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怎样读书

2017-06-17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间读书,这几乎是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读书的方法。

大学生读书的方法

一、读书有纲有目。

如今的书籍浩如烟海,泥沙俱下,如何读书成为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李教授认为,不同的专业选择实际上就划定了一个读书的专业范围,就课程设置而言,分为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这三种课的排列顺序又是不一样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课是下面的基础,是支撑这个房子的,必修课是建这个房子必须用的材料,选修课就使你的房子盖得漂亮,有风格。 ”基于这样的划分,他建议同学们,基础和必修是必须要看的。而怎样选择经典读本,李教授给出了“抓住学科的线,关注重要点”的方法。他以古代文学的学习为例阐释这一方法,“古代文学有上千年的历史,哪些是经典,在学科建设当中已经体现出来。就像是游览一处景观一样,导游说哪些地方是景点,必须要看一下。学习古代文学史也是一样,《诗经》、《离骚》、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你要去读。全文不能读,至少被选入作品选的部分你要全读。当你读得有兴趣的时候,再扩大开来。比如说你对杜甫感兴趣,就把和杜甫相关的书全看。 ”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发展的脉络,抓住学科发展的这条线,关注这条线上重要的点,这些点大致可以看成是经典。

二、读书有精有泛。

书海浩瀚,读书一定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李教授认为上面提到的学科上的经典一定要精读,基础课需要的一定要细读,对于能进入心灵的书籍和感兴趣的东西要反复地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老人家对吃饭的要求很高。每天必须吃的东西要精细地对待它,不能总是吃快餐和垃圾食品,这个东西如果吃太多的话,对身体不会有好处,身体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 ”至于泛览这一块,他认为必须要扩展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定要把面扩展开来。感兴趣的可以多读,不感兴趣的翻翻题目而已,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这本书,再找回来读也可以。 ”对于非专业书籍,李教授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问到文理生的差别时,李教授认为文科生、理科生都适合这样的读书方法,但是“读书无一定之规,开卷有益,你看多了自会找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式。只要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入心的营养总能够沉淀下来。 ”

三、读书也有好时节。

李教授说他一直有一个观点,读书就像赶节气种庄稼一样,要读得及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情绪之下会有不同的读书渴望。“你要趁着你拥有这种渴望的时候,抓紧读一批书,终生受益,你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原来你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不想看了。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感兴趣,趁着这个机会抓紧看一些写爱情的诗歌,和爱情有关的小说,讲爱情的影片,你会对爱情在感性上有一个把握。同时,我们是读书人,不要在感性和感情的这个层面徘徊,要读一些评论和经典性的阐释,从理性上把握,你会获益匪浅。 ”

四、读书要厚积薄发。

在谈到读书和发表的问题时,李教授认为,现在的评价体系有些急功近利。功利性的评价使学生的心很浮躁,为了测评去写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制造一些准垃圾。该用在读书上的大好时间被这些东西浪费掉,在浮躁中消耗掉。他告诫同学们应当厚积薄发,“好好读书,你心里有知识,将来的一天肯定会发挥出来,积累多了,自然成文章,不要被眼前的这一点蝇头小利局限住。眼前的利益不能不顾,但是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应当有这种自由的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生活。 ”

大学生读书的作用

读书,除了汲取知识、学养,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读书,用比较的视角,用批判性的思维,尝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研究性地读书。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养成一种学术的判断力,从而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进而推陈出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内化为修养,而且还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为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大学生的阅读有其精神的提升性,不同于一般读者阅读的休闲性。他们的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选择、接受能力,阅读的深度与大众阅读群体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最为密切的群体,“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子。其弊端如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等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