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腔的简介
余姚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她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余姚腔的介绍吧!
余姚腔的代表人物
由于“余姚腔”的兴盛,余姚一地还出了如多位戏曲作家,更有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和他的《曲品》,影响广远。
由于“余姚腔”传唱地域广大,戏班众多,曾使不少演员闻名于大江南北。
嘉靖时著名戏曲家李开先(1502—1568)还说:“如余姚董鸾、钱塘毛士光等,皆长于歌而劣于弹。《北西厢》击木鱼唱彻,无一曲不稳者。余姚董鸾则妆生,做手尤高。”(《词谑·词乐篇》)李开先在这里告诉我们,如此众多的“余姚腔”民间艺人集合在一起,按王实甫的《北西厢》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原文进行演出,正说明了当时“余姚腔”演出的盛况。它不仅为广大群众所爱听,还为许多文人学士所传观。
直至晚明,戏曲作家阮大铖专门养有一个戏班子,戏班声腔教师臧亦嘉,余姚人,亦是一位善唱“余姚腔”的名家,当时南京秦淮河上的寇白门、顾眉、李十娘、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杨宛叔等十大名妓除了唱“昆曲” 之外,亦向臧亦嘉学唱“余姚腔”。
余姚腔的艺术特色
“余姚腔” 是一种具有浓郁浙东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声腔,它一开始就传唱于整个绍兴府区域,更由于余姚历来归属越州(绍兴府),又可称之为“越曲”或“越腔”。
“余姚腔”的特色是:第一,由于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以会稽余姚地方曲调为主,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使之为长江、淮河中下流域广大群众所接受;第二,它以清唱为主,仅以小音量的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时使听者清心,无噪杂之感;第三,唱口比较平稳柔和;第四,音调低缓轻软,抒情色彩较浓;第五,不受场地限制,可在广场及各种社庙中临时搭台演出;第六,采用后台帮腔伴唱,韵味悠长;第七,不用曲谱,按律入调;八,演唱和说白中,时而插唱“滚调”。
余姚腔的影响
晚清时期,余姚腔的遗韵仍可在“调腔班”和“平调班”的声腔中找见。如著名“调腔”女演员朱楚生擅长“余姚腔”和“昆腔”,并以之融汇到“越腔”之中,形成别具特色的“调腔”声调。
调腔对周围剧种的影响十分深远,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此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表演对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也都有一定的渗透力。1937年前,在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新昌、宁海、天台一带有二十多个调腔班社,抗日战争期间全部解散。1954年重新成立了新昌新艺剧团(今新昌高腔剧团)和宁海平调剧团。当时,尚能演唱的传统剧目有:《北西厢》中六出、《琵琶记》中二十一出、《玉簪记》中四出、《牡丹亭》中八出、《拜月亭》中四出、《白兔记》中六出、《吕蒙正》中八出、《荆钗记》中九出以及《赐马斩颜良》、《三关斩卞》等。此外,老艺人还能回忆出传统剧名目近百出,背出传统曲牌三百余支。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 。
作为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古戏曲声腔“余姚腔”,自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兴盛,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消亡,风靡达三百余年,为祖国的剧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时至今天,“余姚腔”虽已绝响,但它的精华,为“弋阳腔”、“青阳腔”、“调腔”等新兴声腔所吸收,致使“余姚腔”的演唱特色始终融合在多种戏曲声腔之中。
猜你感兴趣:
1.五月适合旅游的城市(2)
2.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
3.五一适合去哪旅游
4.c调笛子演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