、社会环境的嘈杂,互联网的泥沙俱下,这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最大的挑战。很多人患上了偏见症,无法用无偏见的认识去深入社会与生活。而他们的这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持偏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人云亦云地带着偏见,可笑而可悲。

举个例子,很多上学的孩子不爱学政治,他们觉得政治很无聊,都是骗人的,学这些就是变相地被洗脑。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的教育太过偏重通识,永远的四平八稳,抓不住主次,枝叶讲的太多,主干讲得太少,根系根本不讲。但是那些打着反洗脑的孩子们,行为同样可笑,你们真的了解所学的那些政治到底是什么吗?马克思主义,你看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些原着吗?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世界公认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捧他,他开创了哲学新的时代,他的思想是人类的财富,他的观点你可以不喜欢,但他的思考方式也不值得学习吗?毛泽东思想,你看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吗,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他们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了解是深刻的,并坚持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要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岂能那么容易说出口的。邓小平理论,你读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过邓小平南巡时的一系列讲话吗?如果这些你都读过,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可以厌恶他们,如果你只是从别人口里听得支言片语,请你慢着,你根本就不了解那些东西。你以为你是坚持自己,不想被政治洗脑,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你不了解他们何来洗脑,而这种为洗脑而走向另一边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洗脑,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形式是一样的,而且这种洗脑更有害,你脑袋空空。作为一个反叛者,可以,但光有姿态是不行的,还要有内容,这样你的姿态才会美,才会让人动容。

不管是黄色的土,红色的土,还是黑色的土,都是可以长出大树的,关键土里要有树需要的营养,空空的脑袋里是长不出思想的。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是直接面对认识对象不带先入偏见的思考。而更多的时候,就像柏拉图的那个比喻里说的,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认识对象的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而那些所谓的社会公知,那些不痛不痒的议论者,就像那些举着火把的人,把影子投射给我们,或者他们看到的也只是影子,他们贩卖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拣到一些零碎,如果你信了,你记下了,看似你收获了很多的东西,给了你一树的枝繁叶茂,可是在一棵树没有强壮的根系与枝干之前,枝越繁叶越茂,大树倾倒的就越快。那些相互矛盾不成体系的结论最终也会纠缠在一起,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浮于表象。

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

简单说个例子,现在电影文化很火爆,人人都在写影评,谈电影,江湖上自称影评人的越来越多,张嘴法国新浪潮,闭嘴谈巴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看过巴赞写的文章,如果看过了,又不知他们有多少人接着找来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读读,如果不理解柏格森有关“意识”与“时间绵延”这些理论,是很难理解巴赞的。

我先大致说一下,我对经典的理解。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开创之作或集大成者,或者是表现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学科的开创之作,是学科概念和框架刚刚形成的样子,是学习和理解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最佳途径。他会清晰地表示出一个学科的来历与去处,就像一个素颜的美女,真实而纯真。当然这样的作品里会有很多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才好,正因为它有缺陷,才会有后来的发展和研究,当你真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这些缺点,你就会知道后来者们都在说些什么东西,又是怎么解决这些东西的。自己发现这些缺陷与别人告诉你这些缺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差距何止天上与人间。有些书就喜欢贩卖聪明,抛出大量的概念或者观点,没有丝毫来由,这些东西没有丝毫的价值,是浪费纸张。

前段时间,国内两位着名的哲学资深学者(自称或者他称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离哲学家还差得很远,哲学家与哲学教授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在掐架,我细读了他们冗长的文章,说实话没看太懂他们说些什么和背后的逻辑,只看到满篇的标签和帽子,这是人类懒惰的表现,标签是思考上的懒人的发明,他抹杀了区别和个性,模糊了线条和纹理。哲学家可以有严重的个人好恶,但这些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之上的。你可以借鉴别人,从他人那儿吸取营养,但这些只是为自己的思考积累素材,而不是照搬硬填。尼采看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迸发出自己的灵感,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库布里克从尼采哲学里找到素材,拍出了牛光闪闪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内留下经典,区别仅仅在于,他们从未停止自己的思考,并坚持自己的角度,最后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丰富了别人。

可能你看了N多的佛教入门概述与解读,都不如你拿起一本佛经更直观地理解佛教的逻辑与世界观;

你听了N多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形势,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各种矛盾,也有各种掐架骂街,你无所事从,拼命站队,不如你从看看《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走进经济学,学着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那些问题。

不思考,不读书

要从读书里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透过书的表达理解作者背后的表达,也才能超越书里的内容。一本书摆在那儿,不是用来教导别人的,是用来被超越和批评的。

你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思考,读书可以让人思考,修理一台摩托同样可以让人思考,扫地也可以,聊天也可以,恋爱可以,做爱当然也可以。

你说你只看武侠,只看情色,没有关系,你可看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区别,你可能看出武侠的世界观到底如何,江湖又是何等模样,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在哪儿,江湖的滥觞从哪儿开始?看看《昆仑奴》、《蜀山剑侠传》,想想武侠小说的清涩的模样,武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在哪儿交汇,又在哪儿背离。

看情色,《金瓶梅》的人性与欲望,《肉蒲团》里的佛与色,情与肉,《北回归线》里的意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另类人生。

读书的方式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你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你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几条建议

少读或者不读评论集,看了也不要轻信;

多看经典原着,被引用的原着更要找来看,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解读;

工具方法类的书,读一两本即可,重要的是去做;

直接面对认识对象,哪怕无法看清全貌,也不要只看它的影子;

不要随意推翻自己的价值观,要试着去修正和补充,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读书必需思考,不思考就不要读书;读书不重要,思考才最重要;

把新的知识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连通起来,不要碎片化的知识点,人与搜索引擎的不同是,人的知识有体系,搜索引擎是堆积;以上共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精选两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1.传递正能量的经典文章

2.40句充满正能量的经典励志名言

3.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格言

4.充满正能量的晚安心语

5.正能量的标志

6.去靠近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的励志文章

7.充满正能量的励志网名

8.每天都是新的正能量文章

9.传递正能量的小故事

10.正能量经典励志语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